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怎么评价《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

网友提问:

怎么评价《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

优质回答:

1 一部青春电影,用正值青春的演员,而不是假装还青春的演员主演,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这一点必须夸奖。

2 如果这些正值青春的演员具备点表演能力就好了,如果具备点表演能力,还能把话说利索,就更好了。

3 台词不是不可以用散文、诗歌这类语言去表达,但它得是真的散文或者是诗歌,而不是简单地断句或加形容词。

4 台词是情绪、是故事、是人物的性格,是人物应该说的话,而不能是作者想说的话。

5 对话要发生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而不能是角色和角色说话,为的是给观众听。

6 在中国的美学体系里,美不一定都是柔光赐予的,力量不一定就是底层和苦难自带的。

7 美就是力量,起码在一部电影里,不可以靠一边给胶原蛋白打柔光制造美,一边靠戳破底层尊严、渲染苦难来制造力量。

8 电影可以非常主观,但细节必须客观,做好了,两者之间的缝隙叫梦境。电影主观、细节也可以主观,做好了,二者之间的缝隙叫美学。电影客观,细节主观,二者之间的缝隙,永远卡夹着一个自以为是的傻逼。

9 真实是一种非常大的力量,真实不一定是客观真实,也可以是美学真实。前提是你得知道什么是美。

10 客观真实的意思是,自杀得站在绝境上,而不是一个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堤坝上。人们得真的是想去救而不可得,而不是做势欲救。这只能让观众觉得在被傻逼侮辱。

11 困境的营造,应该是观众也不可解,而不是观众都知道顾森西只需向警察说明情况即可解决的事儿,易遥非得去自杀。

12 绝境的营造得真是无路可走,而不是一直靠碰巧,如碰巧手机没电,碰巧栏杆烂掉。

13 一件小事慢慢发展成不可控,这样的苦难叫苦难。所有的苦难都被你一个人遇上了,传染上了性病、同学都欺负你、你还背负上杀人凶手的指责,那不叫苦难,那叫倒霉。苦难叫人同情,倒霉惹人发笑。

14 再成熟的少年也得是少年,不能是成人装作少年。成人有成人的规矩,少年有少年的原则,大人装嫩让人反胃,小孩子一直装大人,也挺让人反胃的。

15 校园暴力也是青春片的一个元素,不能一说严肃话题,少年就成人了。对严肃话题的处理,少年也有少年的方式。

16 主题不能假摔,更不能碰瓷。

17 堤坝上,易遥的那段台词不错。

18 导演意识和导演企图不是一回事儿。“小时代”披上一件“霸凌”的高仿外衣,不是导演意识,是导演企图。

19 在电影的观看上,施虐和受虐的性质是一样的, 都是自我感觉大于观众感受,只是选择在强大还是弱小的幻觉里顾影自怜。

20 所以,我的小学同学和老师,你们应该看看这部电影,片子很烂,但你们如果还都没有集体失忆的话,就应该想起点什么。就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愿见你们。这么大了,可一想到你们,我还是会不争气地发抖。

其他网友回答

拍的很烂。

看过原著小说,很多地方记不太清楚了,但最深的感触是,这次电影相比原著删减,或是说“阉割”了很多。原著可比电影版黑暗悲伤多了。

单说电影的话,没有摆脱以往郭敬明所有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那就是人物说着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绝对不会说出口的矫情到脸酸的台词。

高中时正处于中二时期,可以大段的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讲道理,还可以接受。但“班长,他们都说你架子好大很难请的动,哎呀我是不是被拒绝了,我好丢人哟”这种台词,现实生活中绝对没人能说的出口。这样的结果是太容易跳戏了。

演技就不提了,给年轻的演员一点成长空间,提演技太欺负人了。

校园暴力的主题加一星。很少有青春电影直面这个主题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很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有关这个主题的深入剖析。浅尝辄止,只是用激烈的戏剧冲突来表现校园暴力的可怕,没有深入解读成因、看客心态以及责任归属等等,最后跳河的那一场演讲基本上是这部电影有关校园暴力主题剖析的全部内容。如果主创可以再深入这个主题,我会更推荐这部电影。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部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说实话中国的话很难拍出这种片子,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很喜欢这个电影里的一个框架构图,在易遥的身边充满着各种声音的时候,一个框架构图很好的框住了当时的气氛,一度紧张把气氛推向高潮。

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一个近景女主演技给好评,最后那段话揭示了这个片子的意义,还有最后女主跳进海里的静音,片子整体配乐给满分,增强了片子的代入感。

希望每个人的青春,都能被温柔以待。易遥的痛苦与不堪,这样的年纪如何承受,却又无法改变。有时候,人的确现实的可怕,不分缘由,不讲道理,人云亦云。

也心疼顾森西,是易遥身边曾经的光芒,但失去姐姐之痛,又该如何放下。小说比电影悲伤黑暗,大概电影想让我们感受一丝温暖吧!

其他网友回答

想必80、90后,整整一代姑娘的校园时代里,都躲不开《悲伤逆流成河》这部小说。即使没看过,也一定听过这个名字。

是的,这是所谓的“疼痛青春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就是毁誉参半的文化商人郭敬明。

这部电影,当然直接搬来原著的名字,而导演,是郭敬明多年来的合伙人落落。

虽然同样隶属于宏大的“郭敬明宇宙”,但正如郭的微博所言,他本人却没有亲自参与电影的制作。

可能正是因为作为导演,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天赋的他,放了手,这部电影竟然还过得去。

豆瓣五千多人的评分,也跟我本人的感受比较符合。

先说说这部片的可看性。

首先这个演员团队,都蛮讨人喜欢的。

可能因为预算有限,反而没有一个特别大的腕儿。全都是新鲜脸孔。

99年出生的女演员任敏,有几分金马奖女配文淇的味道,脸长得很有记忆度,不面瘫,眼神里有戏,除了非常不应该的韩式一字眉(怪服化组),整个感觉都很符合苦命女孩易遥的人设。

两个男主角选得也都不错,赵英博饰演的白衣校草,辛云来饰演的傻萌富二代,颜值都过硬,而且演员都很年轻。不用玻尿酸肉毒素,满满的胶原蛋白,就算演技有点稚嫩,也瑕不掩瑜。

还有一个演员,简直是彩蛋一样的存在。

在《如懿传》里饰演太后的邬君梅,在片中饰演了女主的妈妈。

这个底层母亲的急躁、纠结、疲惫和无言之爱,靠着她的表演,都悉数撑了起来。可以说整部戏里最重要的泪点,就是她的那场戏。

不得不说,一个好演员的存在,对任何电影都有挽狂澜之力。邬君梅演得妈妈,至少在我心目中给这部电影多加了一分。

然后,第二个比较讨喜的地方是,整部电影都拍摄得比较克制。

当然,这个克制是跟一般的青春片相比的。

众所周知,郭敬明的小说,都比较矫情,说得学术一点,就是自我意识过剩。

《悲》这本小说,一样有这个问题。当然,中学本身就是人生中自我意识最过剩的阶段,要是有点什么心事,几乎都不能正常说话。

但小说本质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意识流的载体,多点矫情话还能忍受,但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可不能这么干。

也许导演落落意识到了这一点,《悲》里面,除了女主易遥之外,其他人基本都还能正常讲话。

而与其他“郭敬明宇宙”最大的区格和进步,在于《悲》里面终于抛弃了《小时代》里那些大段大段令人胃里泛酸水的“旁白”和“独白”,而稳健地选择忠实于“电影”这个载体,用“画面”进行表达,“画面”表达不了的,就果断放弃。

少了这种对文字矫揉造作地执着,《悲》在电影领域,就足以大步甩开《小时代》系列了。

最后还是得说说问题。

虽然举着“校园暴力”这个巨大的标签作为噱头,并依靠对这个社会话题的正能量基调完美过审,但总体来说,《悲》相对于社会现象片,还是更接近于一部青春片。

毕竟它的野心,也仅仅是拍好一个青春片的级别。

对于“校园暴力”,《悲》选择的叙事方式,是隔靴搔痒式的。

片中,路遥在受欺凌之前的生活场景,电影用得是非常写实的叙事手法,但到了真正的关键剧情,她开始被全校一起凌霸,却用了蒙太奇。

配上音乐,加上虚实切换,这一段经历,变得更像路遥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对于观众而言,丧失了真实感,也就丧失了说服力。

没有了让观众如坐针毡的刺痛感,便更不可能引发什么真正的关注和思考了。

“校园暴力”,参与者本来就是所有人,发起者是施暴者,旁观者同样也是施暴者。

关注女性地位和未成年性侵的《嘉年华》则截然不同,它毫不留情面地,用最白描的手法,揭开受害者的疮疤,也横陈旁观者的丑态。

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的目的在于“净化”。那应当是一种经过“怜悯”“恐惧”和“紧张”之后,情感得到的升华,以此变得更为圣洁的过程。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片应当做到的。

因此,《悲伤逆流成河》算不上,也没有打算成为。这是它身上最大的遗憾。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读过原著,仅评价一下电影。

首先这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选题。校园霸凌现象以前没有反映在中国影视里,至少没有比较出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开了个头。制造了一定的影响,把这个话题拉到公众视野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郭敬明尽到的作家的社会责任。

其次就是电影对霸凌现象还是点到为止的,主要用蒙太奇手法把它们叠加在一起。电影主线还是多角恋爱,和一般青春校园片差不多。组织和参与欺侮的同学面目不清,明,一带而过,除了唐小米以外都是符号化的存在。不知道原著中是否表现得详细一些。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怎么评价《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