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评价蔡元培?
优质回答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当下的文章中,往往强调他忠厚长者的一面,因为他确实与蒋介石、鲁迅、胡适等人均保持了终身友谊,却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于世故、工于心计的一面。
毕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场中,没有起码的技巧,是很难屹立不摇的。
1、兼收并蓄带有其他含义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长北大时,提出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被认为划时代的贡献,但事实上,不能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这四个字,蔡元培先生这么说,还有其他含义。
图片说明:清末,在德国留学期间的蔡元培。图片来源:fotoe/视觉中国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严复帮”把持,这些人多有旧学功底。严复本人科举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写得不好,他的《天演论》幸得名师吴汝纶的润色,吴是桐城派大师,严复曾跟着他学古文,遂使《天演论》一炮走红。
图片说明:吴汝纶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为严复补习古文,经他润色的《天演论》传诵一时,据周作人说,他和鲁迅经常背诵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严复虽是近代启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对旧学充满自卑感,反而成为旧学的忠粉。
“严复帮”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鸿铭等,此外还有以林损为代表的温州帮。
蔡元培提出兼收并蓄,其实是放出明确信号:他向往新学,但不会打击“严复帮”,二者可以并存。
图片说明:今人多夸张辜鸿铭之怪,辜鸿铭本在张之洞幕下,但长期未得提拔,进入北大后,成为严复的班底。此人说话夸张,自称拿了21个洋博士,会10几种外语,还是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的师傅,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其实均是胡说,辜鸿铭只有硕士文凭,会英、法、拉丁等语言,瓦德西比他还大,且瓦德西出身贵族,怎么可能给他当学生。蔡元培长北大后,辜鸿铭甚至给学生开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差,可惜后来还是被排挤出北大,因收入锐减,晚景凄凉。
辜鸿铭神话多是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才编出来的,因林与辜是老乡,且经历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挤“严复帮”
蔡元培进入北大后,重点发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陈独秀为代表,有胡适、刘文典等。
浙派则有周作人、汤尔和、沈尹默、马裕藻、马叙伦、沈兼士、钱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们努力下,特别是在陈独秀的冲击下,“严复帮”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话文的,清末时还曾参与白话报的主编工作,在1919年前,他虽然以文言文著称,但被认为是文坛领袖。
在陈独秀不断的挑衅下,终至林琴南方寸大乱,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写小说恶骂蔡元培。蔡元培虽表面上未予追究,但从心理上对浙派更加倚重。
图片说明:汤尔和将蔡元培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利用谣言将陈独秀轰出北大,在日据时期,他积极参与伪北大建设,被时人视为汉奸。
然而,蔡元培比较诚实,远不如汤尔和、沈兼士、马叙伦等人老谋深算。到后来,浙派关起门来成为一个小团体,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后来将陈独秀轰出北大事。
严复先生曾说:“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于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识其时之未至,则人虽良士,亦与汪精卫、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诸公同归于神经病一流而已,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
3、蔡元培并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为人不喜细务,所以能被汤尔和等人所利用。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命,愤然辞职。
当时蔡元培的顶头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书家,时任教育部长,而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师图书馆看宋版书,最后还了盒子,却没有书。当时鲁迅负责,吓得够呛,忙追问,幸傅增湘尚未出图书馆门,他转头斥责自己的奴仆:让你们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账。
鲁迅至少两次在文章中写到这件事,只是用F来替代傅增湘。这就是著名的“盗书”典故。
图片说明:鲁迅反感傅增湘,还有一层原因,鲁迅也藏书,一度缺钱,求人收购,傅增湘看了,给了一个奇低的价钱,鲁迅大怒,以后与傅增湘的关系遂不睦。
对于盗书,鲁迅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的东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会将它偷完,不懂行的会将它毁坏完。
傅增湘对蔡元培其实是很支持的,否则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辞职,固然有与学生发生殴斗、感觉受辱的一面,也有以进为退的意思。
蔡元培离开北大时,自称“胃疴”,是一句灵活性很强的话,此外,当时代理校政的蒋梦麟、英文科主任胡适等人均视蔡为校长,北大当时会计课负责人是蔡的内弟。其实是欲擒故纵。
民国政府任命诗人蒋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马上给蒋写信,庆祝他上任,其实是探口风,蒋当然明白,立刻在《晨报》上发表声明,称:“校长之职,虽异仕途,亦决不投身其中,致受牵率。”
蒋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后来民国政府让胡仁源当北大校长,结果被驱除出校,北大学生拒绝承认他,北大教职员也声明“除蔡元培外,绝不承认第二人”。
4、为杀回北大,与李石曾交恶
国民党有所谓四大元老,即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
他们在国民党成立、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较大贡献,他们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时人视之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学法国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主导权,和胡适一样(胡适在英国退还庚款委员会中任职),成为当时财力雄厚、足以号令文教界的关键人物。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张采取法国的大学区制,就是将全国分成几个大学区,分别设一所大学,一些中学和小学,中学和小学归属大学校长统领。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节省办公经费,后来中法大学即采取了此法。
可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当时许多大学,并为中国大学,这让拥有历史的北京大学极为不满。
蔡、李力推大学区制,因为蔡想回北京当中国大学校长,他没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隐瞒了自己的想法,到关键时刻才摊牌,蔡、李多年友谊因此崩溃。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后来创办了中法大学。
在关键时刻,吴稚晖耍滑头,突然转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学筹备处。没想到,北大学生冲击至,将筹备处捣毁,还殴打了相关工作人员。李石曾侥幸逃脱,此议遂罢。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他文章极为犀利,以骂著称,远比鲁迅文笔要激烈得多,但营养却较少。吴稚晖后来曾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借口说:我是希望四人之间不出现分裂。但事实上,蔡元培此后与李石曾来往甚少,胡适对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称李是“肤浅之人”,并力主蔡元培当中国大学校长。
从此番波折中,颇可见蔡元培先生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木头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杀前,蒋介石请四大元老提出意见,蔡元培积极支持蒋,其中原因,至今难明,或有回归政坛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杀后,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学界、教育界广有人脉,所以后期行事以人为善。
胡适整理北大,将浙派一一排挤出校时,蔡元培未再干预。
鲁迅困窘时,蔡元培给鲁迅找了个撰述员的闲差,不需上班,也没有工作任务,每月干拿100大洋,这笔钱鲁迅领了很多年。鲁迅后来与宋庆龄等建立联系,也是蔡元培帮的忙。鲁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说:我对我那位老乡,其实不以为然,他糊涂得可以。
图片说明:萧伯纳访华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鲁迅和萧见了一面,当时媒体称鲁迅是“中国的萧伯纳”,后来记者问萧怎么看,萧说接触时间很短,可能鲁迅也是个幽默的人吧。鲁迅对这次见面也不是太兴奋。
然而,在表面上,鲁迅从不曾说蔡元培的坏话,蔡元培帮助很多左派作家脱难,柔石被捕时,鲁迅找过蔡元培,后来丁玲被捕,也是托蔡元培帮忙,蔡最终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别是从来不拿民主之类概念压蒋,这让蒋介石也很感动,蔡去世时,蒋说,像蔡元培这样忠厚的读书人,以后再也没有了。此话包含了对胡适的不满。
毫无疑问,蔡元培先生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过一些糊涂事,提出这写无损于蔡先生的伟大。
未名湖畔
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
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
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
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
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
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魅力不减,
风采依旧。
蔡元培先生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国人敬重的教育家之一。
如何客观地评价蔡元培?题主加上“客观”二字,不知道是几个意思。蔡元培先生作为一名人格完善、人品高尚者,后人均评价他德操、气量、才学、智慧完备。
他干净完美得被世人推崇至完人和圣人的地位,而他当此美誉乃实至名归。
1、蔡元培开启了中国的新文化
光绪帝时代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才更名为北京大学。
当时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加上北大的生源都是有来头的京官,所以偌大的北大几乎无人能够静心做学问,堂堂的中国第一大学几乎完全包裹在一片乌烟瘴气中。
蔡元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任命为北大的校长。
蔡元培整顿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招募一批与他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人才。为了能够邀请到当时新文化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来北大任教,蔡元培真正做到了“三顾茅庐”,陈独秀原本看不上名声糟糕透顶的北大,但架不住蔡元培的三请四邀,担任了北大文科学长。北大因为陈独秀的到来,才使得更多的精英相聚北大。此后,胡适、梁漱溟等人以及留欧归来的李四光、王世杰、丁燮林等各个学科的学者也相继被请进北大(仅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因为一篇《究元决疑论》打动了蔡元培,从而走上了北大的讲台)。
陈独秀是带着《新青年》来到北大的,这对北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北大此后成为《新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从此,北大气象焕然一新。北大因为蔡元培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使之从此成为教育永远的先锋者。
作为北大的第一任校长,先生不辱使命,把北大最终建设成为当时及以后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高级学府,实属不易。
北大在蔡元培的领导下,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且在精神引领上也是独有建树。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
林语堂曾经说过: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蔡元培比任何人大。
2、蔡元培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家,尤其重视美育,并亲自授课教授美育;
蔡元培坚持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集人才,以求学术的发展;
蔡元培是坚决反对尊孔迷信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定孔教为国教”的荒谬主张,认为它与思想和信仰自由根本相背离……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反观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竟把本应开设的艺体课偷偷改成语数外。
我们学校(小学)领导也曾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为了迎接省测试,语数外老师完全可以跟艺体科老师要课。这些学校领导竟然目光短浅至此。
蔡元培先生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3、蔡元培对大学教育思想的引领
蔡元培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大学教育。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在他出任北大校长后曾强烈呼吁:“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这两句呼吁至今仍让人振聋发聩。想起前几年有个教授曾经对学生说什么如果年薪达不到多少多少就愧对这所学校。1916年的蔡元培先生就把大学教育定性为“研究学术”而非“升官发财”,可惜的是,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无人再把先生的这句话当成大学之己任了。
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在大学要建立各种科学的研究所。并且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一贯认为,教育应当脱离政党的控制和宗教的影响而独立,这是他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难能可贵的主张;他当时不拘一格招收教员的做法,真正使得北大能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甚为赞叹,杜威认为,蔡元培作为一名校长,他所领导的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都起到了转折作用。这是绝无仅有的。
蔡元培是古风犹存的君子,一辈子书生本性,是至诚至善的先生,是北大精神的先锋者和凝聚者。
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是为教育尽力,绝不是贪“校长”之名而当这个北大校长。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洁癖”,他曾五次请辞北大校长之职。
徐志摩曾赞美他不忍同流合污的“不合作主义”,推许他“拿人格透露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
从他的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则可以充分说明蔡元培先生为教育的奉献精神,别无他求。
可以说,先生一生与教育结缘,是教育界深孚众望、绝无争议的当然领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长眠于香港。先生的弟子蒋梦麟送上“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的旗帜,毛泽东主席发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唁电。
后人的评价蔡元培: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历史上有作为的老师留下了哪些名言警句来教育后人?
优质回答
谢邀请。历史上有作为的为人师者数不胜数,他们留下的名言警句就更是不计其数。
《春秋》、《秦汉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毛泽东著作》等,己经构成了中华文化之精髓库,尽是喻世明言。
? 孔子、孟子、曾子、老子、等等都做过施教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可道,非常道″;″礼,不妄说人,不逾节,不侵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鴻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当代的已故教授″啟功″先生,生前为北师大中文教授,就有两句名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几十年来,鼓励滋养了无数的青年学子和教育者。
我的父亲也是我的师傅,他教我习武的一句家传名言:″武不武非武也″。这句家训是我一生追求的完美境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蔡元培名言名句】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