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论语译注读后感3000字)

哪个出版社的《论语》版本比较好?

优质回答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一定不是做学术,所以可以去掉很多学术类的版本。

常见的版本里面去挑选,

首先是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本》,训诂工作做得不错,避免许多错误、不规范的注解,这是现代图书市场上常常出现的问题。

其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义理为中心,带有宋明理学的影响,明清以后中国读书人的教科书,皓首穷经,首先就是这本书,可以读。

最后我还是推荐使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

在文字训诂,字词方面,这本书比较简省,不费太多功夫。

但是读一句,是一句,读一句有一句的收获。真正感受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解释,而且还可以感受到钱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这个译本没有失去论语本来的面貌,而且对现代人的阅读没有设置太高的门槛。你如果读完这本书,一定会感激孔子,感激钱穆先生。

最近正好在读论语,在书店里比较了几个版本的论语,有中华书局的,有三联的,有上海古籍的,最后买的是中华书局的杨伯峻的。可是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是很清楚,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字的读音杨版里没有,无法正音;二是翻译,有些地方没有,有些地方待商榷。所以,之后去读了朱熹的《论语集注》,有些问题得到解决。又读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觉得还是钱先生译的较正,较全。前两天在三里屯的三联书店看到了一本台湾三民书局出的《新译论语》非常棒,重新做了归纳编排,唯一不足的是不是足本的新译,有删减。

接下来谈谈读书心得,开始读论语时,不要看什么版本的,找个原版的,自己先读,先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读,然后看朱熹的论语集注,对释义与自己的理解一一对照。然后再看今人版的注释版的,首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这样下来就基本读通了。

《论语》译注中,杨伯峻、钱穆、李泽厚、辜鸿铭还是南怀瑾哪个好?

优质回答

“半部论语治天下”,恐怕知道《论语》这本书的人就都知道这句话。本人的感受更简单:“半部论语会说话”。单单是《论语》中的“对白”——“师生对、君臣对”,就已经让我们“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自愧弗如,不得其门而入了。

“子路闻之喜”,该有多高兴?

“吾以汝为死矣!”该有多惊喜?

“君子亦有穷乎?”该有多憋屈?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该有多无奈?

……

古圣先贤们对于《论语》的解读,更是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举例说明吧: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0619·罔之生也幸而免》

【杨伯峻】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钱 穆】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李泽厚】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辜鸿铭】孔子说:“人生来就该是正直的,如果一个人不正直,那么他能生存也就很侥幸了。”

【南怀瑾】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不过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蕅意】卓吾云:不直的,都是死人。心地不正直的都是死人,虽然他现在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这话好耳熟啊。

【朱 熹】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人之初,性本善。是朱熹老夫子的基础理论。“绘事后素”,也正是这个“本善、向善、仁者爱人”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底色。也是各位大师解读《论语》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夫子身后,儒分八家。因为老夫子自己也承认:“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但是,当曾皙问老夫子:“我们几个人刚才说的志向都怎么样?”时,老夫子的回答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说各自的人生目标而已,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吧。无论是子张高远、原宪狷介,还是颜回清贫、子贡善贾,共同遵循的仍然是老师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也至今仍然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尊五美、屏四恶”仍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有的学习者都可尊敬,所有的躬行者都是师友,所有的先贤都可敬仰,“崇圣尚贤、克己复礼”,所有的未来都可期待。

钱穆以古解古,杨中正,李偏向于西方和美学,南是布道,没看过辜的。

怎样科学系统的学习《论语》?

优质回答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一本语录体的书。所以它是用言谈对话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儒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文献。明白了这些,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怎样科学系统地学习论语。

首先,一定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去精读《论语》的文本。

《论语》是用文言文流传下来的,和今天的白话文有着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就必须首先吃透原文。2000多年来,这本总共20篇,498章,15,836个字的书被无数的人反复诵读,背诵。其中不乏大儒、名家。因此要学习好《论语》,就必须首先熟读原文,甚至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了解这本书里边的精髓的。

其次,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了解《论语》里每一个篇章的历史背景。

这本书不是故事的形式,而是看似零散的对话的形式,每一章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有些篇章如果不了解背后的事件和原因,读上去是会莫名其妙的。全书156个人物。书中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对话是鲜活生动的,他们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对他们的音容笑貌的描述,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绘声绘影的显现在文字当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对有一些对话会会感觉莫名其妙的,甚至是一头雾水的。

第三,一定要结合当今的时代环境,正确的认知《论语》的传统认识,包括人格目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处世形态等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学习它,利用它,就要与时俱进。孔子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有不同的认知和解构。今天我们读他的书,需要以理性的态度重新解读儒家的思想,去其糟粕,张皇精华,坚持发扬其中优秀的成分。

从这些方面做起来,我们才能够系统的学习《论语》,科学的利用《论语》!

(配图自摄)

一般只要高中毕业,基本上对孔子的一些常用的语言都比较了解了,也笼统的了解了孔子的思想,讲究仁道。

也都能说几句孔子的话,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吧。

如果想系统的了解孔子到底说的是什么,我个人体会先把大学中庸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熟读,根据解释完整的了解一下,你会突然发现儒家的学说还真的有可看之处。

因为中庸和大学是两篇长一点的文章,说的逻辑性非常强,非常棒。

你看完大学和中庸再去读论语,会感觉势如破竹。

真的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你会发现孔子根本不像有一些人抹黑的那个样子,你会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正含义,也会了解了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真正含义。

真的,竟然这么巧,我连续读了一个多月的中庸大学和论语了,每天读一遍真的非常好。

读完儒家的你再读一读道德经,读一读金刚经,你会发现他们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用了不同的描述方式。

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

优质回答

是啊,圣人就是圣人,圣人怎么可能把杂乱无章的三句话放在一起呢?虽然我们说论语不是孔子亲自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孔子的话。大凡是把一句话放在一本书的第一段的,那肯定是大有深意的。好玩的国学不妨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以凡人之心推测圣人之心,说一说这三句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论语开头的三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来说,就是:你学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你每天有没有运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去;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是我不因此而不开心,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孔子这是大有深意啊。要正确理解这三句话在论语中的地位,我们首先要了解下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学问。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所以叫仁者爱人。孔子的爱是有差别的,要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再爱朋友,最后再爱社会上的人。所以,儒家的仁学就是人学,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做人的学问。那么如何做人,那就要提高道德修养,如何提高道德修养,那就要学习。所以,儒家是高度重视学习的。因此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是强调学习。孔子认为,不仅要学习,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叫做知行合一。这是第一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

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说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强调朋友来了,就很开心呢?古人所说的朋友,其实是有不同的意思。古人认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就是在一个老师下面共同学习的人,就是说是师兄弟,友就是拥有共同理想和志向的人。孔子之所以强调一个老师的重要性,乃是因为儒家学说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在儒家学说中有五伦的说法,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可见朋友在人际关系之间的重要性。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修为,道德修养靠自己,工作生活靠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孔子说,我欲仁,仁至矣。就是说我要想追求仁道,那么就可以得到仁道。孔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追求仁德,靠自己的修为,而小人做事老是要依靠别人,做错了事情,也要怪罪别人,从来都是推脱自己的责任。因此,孔子认为君子之道,就是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和别人无关,所以,别人理不理解,其实并不重要。

综上,论语中的开头这三句话,意义重大。分别阐述了儒家学说中的学习之道、人伦之道和君子修心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悅”,发自内心的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外现的高兴)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愠在这里不是怒的意思,应该是个通假字,通“温”。) ,不亦君子乎?

“学习”一词来历就是出自论语的第一句,圣人孔子说的非常确切,学过的东西要经常练习、复习。后一句和前一句是排比关系,后一句来比喻前一句,圣人把知识比朋友,朋友要经常见面,不然见了就不认识了;学知识一样,要经常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回头去看一看,不然就忘记了,远方的朋友就是学过很久的知识,现在很多人早就把学生时代学的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了。就象我们小学时期的同学样多年不见都不认识了,还算什么同学?第三句是对我们刚学过的知识也要温习,“人不知,而不愠”指刚学的东西你不懂,你又不去温习,趁热打铁,还是个好学生吗?做过老师的都会理解,课堂上都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一做题就错。这三句应该说是老师教学生学习的经典,即告诉你怎么学,又强调了对早学过和刚学过的知识怎么处理,这就是为啥称孔子为圣人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