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徐晃被曹操奉为战神,为何死的竟如此憋屈?
优质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题主这是哪里话,徐晃死的一点都不憋屈!关于徐晃之死的误读,这主要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冲突,这其中另有玄机。
「五子良将」徐晃,为曹魏征战三十年
我们不妨先从正式出发,捋一捋徐晃的生平和他的「战神」属性,以及对曹魏政权的卓越贡献。
徐晃是山西人,和关羽是老乡。两人在樊城之战相遇时,关羽也得称徐晃一声「大哥」,可见徐晃的江湖地位。东汉末年徐晃原是杨奉手下骑都尉,曹操击败杨奉后徐晃随即投奔曹操。
从公元 197 年至公元 227 年,徐晃为曹魏政权南征北战三十年。先后参与了徐州之战,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冀州之战,关中之战,凉州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堪称三国活化石,被曹操奉为「战神」,治军严明,有西汉「周亚夫遗风」。
陈寿在作「三国志」时,将徐晃与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并称为「时之良将」,后人故合称这五人为曹魏「五子良将」。
徐晃因卓越战功被封为阳平侯,曹丕即位后拜为右将军。徐晃又先后参与了公元 222 年曹丕东征孙吴以及 226 年抵抗东吴诸葛瑾的战争,于公元 227 年病卒。
在史书上明确记载徐晃「病卒」,并非死于沙场,而其在曹魏的官职和侯位也足见其在曹魏政权并未受到冷遇,当然更无憋屈之死一说。
上庸之战,徐晃死的憋屈!
徐晃之所以留下了「死的憋屈」这种印象,主要是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其中徐晃死的确实稍微憋屈一些,完全不符合其战神的定位。我们不妨来复盘一下小说中的上庸之战。
刘备击败曹操占据汉中后,派孟达,刘封袭取上庸。后孟达刘封在关羽进攻樊城襄阳时拒绝发兵协助,遭到刘备的忌恨。孟达随即投降曹魏,刘封回成都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刘备赐死。
孟达降曹魏后深受曹丕信任,曹丕去世孟达遭到排挤,遂起叛魏归蜀之心。司马懿日夜兼程,带领徐晃等将直取上庸。
徐晃率领先头部队到达城下围困上庸,孟达突发冷箭射中徐晃面额,徐晃不至身亡,一代名将就此落幕。后司马懿等攻破上庸,孟达身死。
为关羽报仇,必须牺牲徐晃!
正史上徐晃于公园 227 年病卒,孟达死于上庸之战时是公元 228 年,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非要徐晃死于上庸呢?
我们必须把视线拉回到公元 220年左右的樊城之战。是时关羽围襄阳,攻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是徐晃带领援军攻破关羽的包围,加上东吴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士人的相继叛降,令关羽进退维谷。前有东吴吕蒙,后有曹魏徐晃步步追杀,最终关羽父子在麦城被吴军俘杀。
在关羽之死事件中,刘封孟达拒绝援助,徐晃抵抗住关羽的凌厉攻势并且击退关羽,吕蒙在后方的偷袭更令关羽两头受敌,此 四人绝对是关羽父子的杀身仇人。
四人中,吕蒙于当年便去世了,刘封也于同年被刘备赐死,只剩徐晃和孟达。罗贯中本着刘氏正统的原则,既然孟达死于上庸之战,不妨将徐晃和孟达「合葬」于上庸,为关羽父子复仇。
「尊刘贬曹」是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民间对那段历史的感情偏向,所以作者巧妙的设计了徐晃死于上庸的情节,而且死于孟达之手。
仇人互杀,果然高明!
其他网友回答
既然讲徐晃死的憋屈,那就是说《三国演义》了,不过演义中死的憋屈的猛将多了,也不差徐晃一个。
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他的武艺非常出色,曾经先后斩杀了崔勇、李乐、汪昭、彭安等人,更有和许褚大战五十多合不分胜负的战绩。虽然后来被颜良、文丑击败过,不过总体来看,他的武艺应该还高于张郃、张辽等人,在曹操手下也是仅次于典韦、许褚、庞德而已。
不过徐晃死的确实有点憋屈,诸葛亮一出祁山时,职业叛变者孟达因为曹叡继位以后,自己的待遇不如当年曹丕在世时,再次起了叛魏之心,所以私下和诸葛亮联系。结果事情走漏了风声,司马懿带兵平叛,途中遇到徐晃,徐晃就自荐当了先锋。
徐晃来到上庸城时,因为冲的太急了些,坐下战马没拉住,一直冲到了护城河边,结果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虽然魏军将徐晃救回,进行救治,最终还是伤重而死,死时五十九岁。
孟达在演义中表现平平,当年守葭萌关时曾经败给张郃,后来又被申耽一枪杀死,按照这个表现最多也就是三流水平。徐晃死在他的箭下,确实有些憋屈。
不过演义中死在箭下的名将并不在少数,像和徐晃并列的名将张辽,是被丁奉射伤,伤重而死。蜀汉名将黄忠,则是被无名小卒马忠射伤而死。此外还有太史慈、张郃都是被乱箭射死。
所以徐晃不是第一个被小人物射杀的名将,也不是最后一个,虽然有些憋屈,但是也不用太奇怪。
其他网友回答
徐晃作为曹操手下的大将,武力颇高,且深知兵法,被曹操奉为战神,还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列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在于吕布、袁绍、刘备、马超等等各路诸侯的战争中,徐晃都扮演着天降奇兵的角色,最后却被不起眼的孟达给射死了,你说他憋屈不憋屈?
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叛将,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孟达见到徐晃的第一反应是畏惧,不战而逃,逃回新城后,紧闭城门,徐晃追至城下,被孟达的乱箭射中头部而身亡。
孟达居高临下本身就占有优势,一箭便得手确实有一些运气成分,徐晃被射死则纯属于意外事故,并非他自己技不如人才被杀,如果他与孟达单挑,恐怕十个孟达也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不能以此来说明徐晃不如孟达而徒有虚名。
徐晃出道很早,起初担任过郡吏,后来追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杨奉确实不咋的,白波贼出身,而且一辈子干的基本都是贼干的事,徐晃因功升迁为骑都尉,在李榷、郭汜攻打长安之际,徐晃劝杨奉保护献帝出逃,献帝逃到洛阳后,封徐晃为都亭侯,后来董卓、韩暹彼此不和,矛盾日益激化,徐晃又劝杨奉投降曹操,杨奉先是答应了,随后又反悔,反而主动去打曹操,结果自然是被曹操修理了一番,杨奉弃徐晃于不顾跑去投奔了袁术。
紧接着曹操又去攻打杨奉残部,打得他东躲西藏,消停了一阵子的杨奉又不甘寂寞,动起了歪脑子,跑去抢刘备的粮草,结果被刘备干掉了。
曹操是爱才之人,对徐晃的归降他很是高兴,曹操一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开始就对徐晃展现出了高度的信任,把士兵交给刚归顺的徐晃,让他去讨贼,事成后就立即拜他为裨将军。
徐晃是个心眼很实的人,曹操出手一招就收服他的心,徐晃很感恩也很激动,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值得托付一生的人,自己之前接触过的董卓、李傕、郭汜、杨奉等人,他们会这一手吗?徐晃总感觉之前那么多年白活了。
自此徐晃忠心追随曹操,他在曹营如鱼得水,倍感值得,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
徐晃这个人治军严谨,对将士们的要求很高,讲求令行禁止,有一次,曹操巡视三军操练,许多将士看到曹操来了,纷纷像见到明星似的迎头观望,有的甚至跑出了队列,唯独徐晃手下的将士巍然不动,泰然自若,列队整齐,曹操很是满意,盛赞徐晃有周亚夫之风。
徐晃是属于一个不争不抢之人,他一生简朴,严以律己,对于战功以及封赏的分配,他都从无怨言,因此,曹军中常常流传着“不得饷,属徐晃”的的美言,徐晃这种品格的将军,有利于内部团结,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拥有这样一位将领,是莫大的荣幸。
徐晃一生参与的战役很多,独自指挥的战役也不少,几乎没有败绩,他官至右将军,封阳平侯,食邑三千一百户,如此千古名将,岂能是浪得虚名之辈?
当然了,孟达射死徐晃也只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情节,历史上的徐晃是正常死亡的,并没有死在战场上,更不可能死于孟达之手,他病逝于曹丕任上,谥号壮侯。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中,徐晃是曹操麾下战力排名前五的猛将,他一生战功累累,深受曹操的赏识与器重。襄樊之战中,徐晃不仅在武功上力压关羽,更是在用兵上打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被曹操盛赞为周亚夫一般的人物。可是,被曹操奉为战神的徐晃,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襄樊之战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在众臣的推举劝谏下,刘备进位汉中王,同时上书给汉献帝。曹操看到刘备的上表后十分愤怒,想要起兵攻打刘备,最终在司马懿的劝谏下放弃,转而联合东吴,诱使东吴出兵荆州,自己再出兵汉中,这样刘备就会首尾不相顾,疲于应付。
刘备在探知曹操的这一计谋后,和诸葛亮商议,最终的应对之策就是让关羽出兵夺取樊城,以此震慑东吴和曹魏。演义中,这就是关羽出兵北伐襄樊的理由。
关羽军队,攻势非常猛,直接将曹仁给打得大败,龟缩城内。曹操得到关羽出兵的消息后,派出名将于禁和庞统前去解围,结果还是被关羽打的大败。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了于禁和庞德,直接震惊了天下,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冷静下来的曹操,又派出徐晃统帅大军前去迎战关羽。
徐晃到达战场后,先是派兵引出关平,然后袭取了偃城,又用计攻下了第一屯、四冢寨,将关平和廖化打的大败,逼得关羽亲自引兵前来交战。而面对关羽,徐晃放下两人曾经的友情,当着两军的面,以斩杀关羽来激赏士气,事实上,他也确实在武力上击败了关羽。
关羽因为手臂上有旧伤,不敌徐晃,关平担心关羽受伤,鸣金收兵。徐晃率军追杀,这个时候,樊城中的曹仁也引军杀出城来。两军夹攻,将关羽的军队打的大败。
解了樊城之围后,曹操率军到达战场,看到徐晃的战场遗迹和军容,再对比之前于禁的大败,不禁对徐晃一通夸赞。
演义原文:徐晃兵至,操亲出寨迎之,见晃军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
周亚夫何许人?他可是汉朝的名将,被称为战神一般的人物,曹操称赞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就是将他奉为战神看待,他的用兵、治军之道,连曹操都自愧不如。
徐晃之死
关羽兵败麦城,曾派出廖化向上庸的刘封求援,然而在孟达的劝谏下,刘封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最终被杀。刘备诸葛亮知晓此事后,有意责备刘封和孟达,而孟达也与刘封不和,最终干脆就直接投降了曹魏。在孟达的帮助下,曹军最终夺取了上庸郡。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率军北伐,而此时,曹魏皇帝变成了曹叡,孟达在曹魏也没有像之前那么受重用了,反而受到大臣的猜忌。孟达心中不安,想要投降诸葛亮,重回蜀汉,面对此等好消息,诸葛亮当然十分愿意,与孟达约定了投降等事宜。然而这件事却被司马懿给提前知道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出征上庸,路上遇到徐晃,便任命徐晃为先锋。
徐晃率军冲到上庸城下,孟达已经关闭了城门,收起了吊桥,于是徐晃大呼:“反贼孟达,早早受降!”孟达大怒,命令手下放箭,结果就正好射中了徐晃的额头。
演义原文: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
徐晃中箭,被众军士抢救回营,然而却因受伤太深,最终抢救无效,当晚身死。
一代“战神”,就这样,因为自己的鲁莽,冲到敌人的城下,被敌箭射中而亡。实话说,这种死法对于一般冲锋的士兵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对于像徐晃这样的武将,则是比较憋屈的了。在己方占据军事优势的时候,专门跑去敌方城下送人头,真是莽撞。
结语
身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武功、领军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被曹操奉为战神。然而,最终由于他自己的鲁莽,求功心切,径直跑到地方城下,成为敌人的活靶子,头颅中箭,憋屈而死,可悲可叹。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其他网友回答
答:依据此题,我们来看看当初如果关羽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襄樊,而是采取守势,会是是个什么结果?
《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这是发生在公元219年。后来因为关羽先出兵进攻襄阳,揭开襄樊之战的序幕……导致羽名将身首异处。
仅仅过了3年,黄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军首征东吴。魏文帝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吴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裨将军朱桓以濡须督拒曹仁。但是,徐晃与夏侯尚等人最终未能攻克朱然驻守的江陵,只好放弃攻势而退军。
张郃驻军州上守备,使朱然与外援断绝。孙权又派遣潘璋、杨粲等将解围,但依然失败。当时城中守兵很多都患了肿病,尚有战斗能力的只剩下五千人。曹真等人筑起土山,开凿地道,建立楼橹逼近城墙,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晏然无惧意,激励士卒,趁敌军出现战术漏洞时攻破敌军两个军营。魏军围攻江陵有六个月的时间,还没有退军。江陵令姚泰率领军队守备北门,见魏军强盛,城中守兵少,谷物粮草将尽,便跟魏军勾通,图谋作为内应。准备行动的时候,事情被发现,于是朱然按军法处斩了姚泰。夏侯尚、徐晃等人未能攻克江陵,于是撤走攻城部队退军。
此战,张辽死于军中,曹仁、张郃、徐晃、张辽、曹休、臧霸、曹真、夏侯尚……包括文帝曹丕亲自坐镇宛城,几乎集中了魏国所有的精锐部队,乘着夷陵之战的硝烟未散,妄图一举拿下荆州!孙权调兵遣将孙盛、杨桀、潘璋、诸葛瑾企图增援朱然,全部被粉碎!
而且,朱然军内部还有内鬼姚泰,作战部队大部患水肿……凭借着能战斗的5千人马,朱然成功地击退了夏侯尚、徐晃!使曹真、张郃毫无作为。
当然,这是朱然。羽名将麾下近5万精兵,不可同日而语……唯一可以比较的是羽名将也曾经率领5千精兵攻击徐晃,被徐晃打得直喊“大哥”(大兄)!
一代名将徐晃就是这么被朱然指挥的残兵败将击退了……能把羽名将打成了小弟的人,他怎么能不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