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南朝骈文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优质回答

骈文产生于汉代末期,盛行南北朝。骈就是二马拉车,顾名思义完全对仗。其特点有三:1.对偶,句式,四、六句,隔句对。2.用典找、藻饰,增强文章艺术效果。3.声韵之美,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其内容特色,写景,山川景物更富情韵。咏物,宫体诗调进入修辞中,诗化的散文。抒情叙事,如抒写个人命运,表达社会事件,表现人生理想,甚至书信往来也成了骈文。

魏晋南北朝首先是不能混作一谈的。应该把它们区分开,魏晋,南朝和北朝。因为这三朝文风差异极大,形态迥异。要剖析一个朝代文化之特色必然是从最优异的作品上追踪寻迹,按照这个思路我为大家略析之:

魏晋

魏晋的作品都在致力于感悟生命,体现一种高尚的生命格局。语句简约精悍,干净朴实。

魏晋文化之高峰当归与曹家,且以曹操为尊。曹操在文学上表现的是强大的生命格调,天地生命从容大气,宏伟博大。他的强大生命是任何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模仿不了的。

之后魏晋乱世中当推阮籍和嵇康。他们都不拘于礼法,都想要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他们都是生命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陶渊明是魏晋绝响。他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一个安静的去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个彼岸理想的生命个体。

南朝

南朝文人才思偏偏,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使山水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但是南朝诸多骈文过于追求渲染排布,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语言华美,稍显空洞。

北朝

北朝文化之最当属北魏。北魏是由处于原始游牧民族的鲜卑族建立。其本身文化有一种旷野之力,浩然之气,是一种未曾开化的蛮力。当它充分汉化之时,这股豪迈之气也才真正植入了汉文化。北朝有一种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的气魄,举世无匹的宏大。与南朝不同,其文风剽悍,凛冽,清冷,粗粝,混沌,有着未曾见过的辽阔和平静。

(图源网络,侵删)

期待每一个关注和点赞,感恩!

骈文与赋有何异同?

优质回答

一.骈文与赋不同点:

1.两者的含义不同

骈文是我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赋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2.两者的特点不同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赋文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二.骈文与赋相同点

1.两者都是文体的一种。

2.两者都是追求声律的统一,详尽的描写。

骈文是一种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1、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1、含义不同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赋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2、特点不同   

骈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   

赋文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代表我国古代骈文的最好水准,你喜欢哪些优美的语言?

优质回答

王勃的《腾王阁序》代表我国古代骈文的最好水准,有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广为流传。其中有23个典故、21个成语至今被人旁征博引传为佳化。

23个典故为:1、徐孺下陈蕃之榻2、雎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16、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1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滕王阁序》中的21个成语引用至今流传千古

1、物华天宝2、人杰地灵3、胜友如云4、高朋满座5、腾蛟起凤6、钟鸣鼎食7、云销雨霁8、响遏行云9、天高地迥10、兴尽悲来11、萍水相逢12、冯唐易老13、老当益壮14、穷且益坚15、涸辙之鲋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7、一介书生18、投笔从戎19、高山流水20、盛延难再21、陆海潘江。

王勃: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滕王阁序》:锦绣文章、字字珠玑

谢谢邀请。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相对于散文来说的,骈的意思《说文》的解释是:驾俩马。所以简单的来说,骈文就是用对偶句写成的文章。也叫–骈俪文,骈偶文,四六文。

骈文具备四个特点:1:调整句度–裁対,2:铺张典故–隶事,3:渲染色泽–敷藻,4:协调音律–调声。

可以定义一下了: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态的与散文相对的形式华美的文体。

骈文的发展大概可以概括为:起于东汉,始成于建安,变于南齐永明之时的沈约,大成于南北朝的梁,陈,北齐和北周。

骈文的全盛期应该是西晋到初唐这段时间

初唐之前,骈文以徐陵、庾信写的最好,初唐骈文的代表是“初唐四杰”,四人中成就最大者应该算是王勃。

初唐的骈文,相对于六朝骈文最大的特点是:1:一是注重内容的充实,风格劲健。2:不在拘泥于声律,不雕琢辞藻,较少用典,平易自然。

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骈文继承了徐、庾的骈文艺术成就,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生动的时代风格,从而能在徐、庾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大体梳理了骈文的特点和流变,接下来就来说说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王勃流传下来的骈文大概有100多篇,远多于他的诗。可以说王勃成就更大的是他的骈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里,王勃写景,一反骈体雕琢藻饰、模山范水的旧格,在绮丽的词采描绘中注入超逸豪迈的情致。山川、舟楫、市井、楼阁,点缀以落霞、孤鹜、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情景交融的图画,创做出优美洒脱的意境。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除了《滕王阁序》,王勃散落于其他骈文中我喜欢的句子还有:

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还翼州别洛下知己序》)

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丘墟雄壮,傍吞少华五千仞。(《山亭兴序》

人生百年,促膝是忘言之契;丈夫四海,交颐非赠别之资。(《送李十五序》)

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和。独行万里,觉天地之崆峒;高枕百年,见生灵之龌龊。(《山亭思友人序》)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优质回答

此提问是两个,故应分别作答。

△什么是骈文?

骈文,亦称为: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每句四字或六字,所以说又叫作:四六文。(过去农村有句老话:指某人太过迂腐,谓之:四六不分,即是)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因其全篇多由双句,即俪句、偶句组成,所以得名。骈文又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骈文的来源:

骈文是受到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自魏晋时期开始形成,至南北朝时期成为了文章的正宗。

(汉代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体裁之一。辞,产生于战国楚地所以称为:楚辞。赋,则是铺陈之意,以”铺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辞和赋均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

自唐代始,一般把骈文叫作:时文,(主要是和古文相对而言)。因为骈文通篇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所以从晚唐开始又叫作:四六或四六文。在明代以前一直都是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作:骈文(即骈体文)。

中唐以后,骈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主要原因是韩国、柳宗元所领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即文学革新运动所致),但是仍有诸多官府行文、科举考试等使用骈文的,同时骈文对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也起着较大的影响(比如:对仗等)。

△骈文的特点:

①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古代的两马并驾叫作:骈,两人在一起叫作:偶。

骈偶就是指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如此。出演古代戏时会看到的,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旁后均是两两相对的,所以说骈偶又叫作:对仗。(简单的讲,这个仗,即是仪仗的仗)

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对仗,自篇首直到篇末。虽然古代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词类概念,但是懂得分辨词语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的是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这个也是骈文的基本要求。

骈文不但讲究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即把相同的事物、事类用相同的词语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等。

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是典型的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解释略去)

②四六。

骈文的骈偶是指句式相对而言的,四六则是指对句的字数而说的。

四六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

A: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B: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四六。

C: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D: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

E: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简单的举例,仍然拿王勃的《滕王阁序》来说,其中的”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即为四四四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为四六四六。

(注:除四六句,也有一些五字句或七字句的)

△骈文的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唐代以后的骈文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也是比较讲究平仄相对的。在此之前的骈文,一般的不讲究平仄,自唐代以后,因为受到诗律的平仄影响,在对仗时,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平时仄,以仄对平。平是平声,仄是非平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注: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完全相同)。这些,仍然可以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代表来说明的,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等等。

相对于律诗而言,骈文的平仄相对,没有律诗那么严格,运用起来也是比较自由的(律诗的平仄是格律的一种要求,必须遵守的)

△骈文的用典。

古代写文章,一般都爱使用历史典故,先秦时期即是如此,至汉代的文章用典则更多。但是一般均为修辞的手段,至骈文时则是成为了文体的特征之一。

骈文的用典,并不是在于援引古人或古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及含蓄。所以说,一句极为普通的话或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意思,也要大量引用典故来表达,这个也是构成骈文的一大特点。

仍然是用王勃的《滕王阁序》来说明:“冯唐易老,李广难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句中,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抒发其“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实际是对王勃本人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来是牢骚很深的一些话,由于用了这些典故,就显得委婉一些。总之,骈文的用典,多是意在言外,作者的真实意思往往是掩饰在其文之中的。而且,由于骈文的用典往往是压缩、融化在一个词语之中,所以往往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在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意思去理解,只有弄清楚典故的出处和含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基于此,唐代韩愈、柳宗元才开展了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即唐代古文运动。因不在此话题,故暂不作解释。

骈文是汉字藕连对意阴阳合欢,

骈(pian平扬音)意为双马并行,配合默契。文即字,言,语。来源五花八门,不重要。妙联就是骈文。[可爱]

盛唐、中唐时代的骈文、律赋相比,艺术上有怎样的新变?

优质回答

晚上好!话说唐代诗人李白,王之焕各有恃色千秋,润味十足,唐伯虎书画世代相传家,苏东坡,苏小妹等诗经画流传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別是唐朝最旺盛时期,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人民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涌现许多诗人和画家也是自然的。主要从诗或文字形式骈文或字在当时较先进的典型代表,而诗经上下对称,上下押韵特点,具备出口成章,总之不同时期有不的讲究和诗人思想境界。每个诗人都有共同渴望新生活,努力向上向上想望,例如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诗人努力向上的先进思想站的高看的远。骈文改革由开谐书变草写这一变革是那个时代进步象征。俗言道:前人栽树,后人谒阴。如今古文古诗流传之今。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