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唐代“边塞诗派”以哪些诗人为代表?

优质回答

岑参、王昌龄、高適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涣。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馬上相逄無纸筆,全凴君語報平安——岑參!

边塞诗有什么特点,代表诗人都有谁?

优质回答

豪放中带点苦涩与悲凉。

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内容的诗歌流派,它的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主要诗人为高适、岑参、李颀,及三王王昌龄、王翰、王维等。

边塞诗的风格雄壮豪迈,慷慨激昂,主要描写战争场面、边疆风光、思乡怀亲等内容。特别是盛唐时期,不少文人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使边塞诗歌大放异彩。下面来看看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共六首,这是其一。诗从天山雪开始,极写边地的苦寒和军旅生活的紧张。雪是积雪,柳是笛声的曲子。将士们和衣而卧,战事随时到来。最后两句一转作结,表现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后面紧接着八月飞雪,这在南方人就感到奇之又奇。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壮美,富有浪漫色彩。以野外雪景做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反复内外描写,从物我两个方面,再现了边塞的战争生活,雪地风光,和诗人送客的独特场面。

高适的《燕歌行》,它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而且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边塞诗描写的内容一般有哪些?

优质回答

边塞诗,唐时最鼎盛。

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据史料,唐之前约有200首左右,唐时就有200多首。故而,多数习惯性认知会将边塞诗看作是唐代的专利诗。

其实,不然。

它,只不过是唐诗的主要题材而已。

盛唐时,也是边塞诗创作的最鼎盛时期,彼时,出现了不少很有代表性的鼎鼎有名的大诗人,比如骆宾王、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他们的边塞诗,创作很具美学之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格调满溢。后来,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边塞诗的加入,更使得边塞诗盛行一时,更有无数边塞诗的名篇流传千古。

比较经典的边塞名篇,贴几篇让大家欣赏下: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意境,凄美。气势,却豪情万丈。

由此,也可总结出边塞诗一般涉及的内容特点:

一、多写边塞风光,大漠孤烟,很具画面感。

二、抒写边疆战士之艰苦、之怀乡,悲恻、恢弘。

三、抒发边疆战士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抱负。格调高亢。

四、有离家,就会有思乡,所以边塞诗也最离不开写边疆将士的思乡情愫。所以,营造的诗意,是哀凉的。

故而,边塞诗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有如下: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

所以,我们在读这些边塞诗,可以在心中勾勒出一幅边塞图长卷,色调浓郁、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从军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寓意是:青海湖赏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然,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不打败进犯的敌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意是说:秦汉以来,明月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边塞诗是否独属于盛唐的文学?

优质回答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是描写古代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战斗场景和自然风光的诗。它并不只属于唐代,它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或更准确说,它起源于西周。《诗经》中就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到了汉魏六朝时代进入发展期,隋朝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全盛时期。此后的历朝历代也有边塞诗的出现,但影响不大,而唐代的边塞诗最具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远,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是中华民族文学的宝贵财富,极具历史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边塞诗人和诸多流派。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

一、纵观边塞诗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西周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应该是最初期的。那个时代的边塞诗尽管发育还不够完善,但已表现出它固有的特色,并对后代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有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生活的真实面貌的,如《小雅·出车》被认为是描写周宣王派仲领兵出大将南征猃狁的的作品。又如《小雅·采薇》描述戍边作战的苦况与思乡之情的等。

2、有展示特定时代征夫复杂情感世界的,如《秦风·无衣》,表现的是在边塞中抒发战士踊跃从军的那种慷慨豪迈的精神世界。还有《唐风·鸨羽》非常透彻地表达了征夫内心反对战争的呼声和由于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又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邶风·雄雉》等反映出他们要求过上正常安定的生活以及对戍边战争的厌恶与否定。而这些也是边塞战争社会效应的一个方面,因此它成为历代边塞诗相承的一大主题。

3、有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行径的,《齐风·甫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王风·扬之水》则通过戍边士卒的直接控诉来揭露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表现出那种欲脱离战争的强烈意识。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边塞诗都涉及到了,这样丰富的题材在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历代边塞诗所继承。

二、汉魏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其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三、隋代的边塞诗

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四、唐代的边塞诗

在唐代,边塞是其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使唐代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由于唐代的边塞诗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因此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边塞诗派,其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其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凉州词》,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再没有出现过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五、唐以后的边塞诗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六、部分边塞诗作品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出塞

王 昌 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先,边塞诗不是独属于盛唐,但盛唐是边塞诗的高峰!

一般认为,边塞诗起于汉魏六朝时,到了隋代开始兴盛(代表作有隋炀帝杨广《饮马长城窟行》),在唐代边塞诗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在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唐、盛唐的边塞诗,格调多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高峰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我们一般知道的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出塞》、《从军行》以及王之涣《凉州词二首》,这些佳作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

除了这四大边塞诗人,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的佳作,如:李白的《关山月》、《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只是题材有所扩展。

盛唐的边塞诗高峰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当时盛唐强大的边防,以及由此的高度自信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当时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和岑参。高适年轻的时候,渴望从军,建立边功,“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也是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有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另外还有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佳作欣赏,“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以上是本人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宝贵的意见,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翻倍小蚂蚁,贡献锐评!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唐代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边塞诗歌,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何关系?

优质回答

边塞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以记录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为主要内容,表达一种雄浑的边塞景象,抒发内心的壮志豪情。边塞诗歌自先秦出现,发展至盛唐达到了文学顶峰,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本文欲从唐朝的战争的纷繁、士人们的选拔方式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三个方面,来解释唐代边塞诗歌鼎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纷繁的战争为边塞诗歌鼎盛提供了温床

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的时间内,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从未停息。以突厥、吐蕃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是相互承认的国家,每当唐朝内部发生动乱、国力衰微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便会侵袭唐王朝,甚至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袭扰,唐王朝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防御战略,派兵驻守防护,很多诗人兼具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长期驻守边塞的岁月中,写下很多舒展保家卫国的诗句。如岑参弃官从戎,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写下很多边塞诗,,他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擅长七言,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是盛唐边塞题材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真实记录了八月飘雪的边塞风光,展现了一幅磅礴气势,最令人叫绝的应该是“梨花开”的景象,这种景象正是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与寒冷,突出了戍边战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与此类似,还有高适的亲临边塞实际生活,根据个人体验写成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的边塞诗多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作者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与功名志向融合在一起,写出许多慷慨激昂的边塞诗,而这首《别董大》正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自己离京十余年,戍守边疆的苦难与豪情,“千里黄云”、“北风飘雪”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却始终怀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若没有丰富的边塞生活体验,是不会写出如此精致的边塞诗的。

唐朝国土的安稳,离不开戍边战士们的辛勤守卫,士人们面临国家利益受损、百姓颠沛的境况,点燃了内心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他们在纷繁的战场上杀敌作战,经历着边塞的春夏秋冬,马革裹尸,便用笔真实记录边塞的点点滴滴,这种现实状况为盛唐边塞诗歌的鼎盛提供了温床。

“边帅自辟僚佐”制度让失意文人靠胜仗入仕成为可能

受到汉魏将领建功立业的影响,唐朝君臣也十分崇拜汉武帝大靖边塞、远征匈奴的伟岸壮举,在初唐时期,便有文人的边塞诗歌中引用汉代军武英雄典故来抒发踌躇满志、为君重用的激扬情怀。初唐时期,以“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王勃、杨炯为代表的诗人,从未到过边塞,却用边塞诗歌来表达不受重用的苦闷和渴望立功的志向,这表明士人对边塞的渴望,也表露了士人们的心迹。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道: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气。在这首诗中,杨炯正是写到了烽火燃烧,照耀着京都长安,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也跟着烽火熊熊燃烧。诗人从未到过战场,却幻想着战场上兵将战败、军旗倒塌、四面楚歌的战败景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渴望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得许多入仕的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试图在边塞战争中施展政治抱负,此外,唐代“边帅自辟僚佐”制度也给那些科举失败的士人留下了通过戍边胜利博取功名的道路。如祖咏在仕途失败后,希望通过北上蓟门获得战争胜利,得到功名,他在此期间写下《望蓟门》一诗:

燕台一去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为了取得功名,只身北上,到达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登上燕台眺望不由“心惊”,听到军中的鼓角声开始感受到战争的冷酷,也激发了自己平定忧患、为国立功的壮志。特别是尾句“论功还欲请长缨”表达了作者积极投身疆场的决心。这一类型的边塞诗将儒家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个人的功名气节与国家生死存亡融为一体时,这种政治抱负就会升华为“投笔从戎”和“以身殉国”的忧患意识。

唐朝盛行的边塞诗,与当时的边帅自辟僚佐制度息息相关,也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密切联系,他们在仕途受挫之后,仍然怀着昂扬的入仕态度,通过战争胜利来博得功名,这些边塞诗人们在面临仕途不顺的困境和建功立业的抉择中,敢于走上战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双赢。

统治阶级与士兵矛盾突出,通过边塞诗歌揭露社会黑暗

开元天宝年间,边塞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诗歌题材,许多有过边塞经历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歌颂战士英勇奋战、勇敢抗敌的边塞诗歌,描绘了祖国边塞辽阔壮丽的风貌,同时也揭露了汉族与外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将军与士卒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进步文人重振国威、和平统一的心愿。相较于唐朝之前的边塞诗,不仅继承了建安诗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骨,也吸取了六朝时期诗歌的离愁别绪,形成了悲壮、高亢的情感基调,比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中分别从老卒、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完整生动展现了边塞生活,其中,前两首写道: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其一)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其二)

在这第一首诗中,高适刻画了一位多年驻守戍边的老兵,诗中极力描绘了这位老卒的形象,用“古老”、“鬓白”等词赞扬了这位老兵为国捐躯的誓死之情,但同时也暗含了对白头尚未建功立业的老兵寄予深切的同情,对朝廷养痈遗患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在第二首中,作者从“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的角度用戍卒食物匮乏与投降的胡人丰衣足食作对比,批评了朝廷纵容降胡的做法,指出统治者处理战乱关系缺乏远见,未能解决边境潜在的危机,更忽视了将士们的身心感受,揭露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复杂矛盾,鞭挞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昏庸。在盛唐时期,写边塞诗歌揭露矛盾的还有王昌龄,他在《出塞》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具有“绪密思清”的写作特点,而这首诗更是以秦汉的明月关山入手,写出了古往今来将士守护边疆多未生还的不幸,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将士带来的无限灾难,也表达了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与自豪。诗歌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讽刺统治者的无能和将士们的消极迎战,寓意含蓄,却表达了是深厚的思想情感。

唐朝的边塞诗达到空前的鼎盛,正是由于战争无情中透露着统治者的无为昏庸。诗人们在边塞诗中歌颂了战士奋勇杀敌的豪情,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露了军队骄奢淫逸和朝廷赏罚不明、安边无策的惨痛现状,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

结语

唐代是诗歌绚丽多彩的时代,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受到战争频繁的现实影响,多数诗人有感而发反映了边地战争艰苦的现状;也受诗言志的儒家视角原则,在“边帅自辟僚佐”制度的影响下,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更是由于诗人亲历战场杀敌后,深切感受到战士们的勇敢无畏、悲情愁苦,他们为了报效祖国,白了头发,伤了身子,身子呆在边疆数十年,直到战死沙场,这种舍小家为大国的伟岸心胸受到诗人的歌颂,同时也批判了统治者内部昏庸、安边无策的无能,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总而言之,唐朝边塞诗歌的鼎盛,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残酷,也正是现实的矛盾,铸成了边塞诗歌成为绚烂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塞之音成为盛唐绝响。

作者:蔡小记

边塞诗有哪些?

优质回答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塞外诗歌,描绘了其地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有欲言又不可说的妙趣,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沙漠自然是“大”,河流也可“长”,看似无理无趣的两个形容词,却可以一下子把我们代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大景观中去。

再来,“烟”是是孤零零的一条垂直而上,一来点明了四周的开阔无人,二来这烟竟然是直的,说明无风,更显此地荒凉。

最后,“日”是浑圆的落日,更平添了此地广博大气的塞外风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了此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正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对诗词的评价:“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的。”

诗的妙处,使我们读来心旷神怡、自得怡然,往往却很难言语明白、为他人可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