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优质回答:
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挽救中国而进行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再加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袁世凯告密后慈禧太后很快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同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时务报》、《国闻报》对民主变法思想的宣传,推动了思想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戊戌变法的背景,当时中国与日本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了日本巨款,且割让了台湾岛。当时在中国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的。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口、国土、财力等等都是比不上我们的。而且还是一衣带水的国家。这无疑震惊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
同时在《马关条约》日本本来要求是占领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的。要占有这两地方,可是显现出了日本的野心,那是要吞并中国呀!但是西方列强是不允许的,他们不会让日本吞并中国的,因为那样的话,日本会成为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的。所以最终日本没有拿到辽东半岛。
这一系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以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我们在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中国皇朝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成年继位。光绪皇帝已经成年,所以非常反感慈禧太后干预一些政事,慈禧太后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守寡,没什么爱好,除了京剧,也就是玩弄一下政治了。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对政治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有一批手握权势的大臣,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戊戌变法没有拉进当时政治的权重人物,比如李鸿章等,以及慈禧太后,这样看来,戊戌变法就显得非常弱小。
西方列强以及日本还是希望中国进行变法的,西方看重的是商业利益,这样变法成功,商业发展,他们也有利益可做。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希望中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这样日本就可以跟中国联手一块抵制西方势力了。
现在再说说戊戌变法,提起戊戌变法,我们知道的就是谭嗣同、梁启超,实际上在当时他们两个在政治上都不是重要的人物,而且戊戌变法设计到范围还是很广的,不仅仅局限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让西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比较陈旧的机构,办了一些报纸,宣传新的思想。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扩大戊戌变法的倾向,已经介绍过了,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就那点权利,还没有得到政治权势人物的支持,光绪皇帝还被慈禧太后看着,能折腾出什么事来呢?
我最近读的张鸣老师写的历史书籍,深受启发,以上作答,多多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是个立体跟多面性的东西,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定性,往往带有当权者的主观色彩。戊戌变法也不例外。
性质:
这是一场由少数中下级官员领导,团队内部意见不一,既无执政经验,又无群众基础,依靠无政权、军权的皇帝实行的以卵击石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维新运动,连偶然性成功的可能都没有。
103天内,光绪帝让几个书生起草并亲自审定发出的变法诏令,居然超过110道,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其激进程度近似胡闹。
康有为甚至提出,让光绪帝聘请在东京刚换届卸任的伊藤博文任“客卿”,以指导中国改革。一个裁汰令下去,全国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面临失业的消息,多数军营中立时群情汹汹。
可以想见,这几个青春热血和书生意气的理想主义者如果真的突然掌握了权力,国家可能短时间就会垮掉。
影响:
一次所谓维新、革命,只死了六个人,在全世界的同类事件中也算最温和的了。
这次运动更像一场思想启蒙,当时影响有限,后来经过不断发酵,参与人员自我鼓吹,成了一次重要事件。从参与人员、理念看,跟资产阶级什么的丝毫不贴边。
当然,这毕竟算是一次富有理想和激情的变法和革命,是后面诸多革命的开端。后人不能苛求前人,回首推进戊戌变法的失败者,其事可哀,其情可感。谭嗣同殉难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仍长久地激励着后来的改革创新者,居安思危、永怀进取。
其他网友回答
简言之,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自然对于清朝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是会加剧清朝的灭亡,二是,如果清朝能够认清现实,而不是封建自守,则利于清朝的存亡,但显然第二种是不可能的,因为会触东二很多阶级的利益,并且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