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被谁所杀(商鞅为什么被杀?罪名是什么?)

网友提问:

商鞅为什么被杀?罪名是什么?

优质回答:

商鞅的死,其实与变法有莫大关系,正所谓成也变法,败也变法也!

推行严刑峻法,导致作法自毙

我们知晓秦国走向强大,始于商鞅变法,但商鞅的变法在重农耕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及推行军功爵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严刑峻法,轻罪重罚。比如连坐之法,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之间有互相监督的义务,一家藏奸、什伍连坐,处罚与降敌相同,若告发则与斩敌相同;在说用刑,有用烹煮食物的无足鼎镬来煮人致死的”镬亨”之刑、有开凿头颅致死的“凿颠”之刑、有抽去肋骨致死的“抽胁”之刑,种种酷刑,不胜枚举。

后人在谈论到商鞅的时候,有这么一句:“一日临谓而论囚七百余人,谓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 比于丘山。”由此可知,商鞅在刑罚上面多么残酷,杀人如麻,以至于后来商鞅逃亡时,没有一个人敢帮他。

秦亡之后,后人在论述秦亡之因,都不约而同的将主要原因归结为法治严酷,这不无道理。法家思想的核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立论的基础是以君主的利益为本,而君主利益中忽视国家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中缺失民众利益,法家的政治智慧主要在“权术”上,他们断言没有“自善之民”,其立论要点在于法术势,他们工于权术,自己遭到权术的算计,死于非命也就不奇怪了。

严刑峻法给商鞅带来的后果就是,举世皆敌人,秦惠王即便需要变法来维持自己的权力,但也需要商鞅之死,去缓和社会矛盾。商鞅的法太酷太厉了,总要用他的命来维护变法成果。

商鞅为人刻薄寡恩,极端功利、害人害己

商鞅为人刻薄寡恩,司马迁对此有深刻的描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 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在新法行之十年的时候,一些原来批评新法的人,改口说变法的好话,等于是向商鞅认错,但商鞅却趁机报复,将这些“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远方,从此,这位变革者表面上没有了敌人,实际上也没有了朋友。

商鞅的变法,实际上是他权术的追求,并不是他有多么高的政治理想,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功成之后他成为了商君,被封到商地,这是秦国变法之后,硕果仅存的分封制下的封君,其他贵族封君都丧失了封地的行政权已经组织军队的权力,唯有商鞅在商地,还是实权封君。变法的一大核心就是废分封实郡县,然而你商鞅这个变法头子,最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最大的实权封君,这未尝不是对变法的一大讽刺。

当公子虔举报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捉拿他的时候,他连想都没有想,就直接回封地组织军队造反了,可见,商鞅十分清楚,他没有朋友,束手就擒的结果只会是死亡。

事实上战国时期大部分的法家人物,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商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了一己私利,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是非常主要的内容:爵位、田宅的封赏,主要根据军功授予。

于是商鞅说动秦孝公,让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魏国,商鞅当时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我不忍心跟魏国打仗啊,可不可以跟公子见一面,我们结个盟约,签订个协议什么的,喝喝酒就罢兵好不好哟。公子卬觉得可行,于是就去会盟见商鞅,然而商鞅在宴会上伏兵直接把公子卬拿下,然后又趁机攻击魏军,使得魏军大败。

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这个“钻”字就点出了商鞅投机钻营的功利本性。

所以说道这里,各位看官老爷明白商鞅为什么最终会死了吧。他的死不在于他犯了什么罪,而在于他的变法,使得秦国强大了,但却也使得国君的权力更加大了。他给国君灌输了中央集权,大权决于秦王一人的思想,然而他自己却还作为一个实权大臣,封地封君威胁着君权,试问,无论是出于缓和社会矛盾保住变法成果,还是出于君王自身权力的掌控,商鞅最终的结局也只能去死。

其他网友回答

1.杀了他有很大好处。主要是对内可以在统治阶级内部获得保守派的支持,稳定人心,尽快在初掌君权后,巩固自己的统治。 众所周知,商鞅因为强制推行改革,得罪了保守派,甚至仗着秦孝公的坚定支持,处罚了太子(虽然受刑的是太子的两位老师,但是这巴掌是打在太子脸上的。)且不说太子自己心中可能有的私怨了,积压已久的保守派对于商鞅已恨之入骨,太子上位后对商鞅立下杀手,为保守派解气的同时,也获得了保守派的坚定支持。自然稳定了人心,巩固了统治。 2.留着他也没啥利益,反而有高风险和高成本。且不说这个一直作为政治对手的商鞅是否听自己指挥,就算听,若是不严惩商鞅,也会让其他仍有较大势力的保守派不满意自己的统治,甚至引发叛乱,或支持自己的其他兄弟将自己取而代之。换句话说,留着商鞅的成本和风险太高,就算是好基友,为了自己的统治,这一刀也要狠心砍下去。何况一直就是政治对手呢?! 3.另外,再说一点,为何也不能放他走,一定要赶尽杀绝。这种人才如果自己不能用,一旦给其他人用了,那就是对于自己的巨大潜在威胁。而即便他国不用,若是商鞅政治流亡成功的话,不仅容易制造边境摩擦,对于刚刚登位的秦惠王是个不稳定因素,也因为无法将商鞅逮捕归案、明正典刑而使其威望受损。所以,商鞅不仅必须死,而且要死在秦惠王的手里。这也是为何即便商鞅自杀了,也要把尸体拉回来车裂,给保守派解气的同时,也巩固了新君的统治。 这里稍微引申一下:在几乎每次改革的时代,为何当朝的太子几乎大多都是保守派? 个人以为,因为在改革中受到损害的原既得利益者,需要在政治上找到自己的代表。既然都改革了,发起改革的当朝皇上一般都会是支持者(当然也有例外,但至少当权者会是改革派,不然也搞不起来,如张居正改革),而引发利益从新划分的改革,往往也意味着在改革中政治势力的重新洗牌,而受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口浪尖的高危职业——太子。 因此受到损害的原既得利益者虽然不敢明着和当权者对着干,但也急需政治投资寻求未来的翻盘,而太子也在寻求政治势力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至于在改革大浪中翻了船,因此双方很容易就走到了一起。 试想,如果你是太子,却不表示一下对于保守派的支持,反而坚定地支持改革的话,保守派一定会另外选择别的政治代表,比如其他的皇子/王子等潜在的皇位继承候选者。这种情况下,改革是否成功,太子位置都不稳:改革如果成功了,功劳是老皇上和改革大臣的,没你太子啥事儿,登基之后,改革大臣功高震主、保守派也不买你的账,很难坐稳皇位。改革如果失败了,保守派重新得势,不好意思,你死得更惨,因为他们所支持的另外一个皇位继承者很可能会借着这些重新得势的保守派的支持,把太子之位取而代之。所以,其实在秦惠王还是太子时,面对这次的改革,无论心里是否支持,他都必须站在保守派一方,表示一下对于改革的反对,笼络保守派的人心,才能保证自己的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当然,也有一些太子玩儿过火的,如彼得大帝改革时干脆把坚决反对的太子干掉了。这就属于不知收敛、结果弄翻车了的。而秦惠王就比较聪明,表示一下就行了,然后老老实实地坐享保守派的坚定支持,安心等着从秦孝公手里接盘。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商鞅为什么被杀罪名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