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中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优质回答:
泰戈尔是印度的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受印度这个民族文风影响,泰戈尔的诗句无韵,这是印度诗的特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讲究韻律诗的民族,其他民族的诗都有自己的韵味。譬如由英语构成的诗是从声母做韵,无论美国诗还是英国及澳大利亚的诗,都有这个特征,而且很美。中华民族的诗词是韵母押韵,吟诵起来更美,为世界杰出诗词代表,受到世界各民族赞扬崇拜。但是近些年来一些朦胧诗代表人物追求“诗词与世界诗接轨”,受西方文化引诱,学着印度人写无韵诗,抛弃中国优秀的杰出的韵味诗词。以至于中国诗坛乱像纷纷。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里,我尊重欣赏泰戈尔诗篇,包括他写的无韵诗。但我坚决反对中国诗坛出现无韵诗。
其他网友回答
泰戈尔用心体验人生,用精神的完美和理想主义指导自己的文艺创作,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艺术精品。总体来看,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呈现了如下三个艺术特点:
1、和谐美:将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神与人以及东方和西方、生与死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2、自由美:充满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激情;
3、自然美:将欢乐、丰富的大自然移注到人的生命之中。
我将结合他的作品,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问题。
01 和谐美:将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神与人以及东方和西方、生与死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和谐,是泰戈尔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是泰戈尔文学艺术的核心和最高表现。泰戈尔认为,和谐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谐。诸如将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神与人以及东方和西方、生与死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任何事物只有在和周围事物和谐存在中才能呈现出美来。
泰戈尔认为最能显示和谐之美的是由人的感觉和情感所得的艺术世界,于是他借艺术的手段向人类展示出一幅完整的图画。
比如,诗人笔下萧萧的树叶与花悄悄地对话: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地回答那暴风雨。但是,你是谁呢,那样地沉默着?”
风雨如晦,万籁同声之中,沉默者的回答是如此地平淡与质朴:
“我不过只是一朵花。”
这里,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大自然在美的基础上的和谐,这是自然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美,用平淡、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意境来表示,才达到了美的极致。单纯空灵的意象和柔婉坦真的对话,传达着大自然悄无声息的启示。
再看另一种和谐: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了很久。”
没有言语而心领神会,这是感情的共鸣,心与心的交融。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微笑。天空呀,你回答的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
水有意天有情,这又是怎样一幅和谐的画卷呢?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与死交织成了一幅绚烂的图画,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泰戈尔所追求的和谐只能存在于他支配下的大自然中和他所想象的神话里。一触及人生与现实,和谐的乐章中就奏出了不和谐的音符。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沉船》充满着诗意又富于暗示性,他希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中,哈梅西屈于长辈的意愿离别了情人汉娜丽,他高尚的思想和优柔寡断的性情使他不能接受因沉船而巧遇卡玛娜的爱。出于良好的愿望,卡玛娜走上了寻找丈夫的道路。
最后两对有情人终于团圆。然而那个曾将卡玛娜置于妻子地位,后又想方设法使她免罹罪孽的哈梅西真的在卡玛娜心中没有了影子?纳里纳克夏重见了自己的妻子,又真的能全身心地接受自己的妻子一度曾成为别人妻子的事实?忧郁又绝望的汉娜丽又能使哈梅西获得真正的幸福吗?
泰戈尔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他借哈梅西之口说:
“现在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的世界中去过我自己的生活吧。”
哈梅西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承受着第二次沉船——希望之船的打击。
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戈拉》,也是被和谐的光辉照耀着。他希望东方和西方、印度教与非印度教,富人与穷人都和谐地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
然而他借用的是偶然的巧合和“人”的说教来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农村旅行使戈拉看到了宗教纠纷的危害,也看到了劳动人民打破宗教偏见一致反帝的事实,这都尚不能使他完全摆脱宗教偏见,只有当养父母揭开他出身的秘密,告诉他是爱尔兰的后代时,他才完全抛弃了偏见,从狭隘的宗教观念和习俗的严重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
而宾诺耶和洛丽塔则是记住了帕勒席的话,认识到自己是人,从而忘记了自己是印度教徒。如此偶然的巧合和苍白的说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呢?真的能和谐地统一于“人”之中吗?
在诗篇中,泰戈尔一直对人与神合一的理想境界的有着执着追求,难以达到时他无限痛苦而又不妥协,经过努力后,诗人如同小孩一样欢乐的表情。一旦结合,黑暗就变成了光明,镣铐被打碎,诗人与他的国家就享受到了自由和幸福。
人与神,伟大与平凡没有了分界,紧紧地连在一起,世界变得无比地美丽。他肯定神的非人性格的同时,又认识到他是一个空洞。
而且,泰戈尔认为无限只有和有限融合,才能表现出美来。于是泰戈尔的笔下神“在火中,亦在火中……在植物中,亦在树中。”
比如,《自然的报复》中的隐士力图克服一切欲望,避开人世修行多年,自以为已超凡入圣。但当他回到尘世时,仍对美丽的女人产生了一股怜悯和爱恋,对姑娘的爱使他终于明白了无限正是在有限的人类感情之中,无限的喜悦正是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取。
在《泰戈尔论文学》中他就坦诚地说:
“《自然的报复》可看作是我以后全部文学作品中的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我所有作品都详述的一个主题—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
不过,在强调和谐的同时,泰戈尔也承认对立与矛盾的存在,在《戈拉》中,他说:
“要使好坏调和是一件最难的事情——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发现好与坏是在一起的,同样,恶的地方也能看到善。”
他为此举例说,手如果不与手弹弦的弦相接触,就不会产生音乐;河水不遇石头,就不会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真正的和谐存在于矛盾对立之中。然而他认为这种矛盾是暂时的,相对的,解决的办法也不是对抗和斗争,而是用爱去调和。在爱的赞歌中,纵然生与死也不是绝然地对立,生命从整体上说并不把死看得很严重。他认为人在死的时候,众多合而为一;在生的时候,这一又化而为众多。上帝死了的时候,宗教将合而为一。
在《两个女人》中,诗人就展示了生与死神圣的结合。他认为死使他更懂得了世界的美,更懂得了对生命的珍惜,不应面对死亡和灾难而沮丧。
泰戈尔将宇宙万物间的和谐称为自然的韵律,而美就产生在其韵律之中。人类打破了这种韵律,于是就有了邪恶与丑陋,只有恢复宇宙万物间固有的韵律,世界才重新显现出它的美来。
伴随着这一艺术理想,他的作品呈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其一是清新、质朴。
比如,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印度妇女的提灯顶罐,枯地上劳动的农民,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的牧童,迷人的夏夜春天,优美的山水丛林,给人以质朴、平淡,但又细腻、清新的感觉,具有一种怡然自得的艺术情趣。
而且,他的诗之所以能跨越语言、距离和文化不同所造成的障碍,除得益于感情和思想或诗歌和宗教之间的一种奇特的和谐之外,也得益于他在艺术上的朴实,自然、清新。正是这种清新和朴实,给人以巨大的欢乐,这朴实不是枯燥与乏味,而只有经过最高深复杂的训练才能谱写出最简单朴实的曲调。
其二是和谐与优美。泰戈尔对韵律是相当讲究的,他的大部分诗都是有韵的格律诗,诸如《吉檀迎利》、《奉献》、《渡口》等。他的诗吸收了韵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只有散文诗才有的千变万化的特点,创造出自己富有内在节奏感的散文诗的韵律。
泰戈尔认为优美的韵律能表现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和韵味,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因此,他总是力求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内在的韵律。
《两个女人》不仅在内容方面处于和谐之中,这和谐的韵律,也使艺术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在另一首题为《回声》的平和优美的诗中,泰戈尔歌颂了使宇宙万物和谐一致的韵律的作用。这一作用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最高的表现形式。
02 自由美:充满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激情
泰戈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如果达到了自由, 也就达到了和谐。而且相比物质自由,泰戈尔更注重人的精神自由。在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激情。
所以,在泰戈尔的笔下,当王袍和珠宝项链加在孩子身上时,他再也没有了游戏的快乐,总有衣服绊着他的步履,使他不敢走进世界,甚至不敢挪动。因为他怕衣饰破裂与污损。
诗人对权力与财富也是没有好感的,认为它束缚了心灵的自由。他将爱情和自由放在天平上衡量,而让重心偏向于自由。
向往自由的鸟儿不愿因爱情失去自由,让栅栏来限制自己的展翅。它不愿意学传授的歌曲而宁愿唱林野之歌。而那失去自由的小鸟,不但没有得到爱情,而且无力展翅,最终在悲戚的哀鸣中死去。
在《我的童年》中,泰戈尔回忆他小时被仆人骗在画的圆圈圈里站着和关在阳台上时的情景,望着池边蓬头的榕树和挨着芦苇游荡的鸭子,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他想做风,吹过那萧萧的树权,想做树的影子,随日光而俱长,投在水面上。还想做一只自由而快乐的小鸟,栖息在榕树的高枝上。同时,他还想做那河上的鸭子,在芦苇与阴影中游来游去。
自己失去了自由,因此更觉得自由的可贵。纵然失去了身体的自由,而心灵却是自由的。诗人竭力描写心灵的自由,幼小的儿童,他们同星星说话,同月亮捉迷藏,天空也在它面前羞怯地垂下了头,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取悦他。孩子的心灵里解脱了一切束缚,他们活泼的想象在自由的王国中驰骋。
在心灵世界获得自由的一瞬间,人与对象世界获得了暂时的和谐与统一,忘却了一己的忧患,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心灵的自由必然首先是求得生存的自由,在异化的状态下,心灵的自由是不切实际的,而现实的罗网是坚韧的,封闭了通往自由之路。人的心灵也披上了世俗的灰尘和死亡之衣。
于是诗人向神呼唤自由,在他看来,唯有神能给人以自由,能解除人的束缚。所以,他在《吉檀迦利》里充满激情地写道: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是高昂的;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
由此可见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求之不得的心情。
03 自然美:将欢乐、丰富的大自然移注到人的生命之中
泰戈尔认为自然是美的,要表现美,不可忽视自然美。诗人小时,是自然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寂寞时光,作家这种童年经验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自然成了他歌颂的对象。
他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灵性,体现着美。静悄悄的黑夜具有母亲的美丽,而吵闹的白天具有孩子的美。黄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小羊在树荫下愉快地吃草,流水在泥沙上跳舞,绿叶在簌簌微语,萤火虫在小草丛中闪烁,星星在屋顶上眨眼,润湿的东风在走过荒野,在竹林中鸣着笛,波浪与陌生的岸做着离别的游戏……
诗人赋予极平凡的事物以意义和生命,发现其深藏的美。乡村天空上快乐的碧云,田野上轻柔的和风,透巡的小径,浓郁的绿荫,小河中文静的流水,轻曳的扁舟,树木掩映的农舍,炊烟袅袅,村女与孩子在戏水,渔民在织网……
一切都是如此地静谧与安逸、和谐、纯真与美好,“象稚童脸上的笑,象村中盛开的花影,象唇上琼浆般的热吻。”
自然美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存在,而且为人类之爱与痛苦提供了一种合适、富有意义的背景,使人类从优美的具有广大生命力的大自然中看到自身的伟大。
在小说《素芭》中,失去了说话能力的哑女素芭几乎与世隔绝,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人理解她,然而大自然却接纳了她。两头牛是她不可分离的好友,棕棕的流水总是耐心地听着她的倾诉,绿茸茸的草地如同母亲般地拥抱她,啼鸣的百鸟,婆婆的树木与她有着说不完的悄悄话。
她从大自然的中间得到了安慰,找到了寄托,自然的宽容与人类的冷漠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泰戈尔传》中,作者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泰戈尔在日本访问期间,有人请他就两个相互争斗的家族首领的暴力活动写一首小诗。
这两个日本人在银树附近的群山间的一片草原上,从清晨一直厮打到黄昏,一个巨大的阴影落在他们格斗的地方。太阳西沉时,两位战士倒下去死了,他们遍体鳞伤,鲜血洒满了土地。
带他去那坟墓的人请他写的诗保存下对这个英雄业绩的记忆。泰戈尔为他们的恐怖而激动不安,痛苦的表情闪现在他的脸庞上。诗人提笔写道:
“他们相互间仇恨残杀,上帝害羞地用青草把血迹覆盖。”
在泰戈尔眼里,生战胜了死,所有的创伤都痊愈了,裂痕与分离在绿草中的欢笑和繁花的绽开之中淹没,自然的美消除了人世的丑。他借此希望自己,也希望全人类能融入大自然这个更大的净化的生命之中。
因此,他总是将欢乐、丰富的大自然移注到人的生命之中。他认为人类只有统一于这种和谐与永恒的大自然之中才是美丽。
他在许多的诗篇中,都深情地描绘了人类与自然之爱。如他的名句“雨点与大地接吻”,“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因为宇宙间充满了爱,所以才有了“不是褪棒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的不朽诗句。
在《新月集》中,诗人尽情地歌颂母爱,认为母爱是人间最美好、最纯洁的爱。在《爱者之贻》、《游思集》、《园丁集》中,他歌颂的纯真情爱让我们领略到了神秘的爱情是世界上最深沉、最痛苦、热烈和焦躁的感情,也是诗人执着追求的理想生活。
泰戈尔对母爱、情爱的歌颂实际上是在颂扬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感情和由此扩展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尽情地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和自己心灵上的苦闷与矛盾,他企盼心中的那块爱的绿洲永远属于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在民族遭受侵略,人民遭受蹂嗬的时候,诗人过分地执着于现实,用爱去感化屠夫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把爱当作风平浪静的港湾。
这种以个人道德的完善来求得宇宙间的宁静与和谐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结果却只能给他的祖国和人民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种以善抗恶、以爱化仇的幻想也只能是一种“无望的希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殖民者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了高压手段,一年之内逮捕了国大党领导人和爱国者六万余人。国内外反动势力虐杀无辜人民的种种罪行终于使诗人从爱的吃语中清醒过来,他一反以往的态度,对神发出疑问:
“我的神,一次又一次,你曾派遣使者来到这无情的世界,他们教导我们‘饶恕’一切人,他们教导我们爱所有的人——从心底里拔掉仇恨的毒根,然而,在强者横冲直撞的侵略面前,正义的声音被扼杀,独自在暗中哭泣。”
因此,诗人愤怒地问道:
“那些毒污了你的空气的,那些扑灭了你的光明的,你能饶恕他们?你能爱他们?”。
但这也不能说诗人不把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了。对敌人的恨,正是对人民的爱,而且是更深意义上的爱。正因为他追求爱,所以他对缺乏爱的现实发出了质间,对没有履行爱的职责的神提出了疑问。
总而言之,和谐美、自由美、自然美贯穿了泰戈尔文学艺术创作。泰戈尔用文字为人类找到了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在这里, 人类超越了纷扰的现实世界而进入一种令人心醉神往的艺术世界。
回答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泰戈尔的诗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由他的宗教背景下的天使般的歌唱,这是与印度的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因素.也是与泰戈尔所处的印度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宗教许多内容,所决定的泰戈尔的诗歌具有自然的属性,因为印度教的宗旨就是顺应自然,让心灵精神和生命顺从于自然规律,泰戈尔的诗中有许多宗教的经典的语言对世界的描述和对人精神心灵思想的描述!这是千百来年印度宗教经典文化对泰戈尔精神的影响和文学创作的烙印!所以他的诗是独具风格的如果我们去读印度的佛经和印度教的教义!就知道了泰戈尔的语言从哪里来,就可以看清泰戈尔站在阳光下宗教背景的大自然中他的文学创作的路径.
其他网友回答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特点:
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轻柔隽逸,音乐性强。格调淳朴,具有民族风格。
他的作品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他网友回答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以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作品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