王安忆的小说写得如何?
优质回答
王安忆过于将具体的人和事写进小说,是有着极大的风险的,倒不在于真伪虚实的判断,因此也许陷入世情纠纷,而是原生事态的限制,它时不时地干预你最初的企图,使已经发生作用的逻辑影响假设的途径,尤其是,这途径还蒙蔽在虚无中,摸索着前行。你寄希望于它在自发的生机里渐渐长成,壮大,脱离对现有存在的依附,现有的存在总是不够满足期望,不就是因为此,我们才会从事写作?无中生有,硬生生造出一个纸上世界。
至今第一次走进那老城区旧宅子的情形。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写作的欲望无度膨胀,却不知写什么,于是四处寻找故事,就像在饥馑中搜索吃食。宅子大体上还保持形制的格式,从正门进入,落坐“花厅”。夏日季节,地上点了驱蚊的盘香,依然抵不住蚊子的进攻,就可以想见园子里草木漫生。就在城市的中心,前后左右拥簇着自建与公建的房屋,不远处是城隍庙和豫园,香火鼎盛,游人如织,这一处的荒芜显得颇不真实,与其说是历史感,毋宁说是荒谬。宅子里的生活且庸常琐细,仿佛一出市井剧。老先生正与墙外邻人的蚕食展开防御,愤怒地追赶入侵的鸡群,以获取物证;老夫人抱着孙子在残垣断壁中闲走, 优游自在,俨然处于两个维度。
后来,虽不是经常,却也不间断地造访这座宅子。写作材料亏缺的瓶颈突破了,又来临, 来临又突破,已然成为常态,去到宅子的目的模糊了,或者说,放弃了,因相信一切由缘生出,遇而不求。没有邀请,亦没有预约,有时顺道路过,有时则专门特地,无论何时,都不会扑空,拍响门后,老先生总是应声出来。只是再没有见到老夫人和孙子,说是去儿女家住了,也没有遇见过任何一名子女,似乎,家中人都对这宅子生厌,只余下老人自己,恋恋不舍,早晚在房前房后踅摸,对来人一遍又一遍讲述宅子的来历,营造的工艺,以及颓败的程度——它真是颓败得厉害,不是哪一个部分残缺坍塌,而是整体性地陷下去,就好像自己将自己埋到地里面。不期而至始终没有受到拒斥,甚至于,毫无不悦之色,有一点是因为写作人身份,寄期望有舆论的支持,唤起政府和民众的注意;就这样,每隔一段日子,就要去到宅子里,随老人家参观房屋, 聆听历史。在向文博部门诉求的同时,老先生不停歇地另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往青浦郊区,那里住着几位大木匠,专攻清代木结构建筑,去看看他们是否安好,身体如何。时间流逝,大木匠一个一个离世,修葺的计划越来越渺茫,房屋终于烂成一摊,变成瓦砾场,这最后一名留守人,在瓦砾场里度过余生,徒留下门前的一座方牌,勒石铭记,标明市级历史文存,就像一块墓碑。
后来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考工记》官书的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同时还因为房屋里的人——这个人的一生时间,倘若只是奔走修房,未免太托实了,也太简单,世事往往就是简单,小说可不是,小说应该有另一种人生,在个体中隐喻着更多数。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一部小小的营造史。
由于种种契机,百多年来,房屋的占地奇迹般地遗留下来,寸土未失,大致的轮廓依稀可见,老人生前从风雨和争夺中捍卫下的木椽板条,堆积在裸土上,野猫出入,倘若要修复, 无疑等于重起一座。产权人的利益经历激烈的拉锯,搁置下来。老城厢在新的行政规划中, 归并邻区,隐退匿名。新生活的蓬勃生机形成包围之势,闭合起历史的入口,不期然间,悄然滋生出美学,美学大约总有着颓然的姿态, 作为残缺生活的补偿。而我,不将它作小说看的时候,将它写成小说,有一点像那句古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矛盾奖获得者,当然厉害
你如何理解王安忆《长恨歌》的写作意图?
优质回答
您好谢邀!长篇小说《长恨歌》是上海著名优秀女作家王安忆女士在默默耕耘数十年后爆发的一部力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发表于1996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錦鹏拍摄成电影。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原籍福建同安县,母亲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父亲是进步文青王啸平。
人物经历:
1955年随母亲迁至上海,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蚌埠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工作。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小说《平原上》。
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话动。并于86年受邀访美。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96年发表个人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成为暢销书。并于2000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2001年获第一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1年获提名布克文学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6年12月2日,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年11月,小说《向西,向西,向南》获得第三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长恨歌》描写20世纪40年代末期,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并不知道时代的巨轮即将碾碎繁华旧梦。出生上海弄堂的女中学生王琦瑶非常偶然地被选为“上海小姐”,由此展开了她充满传奇和无限变数的人生。描述了旧上海酒醉金迷中的人性显示与一个女人被四个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痛苦挣扎的悲摧命运。
王安忆小说以描写市井生活为多,生活在市井中的她,始终没忘记上海已是她生活、学习、工作、驻足的母亲地,始终没忘记上海前后沉沦、发展、繁华的历史,也始终没忘了要将海派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任。我想,这也许是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吧。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巜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至今仍是广为传颂的唐诗名篇之一。
全诗歌咏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离别的传奇故事,写出一场生死之恋。诗中分别写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共浴爱河阳快乐;写玄宗、杨贵妃在兵变中的生死离别,以及玄宗对死去的杨贵妃无时或巳的怀念。
作者设定一个幻想的神仙世界,在诗中刻画了生者对死者刻骨铭心的眷恋,渲染了环境的何等悲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王安忆、迟子建、贾平凹、灵遁者、韩寒、余秋雨这些作家的散文,你最喜欢谁的?
优质回答
王安忆,迟子建,贾平凹三位是作家。
王安忆,迟子建两位女作家散文我看的少。她们主要以小说名世。散文写作好像不是主项。内容平实,多记录自己经历心得感悟。
贾平凹小说散文都不错。
韩寒小说散文都有。
小说《三重门》没有看。散文《零下一度》看过。以他当时的年纪,文笔不错,而且个性鲜明,比较有年轻人的大胆与真性情。
余秋雨专写散文吧。以《文化苦旅》蜚声文坛。之后还有几本散文集。读过他散文的人应该很多的。
以散文来说,这个问题中,前三位是作家,韩寒多栖,余秋雨可以说专写散文。所以还是余秋雨比较占优势。
他的散文内容包罗万象,文字感情充沛,明显美文特征。
也正是风格雷同,余秋雨散文在《文化苦旅》之后,其它散文集在读者中的反响再难与之比较。
但是《文化苦旅》还是非常不错的。
贾平凹早期散文还不错。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