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优质回答:
过年习俗都从哪里来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隆重、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作为华夏儿女,你了解什么是“年”吗?过年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呢?
一、春节简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旦、元朔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分》:年谷熟也。到夏商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过去春天将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的播种与收获又要开始。经过漫漫寒冬,早就盼着春暧花开了,自然要充满欢喜的迎接这个日子。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习俗,如办年货、祭灶、扫尘、贴年画、贴春联、燃烟花爆竹、吃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年、拜神祭祖、逛庙会等相传至今。
三、传说
1、春节熬年守岁(传说一)
这个习俗的来历: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只有逃到深山躲避。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了乡亲们象往年一样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也相劝,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便走了。当“年”象以往一样准备闯进村子时,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抖,再也不敢上前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晌声。这时老人身披大红袍出现在院子里,"年"兽吓得仓惶逃窜。第二天人们回来发现村子安然无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帮大家驱逐了"年"兽,还留下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个风俗越传越广。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夜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守岁诗文,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亮油灯蜡烛?通宵守夜,象征着驱走邪魔病疫,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万年历(春节传说二)
相传,在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的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准,但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时,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滳泉启发了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
当时的国王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把万年留下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3、贴春联和门神(春节传说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有史为证。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地方,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口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有鬼魂做了坏事,神荼和郁垒立即就发现并捉拿,用芦苇捆住去喂老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害怕他们,于是民间就用桃木雕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树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也可以镇邪祛灾。这种后来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即不失镇邪祛灾,也可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装饰门户。又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纸上写上对联,在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以祈愿来年幸福、好运、吉祥、平安、健康快乐。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和郁垒以外,还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到门外鬼魅呼号,一夜不得安宁,于是让秦尉二位将军手持武器站在门口,第二天晚上就没有受到打扰了。逐命人将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祛山鬼和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唐刘禹锡《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清代沉复《浮生六生.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燃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四、春节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古代几乎家家都设有"灶王"神位。
2、扫尘,据巜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把一切穷、霉运全部扫出。
3、二十五接玉皇
天皇大帝要亲自下界查人间察善恶美丑,定来年祸福,因而这一天要谨言慎行争取表现好,以博玉帝欢心,来年降福。
二十六杀年猪
4、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九打酒
传统民俗集中这两天洗澡、洗衣服除去晦气。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5、年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团圆饭、压岁钱、爆竹、祭祖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发既有对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其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给可以创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年夜饭,阖家团聚,团团圆圆。
压岁钱,最早出现是在汉代,那时就叫厌胜钱,上面刻着瑞兽吉利的字并不是流通的货币。意是让妖邪远离孩子。
压岁钱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宋代。有钱人家给孩子一百二十文起叫百二十,这是自己家给的,意思是活到一百二十岁,长寿。要是去别人家拜年,就是依岁数发,五岁五文,六岁六文,那时的压岁钱叫随年钱,就是随着年龄数给。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巜景德传灯录》记载了一段子,一个官家太太给众僧发随年钱(压岁钱)跟咱们现在的红包一样。只是一种吉利钱,彩头、利事、红包。
祭祖:缅怀先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不同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6、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地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了亲朋好友和邻里互祝贺新春。旧时称"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宋人周辉在巜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也有记载。另明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名刺"、"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描述。
四、食俗
1、年糕,从周代开始我国便有过年吃年糕的传统习俗。年糕一般有黄、白两种颜色。就象古代的金银,寓意生活富足。年糕与"年高"谐音,长寿之意,另还寓意年年高升。
2、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饺子同"交子"谐音,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就意味着更岁交子,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行为。另外饺子形似元宝,招财进宝。
过两三天就是元宵节了预祝大家元宵快乐,吉祥如意,金玉满堂。
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故事领域的【大宝故事屋】主要针对故事力培养,研究如何讲个好故事。
关于过年习俗的故事有很多,在此,分享一下跟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拜年,穿新衣有关联的年兽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针对小孩子还会发压岁钱红包。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以上是我个人的分享,不知如此,过年还有大扫除,穿新衣,猜灯谜,迎财神,送穷,舞龙,贴门神,等祭祖等许多习俗和活动,除此之外呢,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习俗也有很多差异,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记得关注我,私信可以一对一交流哈。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过年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动物,它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吃人,“年”有一个特点就是害怕光和响声。由于很早以前人们都是群居的,为了防止“年”出来祸害大家,就在三十这天晚上不睡觉,准备好火把和锣鼓,一旦“年”来了,大家就一起呼喊并且敲锣打鼓,一起驱赶。到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三十晚上灯一直亮着,同时放鞭炮,以把年吓走。
过年的故事有很多,一个是每年二十三要扫房子,表示把一年的垃圾清理掉,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年。还有就是穿新衣服,表示辞旧迎新,还有就是吃好吃的,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条件再不好的家庭到过年的时候也会倾其所有为全家人准备好吃的,这些都是孩子们最欢迎的,最兴奋的。
再有就是祭祖了,这是过年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示不忘祖先,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我们老家祭祖是三十下午去坟上把祖先请到家里来,摆上供品,然后初一早晨再给送回去,这样做同时也意味着把祖先请到家里过了一个年。
初一一大早就是拜年了,村里的晚辈给长辈要磕头,祝愿长辈身体健康,同时呢,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表示对小辈的关爱并寄予厚望。
过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放鞭炮,虽然近几年国家禁止,鞭炮越来越少了,但是放鞭炮还是农村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了鞭炮就也就没有了年味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风俗习惯在不断的改变,向着更积极更好的方向发展,过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希望大家越来越好!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的家乡年三十下午五点多会拿着烧纸,包的只有手指头小的十个左右的“微型”饺子,糖果,奶茶等,出家门朝着家族祖坟的方向烧纸钱,磕头。请过世的人家里过年。(多可怕)年三十晚上点灯点香放桑。从三十晚上到初三早晨家里要小声说话,不能砸坏碗碟,不能说不敬的话。因为过世的人来家里过年了不能惊动他们。初三早晨天不亮又在家里点灯点香放桑,再放鞭炮送他们回“家”。家乡人也不知道这个传统的来历,就这么代代年年延续着。
其他网友回答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母亲总要拿着一只长长的竹竿,在家里里里外外的屋檐上将角角落落的蛛网清理干净,这才算是准备好除旧迎新的最后一步,潮汕地区过年时除了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追溯到元朝时期起就一直有过年祭拜先祖,床公床母,灶母,财神爷,天地公母,土地公公的习俗,这些受到祭拜的神明,除了先祖,都是元朝时期,在潮汕当地做过惠及百姓的先人,潮汕人认为这些久远的先人都是有灵的,将其供奉起来,寄托于信仰,逢年过节,都要先祭拜完先祖才能吃团圆饭。
从初一到初七开始,要将镇上大大小小的土地庙,山神都祭拜一遍,才能开始到处游玩。传说:日日心诚祭拜,神明便会保佑你如愿以偿。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