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分析益州的情况(被诸葛亮誉为天府之国)

网友提问:

益州到底是天府之国还是疲敝之地?诸葛亮是否前后矛盾?

优质回答:

无奈大于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在今天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缅北以及江汉平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这里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是非常理想的居住之地。而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这一片区域被称为益州,蜀汉名相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其乃“天府之国”,可见益州的地理条件是非常优厚的。但时隔二十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却又称“益州疲敝”,这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实则不然,下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隆中对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刘备为了能够求得辅佐自己的谋士,在徐庶的建议下,与关羽、张飞先后三次前往隆中拜见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第三次拜见时,三人终于得以见到诸葛亮。在他的茅屋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并提出“兴复汉室”的战略构想,这次促成三国鼎立之势的谈话被后世称为“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将益州和荆州视为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地,其中他对益州的评价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意识是说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物产丰饶,地理条件优越,汉高祖就是依靠它成就了帝业。其中“天府”原指天子的府库,后通常用来比喻富庶之地。

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之时,占据益州的是刘璋。由于此地地势险要,交通比较闭塞,拥有天然屏障,使得曹魏和东吴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尽管也爆发了小规模内乱,但与军阀混战的中原地区相比,仍然属于一块安宁之地,受战争影响较小,农业生产基本可以正常进行。加之成都平原一带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很高,是个不折不扣的富饶之地。正因为如此,性格懦弱的刘璋才能够长期盘踞在益州。所以,此时,诸葛亮称益州“天府之土”是非常恰当的。

出师表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遗愿,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构想,想要出师北伐。为此,他向后主刘禅进《出师表》,详细分析了蜀汉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同时提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态度。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了益州当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疲弊”指的是人力、物力受到大量消耗导致不充盈。同样是益州,与二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可谓不大,而这一切的根源,是连年不断的战争。

刘备与刘璋对益州进行争夺之时,双方便发生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经此一战,益州的财富得到大量消耗,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却受战争影响,产出量急剧减小,使得益州的经济逐年空虚。刘备占据益州以后,大肆发行铸币,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民间财富涌入朝廷府库,底层人民日益贫穷。此后,刘备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梦,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争,特别是夷陵之战,对蜀汉国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耗,使其元气大伤。因此,等到诸葛亮写就《出师表》时,蜀汉所占据的益州实际上已经非常脆弱了。

从《隆中对》到《出师表》,短短二十年时间,曾经号称“天府之土”的益州就变成了“疲弊之地”。对于这一点,刘禅固然难逃其咎,但号称仁义之君的刘玄德和拥有天才之能的诸葛亮真的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说的并不矛盾。

《隆中对》时所说的益州在当时确实是天府之地,因为一直到东汉末年刘备入川之前,益州都没有遭受受战乱侵扰,所以当时的益州是天府之国。而《出师表》里说到的益州,是刘备入川作战,一直到诸葛亮出师北伐时的益州,因为频繁的战乱,益州变成了疲弊之地。

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天府之国美誉的益州变成了疲弊之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具体原因还要从东汉末年说起。

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历史书籍的都知道,刘备前半生之所以颠沛流离,是因为身边除了关张赵等勇冠三军的猛将外,没有一个真正称得上一流谋士能够辅佐自己,像简雍,糜竺,孙乾等人只能算二流甚至三流谋士。所以,刘备投靠刘表后,经过水镜先生的指点,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有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和计划:那就是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先取荆襄立足,然后再西取益州和汉中为基业,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待天下有变,就可以兵分数路讨伐曹操,实现恢复中原的最终目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发展基本就是这样的路线。那时候的益州确实如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所说,益州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益州是东汉末年少有的没有陷入战乱的州郡之一,再加上刘焉,刘璋两代人的治理,益州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相会的时候,就说过益州不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沃野千里,很富足。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从益州发迹而成就的帝业。所以说,那时候的益州确实是天府之国。刘备也正是取得益州后实力大增,依靠着益州雄厚的物力财力人力,与曹操在汉中大打出手,最后黄忠斩杀夏侯渊,把曹操赶出了汉中。刘备占据汉中后,自立汉中王,那时候的刘备实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所以,国富民强的益州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等到后来刘备去世,他上表刘禅之时,《出师表》中为什么诸葛亮又改口说益州是疲弊之地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夺取益州时消耗巨大。刘备为了夺取益州,跟刘璋经打了三年,著名军师庞统还死于流矢,可见战争的惨烈。后来刘备又征调驻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川作战,后来在受降了马超后,才逼降了刘璋,取得的益州!

2、汉中之战消耗也很大。刘备夺取益州后,还没有彻底恢复益州的生产生活,就又为了夺取汉中与曹操打了两年的战争。同样是耗费巨大。

3、在占据益州和汉中后,刘备犒赏手下的文臣武将,这些资源基本都来自于益州。

4、刘备虽然占据了汉中,可是,汉中的人口和物资粮草等,大部分都被曹操带走了。刘备只是得到了一个空空如也的汉中!那怎么办?还不是从益州调百姓,物资来填补汉中的空白啊。

5、关羽在刘备取得汉中后,又孤军北伐,结果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所杀。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在称帝后,倾举国之力攻打孙权,结果夷陵一战,几乎全军覆没,江北的黄权也带着兵马投降了曹丕。刘备把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几乎全部败光!刘备最后也在白帝城羞愧而亡,成都都没脸回!

6、刘备死后,南方的孟获造反,诸葛亮又带兵去平定。虽说七擒孟获,孟获投降,但是连年的战争,又耗费了很多资源。

通过以上六个原因,即使益州再富裕也经不起如此折腾!诸葛亮准备起兵北伐的时候,虽说经过数年的恢复,益州有点好转,那比以前有荆州还有上庸等地盘的时候差的很多。

可能还有一个人为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巧言舌簧,为了找理由和借口来说服刘禅让他北伐,上《出师表》时才改口说益州疲弊不堪,我们偏安一隅肯定成不了大业,需要北伐来扩张地盘才行。

所以说,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其实符合不同时期益州的真实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天府之国连年用兵也会疲敝。

其他网友回答

益州疲惫 , 天府之国 ,是没有矛盾的 ,因为当时来说 ,刘备在夷陵之战 的时候 ,已经耗尽了大半个 蜀国的经济 ,所以说益州疲惫 ,打仗就是贫穷的 ,和平时期肯定是天府之国啊 ,打仗肯定会穷的 是不是 ,打的是经济 ,人口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