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多隆阿是否应该和左宗棠一样被铭记?
优质回答:
当然一起看待。多公千古!但左公收复新疆功绩还是在其之上。
多公平定回乱第一次高潮。(注意:左宗棠平定的是回乱的第二次高潮)。多隆阿是一个嫉恶如仇,心狠手辣的角色。多隆阿从入陕,到将回军赶出陕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军队不过万人左右,但是对阵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回军,屡战屡胜,足以说明其战斗力之强悍。交口大战,多隆阿亲率数千人击败十万回军。他们使得回军退入甘肃,是西北汉族的大救星。这是他一生里最大功绩。大荔县许多地方都有“多公祠”,有民间歌谣歌颂“多公”的功绩。陕甘回乱期间有三个人被立祠纪念,一个是多隆阿,一个是左宗棠,还有一个是一个无名的回民教师,他冒着危险将暴乱之事告诉县官,因此县官关上城门,保护住了临潼城百姓的生命,那名教师知道其他人不会放过他,因此杀掉妻女,老母,然后自杀。就跟多隆阿之后左宗棠剿抚西北留下诸多历史遗存一样。在处理民族矛盾、稳定西北大局、维护大一统方面,他们毫无疑问是历史上的伟人。
有说多公好杀,但慈不带兵,义不养财,那个名将不是满手血腥,但杀善者屠杀恶者霸!丈夫只手把吴勾,欲斩万人头。王朝末日,群雄并起,鱼龙混杂,民族矛盾严重,不杀,何以成大事?以杀止杀,还天下人以太平,保国安民,历史功臣。
平息陕甘回乱,救无数汉人于水火的业绩使他能有资格被载入中华史册。
其他网友观点
多隆阿在清朝末年平定西北回乱的事迹,网上都可查到。那他的功劳和意义有哪些呢?
第一,保护了汉人,避免了汉人的内迁,在西北地区为汉人留了种。
第二,避免了中国西北的伊斯兰化,伊斯兰教的扩张在清朝末年达到顶峰,在世界范围内也甚是壮大,对中国的影响相当大,与我华夏传统文化发生了冲突,多隆阿打击回教,也是保护正统文化的需要。
第三,为后来左宗棠平定新疆打下了基础。陕甘地处中原门户,自古以来,异族占领陕西,中原国无宁日,生灵涂炭。多隆阿在陕西取得到成绩,为后来左宗棠彻底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将新疆再次纳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不然,我国现在将失去至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
其他网友观点
应该的。多隆阿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安庆击败陈玉成后就接到朝廷调他去陕西平定回民的叛乱。
多隆阿赴陕西主要面对二股反叛力量。一股是太平军余部陈得才的势力,另一股是从四川入陕的蓝大顺的势力。
多隆阿先与陈德才部接战。两军交战于荆子关、柳林沟等地。多隆阿先后取得不少战功。
这时清廷下旨让多隆阿替代胜保全权负责陕西方面战事。多隆阿深感回民土气正盛,宜避其锋芒。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他分出一部兵力保障粮道的通畅,又实施招降策略,以根本上瓦解回民的抵抗意志。
1863年回民包围了同州,多隆阿率军驰援,解同州之围。击溃叛军数千人,之后又大规模反击,叛军节节败退。
叛军受挫后收缩在咸阳一带,多隆阿剿抚两用,恩威并进很快就扫清了陕西境内的叛军。此时,多隆阿决意由陕入甘继续扫荡叛军残余。
蓝大顺的叛军在盩厔一带作乱,多隆阿决意剿平蓝大顺这股叛军。只想天意弄人,盩厔之战成了多隆阿平生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斗异常激烈,为鼓励士气,多隆阿亲上一线擂鼓助战,不幸,为叛军的流弹击中头部,伤重不治而亡。
多隆阿阵亡是清廷之一大损失,清军中后期的将领中有多龙鲍虎之称,多隆阿的过早逝世于今人来看亦多惋惜。
多隆阿平定陕甘回乱的第一次高潮,逼使回民叛军退入甘肃。左宗棠其后彻底的平定了陕甘回乱,西北局面得以平复,多隆阿可谓居功至伟。
其他网友观点
多隆阿是一员悍将,在晚清的八旗将领中的确一时无两。但要把他与左宗棠相比,甚至并列就过了。
多隆阿与左宗棠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能用来类比。而八旗统帅中与左宗棠分量相当的,只能是僧格林沁。
左宗棠是统帅,他是统领大将的人。而多隆阿是大将,不是帅才,他当不了元帅。世间能与左宗棠相比的只能是僧格林沁、曾国藩、胡林翼和李鸿章这些人,即便如此,这几个人论起战场上的能力也大多不如左宗棠。左宗棠手下的大将如杨昌浚、蒋益沣等人,也都是亦将亦帅的人,打仗都比多隆阿厉害。他们还是科举出身,能文能武,是著名的封疆大吏,而多隆阿大字都识不得一个,除了打仗干不了别的,不能出任方面。
非要在左宗棠部下找一个,多隆阿与刘松山相仿。两人都是武将,也都是战死在西北平回乱的战场上。多隆阿比之刘松山,勇则勇矣,谋则不足。只不过,多隆阿是个忠勇之士,一身正气,不像刘松山那样沾染一身兵痞习气。
多隆阿字礼堂,满洲正白旗,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人称礼帅。多隆阿官至正红旗蒙古都统、荆州将军,正一品。他善骑射,在晚清的八旗中属于不可多得的将才。打仗时他骁勇彪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绝对是大将之才。
实际上,在晚清的官场上,没有人拿他与左宗棠比。但也不是没得比,真正拿出来与他相比的汉武将是湘军宿将鲍超,两人一起被合称“多龙鲍虎”,也称“多鲍”。
八旗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苦于八旗将领不通文墨,让汉大臣开国元勋范文程教他们汉文和孙子兵法。范文程为了将就这些大老粗,曾经以《三国演义》为教材,为的是深入能够浅出。但从此以后八旗将领落下一个病根儿:把《三国演义》当兵法。多隆阿和满洲另一个大将都兴阿都不识字,每日闲下来的消遣就让师爷读三国给他们听,打仗时也是,喜欢用三国演义上的兵法,以至于背地里让湘军将领们讪笑。
晚清的时候,满人和八旗实际上全部汉化了。99%的旗人都不会说满语了。那1%的人,恰恰就有多隆阿和都兴阿俩人。这俩人是八旗将领中的硕果仅存,打仗时骁勇善战,但一个大字不识,平时说满语,汉话只能听得懂大白话,朝堂上的之乎者也对他们来说有如天书。
都兴阿名门之后,他是乾隆朝领侍卫内大臣阿那保的孙子,与多隆阿同属正白旗,也是达斡尔族,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投军在僧格林沁麾下,多隆阿是大哥,都兴阿是小弟。只不过都兴阿因为家世的原因,官运亨通,官至陕甘总督和陕西提督。都兴阿是个牛人,他开创了有清一代275年文盲当总督的先河,以至于多年以后同样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鲍超也想步他的后尘,向朝廷索要云贵总督一职。
多隆阿建功立业是在僧格林沁军中。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僧格林沁和胜保奉命堵截,确保京畿安全。多隆阿和都兴阿骁勇善战,履历战功,成为八旗悍将。咸丰五年,湖广总督官文奏请皇帝将多隆阿调往湖北前线,在胡林翼的指挥下,他和都兴阿一起收复武汉、黄冈、黄梅、太湖和安庆,成长为让太平军胆寒的大将。
他与左宗棠没有任何瓜葛。他扫荡湖北和安徽时,左宗棠还在骆秉章幕府里当师爷,左宗棠出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了。
多隆阿到陕西平回乱,纯属偶然。而那时侯左宗棠忙着肃清闽浙,还没腾出功夫顾及回乱。
多隆阿参与西北战事,缘于胜保案。
胜保在慈禧时代是个大有名气的人,不输雍正朝的年羹尧。胜保骄纵,处处学年羹尧,下场也像年羹尧。他常把“汉周亚夫军壁细柳”这样不知轻重的话挂在嘴边上。辛酉政变时他曾领兵赴热河的行在叩谒梓宫,把肃顺吓得手忙脚乱,策应了恭亲王奕?。从此以后他就觉得立了大功。
当时朝廷派他在陕西平回乱,他却带兵驻在潼关,观望不前。当时朝中的恭亲王奕訢对胜保非常不满,胜保心知肚明。他的心思是养寇自重,西北越乱越好,那样朝廷就不得不倚重他。在军中克扣军饷、作威作福,甚至把陈玉成的妾侍带在军中。他对上骄蹇不臣,对下刻薄寡恩,处处模仿年羹尧,把时任陕西巡抚瑛傑当成自己的属下呼来喝去。
朝中的言官不断参他,胜保顶不住压力,才想起应该打几个胜仗塞一塞言官之口,但手下无人可用,就擅做主张,调苗霈霖赴陕帮办军务。
这是与虎谋皮的行为,苗霈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原是寿州团练首领,在太平军北伐时投靠了林凤祥和李开芳,后来太平军北伐失败,他又叛回来,被胜保招降,但不久苗霈霖又叛回去,后来安徽巡抚翁同书保他,又再一次叛回来。苗霈霖说叛就叛,贼心不死,又剿不了他,朝廷拿他没办法,只好将其羁縻在寿州一带,因为当时湘军主力正在围困长江重镇安庆,可以借力。
当时曾国藩派手下大将李续宜监视着他,另一边是袁世凯的叔祖、时任安徽布政使的袁甲三。苗霈霖被李续宜和袁甲三左右夹击不得动弹,苦苦挣扎盼望着能脱困。就在这时接到胜保的调令,他喜出望外,迅速跳出了包围圈。当时前线的统兵大员曾国藩、袁甲三等无不因此而恨极了胜保和翁同书,此事后来也引发了翁同龢对李鸿章的半世仇怨。
苗霈霖脱困必反,而且到了陕西肯定会与回乱沆瀣一气,一发不可收拾。这几乎是朝野的共识,唯胜保不以为然。为了阻止苗霈霖窜逃陕西,朝廷严旨调苗霈霖的老对手多隆阿星夜赴陕,令他务必在潼关拦住苗霈霖,同时命多隆阿查办胜保。多隆阿星夜兼程,不负众望,终于赶在苗霈霖之前到了潼关。
此后,多隆阿再也没有离开,直至两年后战死。
多隆阿在陕西平回乱主要的功绩是阻苗霈霖入陕,解同州之围,攻占盩厔,把回乱驱赶到了甘肃,肃清了陕西全境。但也就止于此,多隆阿在陕西只有短短的两年多一点,而且没有离开过陕西。平回乱方面,他给左宗棠开了一个好头,在左宗棠腾不出手时应了急。但他死后,陕西的回乱又死灰复燃,而且呈蔓延之势。
多隆阿一生中建功立业主要是平洪杨和捻军。他从来没有与左宗棠一起作战过,也没当过左宗棠的部属。除了在陕西的两年,多隆阿始终是僧格林沁的部属。僧格林沁本人打了一辈子仗,却从来没有踏足过西北。
多隆阿既然被时评把他与鲍超放在一起,那他真的就与鲍超有的一比。
鲍超也是骁将,他早年追随向荣,从伙夫干起,积功升到提督,功名富贵真正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他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建衙开府、独当方面,可是他不通文墨,资历不如他的李续宜、刘铭传等湘军将领后来都当了巡抚,唯有鲍超抱憾而向隅。
鲍超最后官至提督,差不多是武官之最了,而多隆阿最后的官职是西安将军。虽然同为一品大员,但多隆阿比鲍超威风很多,因为西安将军与陕甘总督能平起平坐。这是因为在朝廷心里,多隆阿的分量比鲍超重,像鲍超那样的湘军将领很多,但八旗里的多隆阿则少之又少,所以俩人虽然能力差不多,但肯定要厚此薄彼。多隆阿吃亏在英年早逝,一切都没来的及,否则,肯定会步僧格林沁的后尘,成为国之干城。
多隆阿战死后十年,左宗棠才抬着棺材入新疆,与多隆阿失之交臂。
其他网友观点
多隆阿,清朝镇守西部地区的清庭名将。在他驻守西部地区时,(大约1862年左右)正赶上了陕西回民大乱,组军起义。并很快波及到甘肃,宁夏两省。回军所到之地,进行烧杀抢掠,手段比较残忍。小时候曾听老人讲过,他们那时年轻的妇女们,都把黑灰抹在脸上,成批逃到山里躲起来。而多隆阿正是平息这场叛乱的将领。
且不说他个人其他方面的行为,战绩,(主要是参与了镇压太平天的战事),只针对平回叛乱,解救当时人民于战乱之中,维护区域的安定平安,他是有功劳的。据说,西部有些地方,还建有他的祠堂,以示纪念。
历史上,每个时期的历史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法来讲,任何人都有其两面性。只要他作了有益于人民的事,都值得肯定。我想,对于多隆阿,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认识,才是公平公正的。
其他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