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和诸葛亮不是私交很深吗?

优质回答

挥泪斩马谡是为了执法严正,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节度,造成了重大损失。

至于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正确的说,诸葛亮很欣赏马谡,但私交是谈不上的,因为二人之间,等级差异有十万里之远。

马谡就算外放独领一支偏师,也只是由团级参谋破格提拨成了师旅长,离上将之路还很远。

而诸葛亮是事实上的国家统帅。统帅看得起一个师团长,而师团长由此而忘形,误认为自己与统帅有了交情,这就非常危险了。然后马谡自以为与丞相有私交,胆大妄为,违背事先筹划好的军令节度,自作主张,打了个大败仗,也为自己带来了悲剧,给人生划上了句号。

那么,如果马谡按命令行事,只用少量部队占据山头,控扼制高点。而以主力部队当道筑坚垒,据城下寨坚守。那么他的万余兵力是否守得住街亭,能否抵挡得住张郃的大军?

马谡究竟领了多少兵力守街亭,正史没说具体数字。演义中似是几万,实际不可能。因诸葛亮首次北伐总兵力,也不过五万左右,十万以下,决不会分出几万兵给马谡。

所以,推测马谡兵力为五千人,一万以内。

如果这样,凭五千人马能否成事?

以五千兵力,真挡不住天下名将张郃的大军去路,若与魏军野战,肯定会覆灭。

但是五千精兵,依托高地,当道下寨,成犄角之势,筑坚垒固守,绝对能守住街亭。

这样,野战虽不能战胜魏军,但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街亭,只要粮草兵械充足,水源不绝,坚守几个月都没有问题。

举例:

唐.张巡三五千孤军守睢阳,在八万幽州劲兵围攻下,能守一年余。

诸葛亮善练兵,蜀军训练有素、兵甲精利,战斗力决不会在张巡的义军之下。而魏军再精锐,战斗力也不会超过唐代安史之乱中的幽云突骑。安史叛军在叛变前,那可是正宗的盛唐时代的大唐最精锐正规野战军团。

所以,马谡不用出寨去与魏军野战争锋,只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守住街亭。那么,魏军的前进脚步就会被拖住。任何一个将军,都决不敢置行军要道上这颗钉子而不管,而驱大军长驱直入。

魏国大军可以倚仗兵锋,不管街亭而长驱直进。而大军人吃马嚼一日消耗是个惊人的数字,需要后勤部队源不断的供应?充。

那么,当魏国大军过去了,魏国的后勤部队输送粮草,必过街亭,那就成马谡麾下蜀军的猎物了。

街亭为要道口,也是粮道必经之地。自古打仗,就是打粮道。若张郃的大军不拨街亭,就长驱直进,那么粮道就无法保证。粮道断了三五日,再精锐的大军也要崩溃。

所以,只要按诸葛亮的节度与筹划,凭借蜀军的器械精良,依托地形筑硬寨,守住街亭不矢,并不是难事。

这也是为什么,向来以谨慎为上的诸葛亮敢于委任从无基层实干带兵经验的马谡为一军主将,这就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器重马谡,认为这是可造之才,所以把这个难度不高,又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如果马谡能依令行事,那么蜀军以后就多了一员名将。

智谋型人才一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那么必是名将。

只可惜,马谡持宠而骄,擅自更改方略,行事自作主张,并听不进副将王平等战场经验丰富的宿将劝阻。然后,严重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又使得第一次北伐失败。

正史中的马谡,自知死罪,还曾弃军潜逃过。

所以,诸葛亮杀马谡,那是为了严肃军纪,警示后来者,是非杀不可的。至于私交什么的,不值一提。

而诸葛亮在戏文中挥泪,与其说是为痛惜马谡而挥泪,更多的是在痛惜让马谡毁坏了的局面而落泪。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优质回答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本身就是疑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交代,马谡是诸葛亮杀戮的。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马谡是死于狱中。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马谡是被诸葛亮诛杀的。

同样都是陈寿写的《三国志》,却对马谡的死说法不一,这让读者多少有些困惑。

一般人以为马谡之死是因为丢失街亭,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因此“戮谡以谢众”,诸葛亮也自贬三级,以示对战争失利负责。

通读《三国志》,就可发现,诸葛亮诛杀马谡不仅仅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而且还要更深层的原因。

那么,诸葛亮诛杀马谡有哪些更深层的原因呢?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诛杀马谡最少有以下三个深层原因:

一,不杀马谡,怎么带好队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制,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因此诸葛亮回到汉中,“戮谡以谢众”。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就感觉到队伍不好带,首先是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患病而且难以治愈,担心遭到诸葛亮的打击,公开反叛。

其次,诸葛亮身边的魏延对于诸葛亮也是心存芥蒂。

一向没有脾气的赵云,对诸葛亮也颇为不满。

第一次北伐,赵云就力争要做先锋,让诸葛亮颇为尴尬。

现在自己的心腹马谡居然也不受自己的节制,对自己派去协助指挥作战的王平所提出的建议,也置若罔闻。

由此,诸葛亮不惩治马谡,人人都像马谡这样不受自己节制,诸葛亮今后怎么带好队伍?

为了日后的指挥作战,对于不受自己节制的马谡必须严惩不贷!

二,不杀马谡,无法面对先主。

刘备驾崩之时,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定要认真考察。

诸葛亮不信邪,偏偏要重用马谡,而且是在众人一片反对声中重用马谡。

现在马谡丢了街亭,不杀马谡,怎么面对先主;不杀马谡,怎么面对众人。

在如此困境之下,诸葛亮只好“戮谡以谢众”。

三,不杀马谡,何以依法治军?

最为可恨的是马谡丢了街亭后,不是直接去诸葛亮那里汇报军情,而是逃回了成都。

除此之外,一向被诸葛亮倚重的向朗因为与马谡关系好,竟然知道马谡逃亡而不向诸葛亮汇报,这让诸葛亮更加愤恨。

诸葛亮因此将向朗贬职送回成都。

诸葛亮一向标榜自己依法治军,现在马谡战败当了逃兵,不依法惩处,何以依法治军?

综上所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仅仅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更主要的是马谡妄自尊大,不听主帅节制,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战争失利,又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是临阵脱逃,为了严肃法纪,诸葛亮不得不处死马谡!

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首先通过亲自观察从而有了自己的判断。刘备病危之时,马谡探望过。刘备曾言于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当时没往心里去,这毕竟是他人的评价。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兴复汉室”的大业,首先要有个稳定的后方,因为蜀国后院的蛮夷之地有不服王化的”不稳定因素”。于是,他亲统三军前往征讨,如果釆取单一的武力镇压手段往往达不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于是诸葛亮有意采用刚柔并济的策略。这时,马谡率”中央代表团”前来犒军。诸葛亮便问计于马谡,马谡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心中赞叹:”幼常深知吾肺府也。″英雄所见相同,诸葛亮无比欣赏,于是留在军中做参军,可见诸葛亮对马谡何等器重。接下来便是”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蛮,于是腾出手来北伐中原。一出祁山时”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魏主即刻换掉黄口孺子统帅夏侯懋,换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诸葛亮的真正的对手来了。在守卫街亭这一战略要地时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军令状”可是”生死合同”,失了街亭就掉脑袋,绝不是儿戏。怎奈街亭一战,马谡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失了街亭。在情与法面前,诸葛亮无奈选择了后者。以此观之,诸葛亮斩马谡怎能不挥泪?

诸葛亮为何执意挥泪斩马谡?真正目的是什么,赵云为什么也怕了?

优质回答

对于马谡问题上的处理,蜀汉的许多重臣看在马谡非常真诚的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态度端正,理应给他一个重新悔过,戴罪立功的机会。另外,马谡和诸葛亮的私底下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那为什么诸葛亮依然要斩了马谡呢?这个决定在当时可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包括诸葛亮自己的接班人蒋琬也极力反对。再加上蜀汉相比于占据中原大地的曹魏以及江东大地的孙吴,人才本就是匮乏的,让马谡这样的大将显得难得,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诸葛亮下定决心去杀掉马谡?

其实诸葛亮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诸葛亮并不是瞧不起马谡的才干,也不是觉得马谡会屡教不改,更不是怀疑马谡的能力,就是因为马谡和自己的私交不错,同时还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才要杀马谡的。至于后来的接班人蒋琬本不是诸葛亮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可以考证的是蒋琬的年龄不比诸葛亮小,这一点就可以推测诸葛亮心中的接班人选择里面不会有蒋琬,蒋琬的接班只是最后马谡已死,诸葛亮去世之后不得已的选择。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首次北伐,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形势一片大好,在关键位置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力排众议,不用魏延、吴益等将领,而用了参谋出生的马谡,这分明就是把他当接班人去培养的。没想到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失去街亭这个战略地位极高的要地后,只好被迫撤军。

这件事情中,马谡擅自违背诸葛亮的战前部署和临阵逃脱这两个罪名都是重罪,马谡在蜀汉大臣、将军和士兵中的威望已经一点不剩,辜负了众人对他的期待。在马谡战败后,诸葛亮以自己用人不当的名义将自己从丞相降为右将军,这是他对自己的处罚,也是对全国人民宣誓,法令高于一切,自己也逃不过法令的处罚,在马谡这个事情上,若是诸葛亮为了惜才而饶过马谡,又加之自己与马谡私交甚好,定会引起猜忌。

这个时候诸葛亮只好忍痛斩马谡以明军法,想全国人民宣示自己治军严明,公正无私,想朝中百官表明自己的大公之心,威慑朝野,稳定人心。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样的决定哪怕令你非常痛心,但是你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一条路走到底,这样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也面对像诸葛亮那样不得已的抉择?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杀了马谡?

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肯定想到了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第一次北伐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结果马谡纸上谈兵,把蜀军给坑了。诸葛亮是恼羞成怒。恼的是马谡跟诸葛亮是好朋友,跟马谡的哥哥马良也是好朋友,都是从荆州来的,怎么那么不争气呢。羞愧的也是自己没有听从刘备的话。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听从刘备的话非要重用马谡,还可能把马谡排在接班人位置上,让马谡历练?这得从诸葛亮自身说起。诸葛亮很多时候是个书呆子,打仗大约也是纸上谈兵的主,经常犯小错误。但诸葛亮又是极其重视名誉的人。他在隆重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历史大人物。架子很大,想出了隆中对的计划,刘备三次登门才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以为凭借隆中对一招鲜吃遍天下。他出山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先是暂时管钱粮,收南郡税收,辅佐关羽。后又到益州。益州路上出力的是庞统、张飞、赵云、魏延等,他诸葛亮没有出一个主意。诸葛亮到了益州还是管点后勤,没有大功劳。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还是没有参加,在家管钱粮,这回是做了比较大的事情。官位也不高,只是个军师中郎将。

好不容易刘备死了,诸葛亮终于可以大有作为了,没想到,第一次信心百倍北伐时,老朋友马谡出问题了。诸葛亮本不是个武将,要培养下自己的亲密势力,但这个马谡太令人失望,对诸葛亮威信是很大的损伤。必须把马谡斩了重新树立威信,给赵云这帮老将看看,还能威慑魏延,以后不能乱来,否则砍脑袋。

蜀汉的教训一直都是军纪不严,政令不一,各派力量混杂。比如,关羽在荆州的时候就有三四股力量,一是关羽本人,周仓关平等,二是马良等荆州老派,三是糜竺糜芳等刘备老部下,四是刘封孟达等人,都是相互不买账。导致关羽北伐失败,孤军作战丢了荆州。这次诸葛亮是杀鸡给猴看,必须严明军纪,否则无法带军。后面还有原来刘璋的老部下李严等在看着,不能让人看笑话。所以诸葛亮思考再三,还是把马谡斩了。

赵云当然也怕,因为赵云本是个至纯君子,令不加而惧,很有自觉性。

我是历史与文化纵横,一个喜欢解读历史的后学,欢迎大家点赞,加注。谢谢。

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如果马谡不死,是否可继承诸葛亮之志?

优质回答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里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说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立下军令状统率军队的马谡,在关键时候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军事安排,而是把军队驻扎在了山上,司马懿10万大军围山,断了其军队水源,使得军队不战自乱,遭受惨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只能挥刀斩杀马谡一事。然而,细读历史,重品三国,诸葛亮斩马谡背后却有蹊跷——诸葛亮为何落泪呢?街亭失守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要解开这些疑问,首先得聊聊马谡这个人,不是聊《三国演义》经过加工的文学形象,而是聊卸掉粉饰后真实的他。马谡出生在一个才华横溢的家庭里,家中他的四个哥哥都很有才华和名望,排行最小的他,擅长军事谋略,人们将兄弟五人并称为“马氏五常”。正史记载,诸葛亮十分欣赏他的军事才华。在南下攻打孟获等人时,就采取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一来使南方地区心悦诚服归顺蜀国,二来孟获等人在此后对蜀国进行了军事和物资的支援,对吴国的进犯起到了防范作用,三来为以后集中精力北伐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举三得,不得不让人佩服马谡的谋略。而且,马谡其人,不仅仅是诸葛亮赏识,刘备也对他青睐有加,并不存在临终之时还不放心的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综上简析,我们不难得出,马谡有才有谋。甚至真实历史上,其才华还在诸葛亮之上,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在第一次北伐犯下致命的错误,让至关重要的第一战惨败收场呢?

我们首先来简单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路线图,由图可以看出,攻打长安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近路,箕谷——郿城——长安。第二条长路,祁山——天水——街亭——长安。第三条险路,子午谷——长安。在这三条路里,诸葛亮选择了第一条路,用赵云和邓芝在箕谷佯装攻打郿城,自己带主力大军出祁山,收复天山、南安、安定三郡。诸葛亮的军事战略部署是很高明,一般的对手很容易被他这招声东击西迷惑,拿下长安也指日可待。但是,诸葛亮这次面对的敌人和他的狡猾程度不分上下,所以这个计划就有很大的危险性,何以见得呢?因为一旦敌人不中计,那么魏国极有可能率领两路大军,一路攻打赵云的佯攻部队,彻底击溃赵云部队,拿下汉中;一路急速攻打街亭,堵住诸葛亮主力进军,此时此刻的蜀军面临的,就是前无进军之路,后无退军之地的两难局面,加之蜀道艰难,没有粮食补给,将会不战而亡,蜀国的大门就会彻底被魏国攻破,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这份危险,马谡一定是意识到了的,也就是在此时,他主动要求去守街亭。

而接下来的现实,和上面我们的假设八九不离十,首先,司马懿意识到孟达反叛之意,派兵突袭新城,杀了孟达,让诸葛亮失去了强有力外援。再者,曹真率领十万大军把赵云的佯攻部队打的节节败退,逼回汉中。不仅如此,当魏国得知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是要经过街亭攻打长安,立刻派名将张郃率领5万大军,奔袭街亭,一来占领街亭要地,二要收复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马谡应该要依山当道扎营,但是马谡没有这么做,反而是把部队转移到了山上,为什么呢?

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马谡和张郃差不多是同时到达街亭的,此时此刻,依山当道扎营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依山当道扎营的目的是阻止魏军通过街亭;第二,马谡聪明的发现,敌军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佯攻之计,此时如果不能拖住魏军行军步伐,蜀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完全没有撤退时间;第三,街亭并不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当道扎营,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很有可能,防御工作还没有做好,敌军就把他们一举拿下了。分析至此,可以看出,马谡他准备做的,是与魏军背水一战,为蜀军撤退争取时间。这一战,他其实心里很明白,街亭能守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无所畏惧,他必须和魏军周旋,哪怕代价是全军覆没,也不得不为之。

如果他贪生怕死,直接撤退,丢掉街亭,部队虽然可以安然无恙,可是会导致汉中之地尽失,蜀国灭亡。所以,哪怕在山顶上,水源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马谡还是只能坚持这样。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悲壮英雄!

另一面,或许有人会说其实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马谡之围,可是这种推测根本不现实,为什么呢?且不说攻打街亭的部队实在太多了,如果主力军去解围,魏军将会更加猛烈的攻击赵云部队,汉中极有可能可能失守。

就以诸葛亮的智慧,动动脚趾头就能想通马谡在街亭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他自然不会辜负他的苦心,只能赶紧率全军退回汉中,保住大本营。

街亭苦战,马谡的部队,基本全军覆没,马谡几人突围回到蜀国,马谡输了,成了蜀汉罪人,但诸葛亮心里明明白白,马谡他拯救了整个蜀汉,可是,他不能说,出于私心或者为了大局,关于诸葛亮当时的心理。这一点不用详说,后人都会了然于胸。

《三国演义》里,马谡最后被诸葛亮斩杀了,小说里的结局并不是真实历史上马谡的结局,真实历史上,马谡战败后被关在牢房里,诸葛亮下令斩首他,没有等到斩首那天,马谡病死在牢里了。而我想,罗贯中之所以修改了史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也知道,马谡在街亭的所作所为,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蜀国,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诸葛亮,他用生命保护了自己的国家,也用热血回报了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知己却负了士衷肠,所以,罗贯中让诸葛亮斩马谡,而且,还流泪了,那是愧疚之泪,悔恨之泪!北伐第一战,终究是他自己太过激进了啊!

感谢问答的诚挚邀请。

在本人看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是一场秀,而且是一场成功的秀。

其一,马谡是荆蜀两派斗争的牺牲品。我们可以发现,在刘备后期的主要派系中,比较出名的是最早跟随刘备发家的荆州派,以及后来安定蜀中的川蜀派。两派在刘备生前还是比较听话的。但是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已经有种压不过的感觉了。所以,在北伐的时候,马谡这一人物便被推向了浪口,成为诸葛亮转化两派的内部矛盾为一致对外的主要转折点。所以,马谡便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一颗比较有重量的弃子。

其二,乱世用重典,法治将代替德治。刘备所属的朝廷,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仁政,将道德捆绑人心,使得百姓为君王战,为君王死。但是,刘备一死后。诸葛亮的仁政威名还没有刘备那样的魅力,况且,那时候的军队损伤惨重,对百姓人心打击较大,再加上内部的斗争,使得诸葛亮掌权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害怕自己死去后,蜀国一度混乱。

所以,便在北伐的途中,变现的把法治这一政策推了出来。因此,马谡失街亭,碰上了枪口,成为诸葛亮杀鸡儆猴的一个典例。而诸葛亮自己也自罚。

其三,马谡有才干,但不堪大用。刘备这一生,看人还是蛮准的。从关张,赵云到陈到,马谡等人,无不说明了他眼光独到。但是,刘备的话却被诸葛亮听进了耳朵,但没有重重的放在心上。所以,当马谡提出守街亭时,诸葛亮也没有反对,从而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那个时期的蜀国,军中的文臣武将已经开始凋零了。马谡这种有点名气和才干的书生,不得不被推向了战场。

其四,马谡如果没有死,也不堪大用。因为马谡的确有才,毕竟“马氏五常”不是白叫的,只有叫错的人,没有叫错的名。马谡的才能是得到诸葛亮和刘备的双重肯定的。只不过这才干却只能放到文书,太守或县令这一等级别上来,而大到率军和丞相这种职位,从当时的马谡表现来看,是大大比不上的。他最多也只是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好一点而已。

因此,马谡就算没有死。继承诸葛亮大志的也不会马谡,毕竟后面还有一个妖孽级别的姜维在排队呢!另外,马谡又不是全才,只是在政治后勤,或者小计谋上比较出色罢了。

故而,在本人看来,马谡和“吴用”这一人物的级别差不多。多的只是马谡身上那一层世家的光环罢了!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优质回答

责罚下士,可以证明非己之过又可告示不容动摇的权威,一箭双雕。

回答了:马谡这个人虽然有才华。但毛病和缺点确不少。贪功自傲,认为自已熟读兵书,实是纸上谈兵,吹牛皮的一员大将。诸葛亮早就看出他的弊病。这次北代,是葛亮先生精心图谋献策,胜败关健到江山大局的问题。所以各路将领都要立下军令状点名下去了。剩下关健镇守街亭将派谁去是好?请葛亮正在犹

豫中,马谓贪功自告奋勇。领下军今状

,还不放心,千叮嘱万叮嘱。还是关健

时错用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声长叹:既可惜人才,又失去江山大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有何鲜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优质回答

诸葛亮实在是不舍得杀马谡,怎奈第一次北伐就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蜀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马谡还畏罪潜逃,这更让诸葛亮愤怒不已!

再加上诸葛亮又想起以前先主刘备交代的“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的临终遗言,让诸葛亮羞愧难当!最终,让诸葛亮下决心斩杀马谡。

要知道,这可是诸葛亮首次北伐。

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之前,那是内修政理,发展经济,平定各地叛乱,秣兵历马,就是为这次北伐做准备的。

北伐之前,用计让曹睿和司马懿生疑,曹睿免了司马懿总督雍、凉之兵权,在西北少了一个劲敌。

接着趁曹丕新亡,年轻的皇帝曹睿刚登基,曹魏国内局势不稳之际,诸葛亮突然发动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次北伐前期,效果显著,连夺天水等三郡,还收降了魏将姜维。

接着,诸葛亮派大将赵云用疑兵之计,在箕谷阻挡曹真大军。

诸葛亮派马谡和王平,还有魏延、高翔等分兵驻守汉中咽喉要道——街亭及其周边。

临行前,诸葛亮告诉马谡要在街亭当道扎营,多听王平的建议。马谡立了军令状,答应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才让马谡当了主将,王平做副将,统领几万大军去守街亭,同时还派了魏延和高翔在后面策应。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到达街亭后,当道扎营,哪怕最后张郃能攻破大营,那也是双方互有伤亡,平分秋色,诸葛亮这时候要想退兵。可以徐徐而退,肯定不会造成大的伤亡。

哪知道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办事,而是自作聪明,要去街亭旁边山上扎营。

王平屡次苦劝不听。估计王平肯定也搬出诸葛亮临行前的指示。但是,马谡觉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说了,诸葛亮好多事情还向他马谡请教。

比如七擒孟获,就是诸葛亮听了马谡他的建议,攻心为上,才最终平定的孟获之乱,彻底稳定了南方。

这是北伐前,又是马谡给诸葛亮献计离间曹睿和司马懿,曹睿中计,免了司马懿的总督雍凉的兵权,才使得这次北伐进展异常顺利。

言外之意,就是说马谡他比诸葛亮更厉害,何必啥都听诸葛亮的?

马谡认为街亭无险可守。在山上扎营的话,到时候张郃攻过来,蜀军可以居高临下冲击张郃。黄忠当初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不就是因为黄忠在山上,夏侯渊在山下,黄忠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杀了个夏侯渊措手不及,这才立了大功!这次还可以这样做!

王平苦劝不行,眼看张郃大军就到,王平没办法,就坚持自己山下扎营。马谡给了王平少量兵马,自己带着大部队上山去了!

张郃,曹魏的五子良将,智勇双全。一看马谡在山上扎营,王平只有少量兵马在山下扎营,大喜过望!

张郃先是派人挡住王平的部队,接着包围山上,断了马谡的水源。然后大举进攻,马谡大败,士卒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王平居险而守,擂响战鼓,张郃疑有伏兵,不敢向前。王平收拾马谡各部残兵,徐徐而退。诸葛亮见街亭失守,大军进退两难,只得退回汉中。

赵云在箕谷也被曹真击败,赵云收拢部队,缓缓退兵,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因为街亭失守,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事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了一级,马谡、李盛、张休等被处死,黄袭被夺了兵权。

总结:诸葛亮之所以杀马谡,我认为有以下六个原因:

1、马谡不听指挥,擅自做主,违抗命令,不得不杀。

诸葛亮明明告诉马谡山下扎营,居险而守,马谡偏偏自作聪明,舍弃水源,到山上扎营,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违令者必须斩。

2、王平屡屡劝阻马谡,马谡亦然我行我素,不杀没法向王平等众将交代。

王平苦劝马谡不听,害的街亭失手,众将士死的死,亡的亡,没有死的也受到马谡牵连,必须杀马谡才能堵住众将之口。

3、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让诸葛亮脸上无光,诸葛亮很是寒心,留着这样的庸才何用?

本来诸葛亮可以用魏延或者王平当主将,驻守街亭。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当了主将,而且马谡也答应诸葛亮当道扎营。结果,马谡临阵变卦,指挥无章,造成街亭丢失,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诸葛亮的老脸都让马谡给丢尽啦!

4、马谡战败逃亡,没有一点为将为帅的责任和担当。

马谡打了败仗只顾自己逃命,把将士们的安危置之度外,这哪里是当主将的责任和担当?马谡分明就是个胆小鬼!要不是王平擂鼓迷惑张郃,收拾残兵据守,阻挡住张郃,诸葛亮有可能都跑不掉!

5、诸葛亮杀一儆百,整肃军纪,也是为了以后考虑。

如果这次饶过马谡等人,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怎么处理?蒋琬当时就对处死马谡等提出疑义,诸葛亮就说现在三国纷争,如果军纪不严,不杀马谡的话,还怎么统兵打战?

6、诸葛亮愧对先主刘备重托,不杀马谡对不起先帝刘备。

刘备临终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名不副实,空有其名,不能委以重任。你想啊,刘备时日不多,重病在身,还抽出有限的生命时间告诫诸葛亮,要正确使用马谡,但不能重用。诸葛亮感恩先帝三顾茅庐,愧对先帝重托,不杀马谡也对不起先帝!

虽然有以上原因让诸葛亮忍痛处死了马谡等人,但是,实际上的罪魁祸首非诸葛亮莫属!

刘备在世,对每个人的使用都十分妥当。比如让名不经传的魏延镇守汉中,这让绝大部分人感到惊讶。但实际上,魏延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诸葛亮不是不可以用马谡,但马谡只适合当参谋,不能当主将领兵打仗。如果街亭让魏延或者王平驻守,第一次北伐还真的很难说是什么结果。但至少不会是马谡失街亭这样的惨败。导致街亭惨败的恰恰是诸葛亮自己的用人不当造成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本来是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战果,就因为自己一意孤行,任用亲信马谡当主将,造成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大败,无功而返!

第一次蜀国北伐后,曹魏对蜀国有了防范,以后诸葛亮的数次北伐,由于曹魏有了准备,诸葛亮再也没有获得像第一次北伐开局那么好的战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秒删)

原创作品,欢迎讨论转载。违者必究!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呢】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