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和孙皓下场(孙皓和刘禅谁更昏庸)

网友提问: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优质回答:

孙皓被杀?《三国演义》都不敢这么写,虽然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帝封孙皓为归命侯”,但也足以证明了:孙皓的结局还是和历史上一样,被迁居到洛阳,封归命侯,四年后就去世了。

不过孙皓虽然没被杀,但他在洛阳的日子却是生不如死。除了在三国四末帝中地位最低之外,所得到的待遇,就连一个有钱人家都不如。

三国四末帝

首先是刘协,公元220年禅让曹丕,“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岁,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不但以天子礼下葬,还有守陵人,而且刘协在山阳国内悬壶济世,和妻子曹节逍遥自得,十分惬意,现河南焦作一带还留下了不少关于刘协的传说。第二是刘禅,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全家迁居洛阳,“封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

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晋泰始七年薨,追谥思公,子刘恂承袭爵位”。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考虑到蜀地不安稳和江东还未归降的原因,司马昭也给了刘禅不小的待遇。虽然只能在洛阳居住,但所用物资一律提供,子孙封官,入主魏廷。第三是曹奂,公元265年禅让于司马炎,“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公元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是岁,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由于晋承魏统,对于魏国末主自然是极尽优待,除了和刘协一样的待遇外,还封王,建陈留国,让曹奂住于邺城。虽说是变相的监视,不过陈留是曹操起兵之地,邺城是魏公国都,也算是厚待了,而且由于保护措施做得好,陈留国一直保存到了南朝才灭亡。最后就是孙皓了,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全家迁居洛阳,“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公元284年死于洛阳,享年四十三岁。从司马炎的诏书可知,孙皓因为势穷而降,被封归命侯,有定制地给钱给粮,还给田地自己耕作。相比前三位都有食邑收入的优待,孙皓一家只能自力更生,靠着每月朝廷的供给生活。虽然司马炎不至于连所房子都不提供,但这房子一不能变卖,二不能租赁,只能给孙皓一家居住,相当于囚禁了。

而且孙皓在四人之中,寿命最短,在国亡后只活了四年就死了,没谥号、没追封,只是记载说葬在了河南某地。可见孙皓在亡国的生活实在是难过,司马炎把他从天堂拉下了地底,顺带还踩了两脚泄愤。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刘禅和孙皓确实都是亡国之君,刘禅确实保住性命,孙皓也没有被杀。公元284年,孙皓死于洛阳,史书并没有记载孙皓死于谋害。

魏蜀吴三国打得热火朝天,三方都想致对方于死地,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蜀吴三方都没能完成统一,最终反倒让司马氏占了便宜,三家归晋。

司马氏虽然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光彩,不过对待三国的亡国之君还算比较仁慈。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曹魏亡国之君曹奂,孙吴亡国之君孙皓,交出政权之后都能够保住小命,最后也算安享晚年。

蜀汉亡国之君刘禅

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实力最小的蜀汉。263年,司马昭派16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另外还有2万预备队。邓艾偷渡阴平直插成都,刘禅在谯周建议打开城门投降。蜀汉灭亡,刘禅成为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蜀汉灭亡之后,钟会作乱时,刘禅的太子死于乱兵之中。刘禅和其他子孙基本上得以保全,刘禅举家前往洛阳,成为司马昭手中的玩物。

司马昭对刘禅还是算厚道,封刘禅为安乐县公。汉晋时期,侯爵和王爵比较常见,公爵相对来说比较少。曹魏取代东汉的时候,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山阳公属于郡级公爵。刘禅的安乐公是县公,级别比汉献帝稍低。由于有山阳公继承“汉家正朔和服色”,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也非常合情合理,也算给了刘禅比较高的待遇。

刘禅一直被人骂成“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一个乐不思蜀的主。刘禅自然知道亡国之君难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遭致杀身之祸。司马昭对刘禅也不是绝对放心,也时不时试探刘禅。有一次司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汉音乐,跳蜀汉舞蹈,以试探刘禅的态度。刘禅不仅没有伤心,反而谈笑自若。史称: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司马昭后来又找机会试探刘禅,史称: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这一番“神奇的言论”,为我们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让自己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彻底坐实了骂名。当然有人说刘禅是“韬光养晦”,自污名声保全性命。此事过后,司马昭对刘禅彻底放心,也收起了屠刀。

曹魏亡国之君曹奂

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即位为晋王。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帝禅让,曹魏灭亡,西晋建立。曹奂成为第二个亡国之君,有了处理刘禅的经验,再处理曹奂就得心应手。由于司马氏的西晋政权源自于曹魏,司马氏对曹奂还算非常不错。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殿在邺城。曹奂在封地内可以沿用曹魏的正朔、服饰、制度,上书晋帝可以不称臣,接受晋帝诏书也不用下拜。

曹奂做为亡国之君的待遇,算是非常不错的。司马炎对曹奂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给予了曹奂应有的尊重。302年,曹奂在封国去世,时年58岁。西晋还为曹奂上谥号为“元”,曹奂也被称为魏元帝。

孙吴亡国之君孙皓

西晋建立之后,开始着手统一全国。279年,司马炎派20万大军分6路进攻东吴,发动统一战争。次年杜预、王濬等人兵临建康城下,孙皓在大臣胡冲等人的建议下,效仿刘禅投降。孙皓投降之后,王濬帮助其解开绳索,烧毁棺椁,将孙皓一家遣送到洛阳,孙吴灭亡。史称:

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

吴国灭亡之后,西晋再也没有敌人,也没有任何顾忌。司马炎封赏孙皓的时候,并没有赏赐其为“公爵”,只是封其为“侯爵”,封孙皓为“归命侯”。“归命侯”明显带有一定的特殊意味,有一定的讽刺味道。孙皓各方面的赏赐比刘禅差了一个级别。史称:

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孙皓和刘禅不一样,孙皓的个性更加刚强、残暴。刘禅当皇帝的时候就比较仁慈,也没有杀过多少人。刘禅相对来说比较懦弱,成为亡国之君后,刘禅采取的是示弱的方式,换取司马昭安心。司马昭比司马炎要难对付得多,刘禅通过“装脑残”的方式换取司马氏安心。孙皓被押解到洛阳之后,还是不改自己的以往的姿态和作风,时不时还是跟司马炎硬钢几句。孙皓面对司马炎的发难,孙皓丝毫没有示弱。史称:

引见归命侯及吴降人。登殿稽颡。帝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司马炎对待三个亡国之君还是不错的,始终没有对他们起杀心。271年,刘禅在洛阳病逝,得以善终。刘禅病逝之后,晋廷为其上谥号为“思”。302年,曹奂病逝于封国,谥号为“元帝”。孙皓的命运和其他亡国之君一样,也得以善终。

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42岁。史书只说孙皓在洛阳去世,并没有说孙皓是被晋室谋害。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末期,蜀汉孝怀皇帝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

但因为事情漏出去被人知道了,姜维和张翼等人都被杀。蜀汉就此灭亡了。

(刘禅)

刘禅成了亡国之君后出现了一个成语名曰乐不思蜀的故事,这就是刘禅能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中记载: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司马昭通过刘禅说的乐不思蜀就放下了戒心和警惕,认为没有想要复国的心,所以也就没有将其击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昭虽灭了蜀国,但还有东吴这个强劲的对手,这样做不仅是给东吴做个榜样,就是说明请吴国放心,就算亡国了,也有一个好的待遇给你。

在史料记载中孙皓并没有说明他是被杀死的

(吴录曰: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而是和刘禅一样正常死亡。

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人来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280年吴国灭亡,孙皓成了亡国之君。 要知道孙皓是一个暴君,性嗜酒,又残暴好杀。

(孙皓)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 中记载:。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

孙的残暴程度可想而知,或许这样有野心的人是有可能想重振江山的。

期间晋武帝派人把归命侯孙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

孙登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

孙皓回道:“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晋武帝问孙皓说:“听说南方的人喜欢做尔汝歌,你能作一首吗?”

孙皓正在喝酒,乘机举着酒杯劝晋武帝喝酒说:”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晋武帝非常后悔让他作诗。

这样的行为或许引起了司马昭的不爽,又可能是因为吴国已灭,天下一统,没有其他国家的侵扰,所以对这位亡国之君和对刘禅是不一样的。

刘禅的懦弱无能和孙皓的残暴野性,前者亡国和后者亡国时间一个前一个后,相比之下同系亡国之君,待遇也是不一样啦。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牙签妹妹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刘禅作为西蜀的二世祖,乐不思蜀的典故把他写的是那么没心没肺,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即位初期对百姓还是不错的,可是渐渐就迷失了,于是史书上留下了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的评价,这两位最后被灭,成了亡国之君,那为什么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其实是病死的),细细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投降的时机。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做了29年的皇帝,前后在位四十一年,这样的在位记录,在整个古代皇帝中都算的上是不错的,曹魏继任者曹髦彼时已经看透司马家的狼子野心,难何曹魏已经成为空架子,真正走在前台是司马懿儿子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在一番抵抗后,刘禅降了,曹魏对待刘禅还是比较客气的,好吃好喝地供着,封刘禅为安乐公,一方面刘禅表现出来的人畜无害,让曹魏当权者放心,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做给东吴看的,大有投降曹魏,好好享受往后余生;孙皓呢,初期表现还是不错的,渐渐地拿太后及其他皇室成员开刀,接着大肆杀戮,酒色不离,对曹魏(晋朝)殊死抵抗,不敌后虽然投降,可是晋朝的司马炎却不会对这位人品,口碑,诚意都不好的人有好印象,这就导致刘禅与孙皓待遇有差别化。

其次,投降后的态度。

刘禅投降后,只管吃喝玩乐,在司马昭问他想不想会蜀国时,大臣劝他哭着说效果会好,后果然司马昭再问他时,他直接把大臣给供出来了,说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是不是以为他刘禅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那就错的太离谱了,刘禅与大臣谈话时是秘密的,司马昭怎么会知道其中的谈话内容,显然有卧底在身边,老实交代才能韬光养晦,司马昭见刘禅如此“坦诚”,其投降后想安安稳稳过余生的态度,司马昭自然会慢慢放掉戒心;孙皓呢,投降后照样牛气,对于晋朝皇帝司马炎,采取的不是卑微的态度,而是以回怼的态度,说你给我留位置?我们东吴还给你留了呢!司马炎听后,自然相当不爽,你孙皓都阶下囚了,哪来的底气这么趾高气扬?

最后,投降后的势力。

都投降了,哪来的势力?孙皓在其位时,大肆杀戮皇亲国戚,朝臣离心,百姓痛恨,晋朝司马炎把孙皓打败,百姓不说是家家放鞭炮庆祝吧,也是舒了一口气,终于不再是昏君当政,民不聊生了,况且多年与曹魏对战后,消耗越来越大,到晋朝时东吴在内忧外患下,再也不复当年三足鼎立时的霸气;刘禅呢,虽然投降了曹魏政权的曹髦,但是姜维坚守剑阁,那就意味着还有残余的蜀国势力存在,蜀汉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灭国,

《华阳国志》: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姜维是想诈降,为日后光复西蜀谋划,虽然功败垂成,但是曹魏善待刘禅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借他之口,起到召集蜀汉残余势力归降的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吴称霸一方,而最终又三分归晋。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被晋朝所取代,到了公元280年东吴又被司马炎吞并,自此三分天下终归一统。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魏蜀吴三国君主都成了亡国之君,受尽凌辱,但最终也都得以善终。

曹魏后主曹奂被逼禅位于司马炎,司马炎自然不能亏待,封曹奂为陈留王。其他两国君主待遇虽然都不及曹奂,但两人之间仍然差距不小。如蜀国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名震一时的吴主孙皓没有被杀,只是被封为归命侯,差距确实有点明显。同样是亡国之君,孙皓的待遇不及曹奂有情可原,为什么还远不如“安乐公”刘禅呢?

其实这是刘禅的懦弱无能,而孙皓的过于强硬所致。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可以说世人皆知,讲的就是蜀汉后主刘禅被邓艾吓破胆不战而降。到了曹魏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司马昭问后主:“安乐公,颇思蜀否?”而后主却玩得开心,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左右文臣见到后主这样回答,都颇为叹息。连司马昭都摇头道:“人之无情,以至于此。”

于是命歌舞停下,换做蜀国舞蹈。后主照样看的精彩,眉开眼笑。蜀国谋士郗正劝后主:“如果司马昭再次询问,陛下要掩面大哭,说先人故土远在西川,无日不思,这样司马昭就放陛下回蜀国了。”后主点头。不一会司马昭又问道:“颇思蜀否?”可惜后主欲哭无泪,只是按郗正教的回答。

司马昭笑道:“这不是刚才郗正告诉你的吗?”后主不但不知羞耻,居然还说:“是,是,正是郗正说的。”司马昭哈哈大笑:“我无忧也。”自此对后主放松戒备。后主也因此得到了司马昭的厚待。

原著中写道:昭乃封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皆封侯爵。

有人说后主的表现简直就是个昏君,自己霸业尽失,成了阶下囚。居然还不知廉耻,把自己的属下都出卖了。其实不然,如果后主表现得英姿勃发,心高气傲,那才是自取其祸。再看看东吴孙皓就知道,就会知道太过强硬必然得不到优待。

话说江东在蜀汉灭亡后唇亡齿寒,变得人人自危。吴主孙休忧惧而死,托孤给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濮阳兴与张布觉得孙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于是立孙皓为帝。但孙皓继位后,前期虽然勤于政务,有一代明君风范。但日益残暴,溺于酒色,宠信中常侍岑昏。随意诛杀大臣,东吴变得“廷臣缄口,不敢再谏”。

东吴虽然独自面对北面强大的晋朝,但仍有丁奉,陆抗等人守卫疆域,所以从263年到280年又苦苦支撑了十多年。然而陆抗等病故后,东吴变得无将可用,基业也随着杜预,王濬等人南下灭亡。情急之下,孙皓本想自杀殉国,但属下建议孙皓:“陛下何不效仿安乐公刘禅?”于是孙皓率众投降。

来到晋国后,司马炎给孙皓赐座,说道:“朕设这个座位等你很久了。”本想看孙皓笑话,可是孙皓回答道:“我在南方也设座位等待陛下很久了。”司马炎哈哈大笑,贾充想趁机羞辱孙皓,说道:“我听说您在南方,凿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刑罚?”只见孙皓回答道:“有造反或者不忠的人,我就会用这样的刑罚。”贾充于是惭愧不已。

原著中写道: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

至此三分归晋,但是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其子为侯,而孙皓为归命侯,子孙只为中郎。要知道三国时的“公爵”可以开府治事,有封地,可以世袭的。而侯爵只是一般爵位罢了。两人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呢?

首先,还是要说刘禅大智若愚,主动投降,用自己的懦弱无能换取了司马昭的信赖。司马昭自然会觉得后主刘禅无能,根本不足以忧虑。所以对刘禅可以大加封赏,以此来收服蜀国的人心,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孙皓虽然归降,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孙皓并不是真心归降,只是大势所趋,不可违背罢了。再加上孙皓在司马炎前的一番互怼,是个明白人都会知道孙皓虽然率众投降,但仍不想低头认错。虽然不至于再次谋反,但也会让人心生畏惧。

在司马炎刚刚平定天上时,不可再动兵戈。不能杀了孙皓,只得随意封赏一下,一面让吴人觉得没有为难他们的国君,又可以提防孙皓岂不是一举两得。给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再怎么精明也反不了天。

最后,刘禅虽然是懦弱无能,主动投降,但却是个无为而治的主儿,仁爱之心还是有的,因此受到蜀国大小官员的爱戴,投降虽然可耻,但在蜀国心中刘禅毕竟还是汉室宗亲,不能受辱。所以司马炎介于刘禅的身份,只得高规格处理。厚待刘禅更有利于平定天下。

而孙皓却不同,孙氏政权本来就是个地方政权。而孙皓有个是残暴不仁,他自从掌权以后就嚣张跋扈,凡是与他作对或者令他不满的人都遭到了严厉打击和报复。孙皓在位期间骄奢淫逸,经常动用民力修建很多宫殿,引发民众不满,他对此却不以为意反而用武力镇压,因此百姓们更加仇恨孙皓。

司马炎一统华夏后,自然要面对各方面的情况,孙皓没有民望,所以不可大加封赏,如不然如何向东吴百姓交代,对收拾人心极为不利。所以孙皓的待遇不如刘禅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