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江东六郡(东吴是江南吗)

网友提问: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优质回答:

万里长江,自九江到扬州,呈东北走向。

其中,芜湖到南京一截,其长江南岸部分,在古代被称为江东。

东汉时(孙策渡江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江东包括了丹阳、吴、会稽、豫章四郡。

后来,孙策击败刘勋,夺取了西面的庐江郡大部,又从豫章郡中分出庐陵郡。

因此,丹阳、吴、会稽、豫章、庐江、庐陵被称为江东六郡。

尽管后来孙吴将此六郡中的一些郡又作了分置,但江东六郡的说法一直保留了下来。

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是今天的哪些地方,为何会成为东吴三足鼎立的根基呢?

1、丹阳郡。

丹阳郡,包括了今天江苏南京、常州、无锡,以及今浙江杭州、湖州,安徽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黄山市(只作大概位置示意,并不与今天各市行政区域完全吻合)。

其郡治汉时在今安徽宣城,后来孙权将其郡治迁移到了建业(南京)东部。

此处陪辅金陵,阻山控江,形势便利。据险而守,择利而东,可以纵横大江南北。

自上游来攻的敌人,有梁山可以阻之;横江来渡者,又有采石扼其咽喉。

而且,丹阳,当时更是天下精兵所出。曹操、刘备、孙策,都曾在此招募精兵。

2、吴郡。

吴郡,在今苏州、昆山、余杭、丹阳、嘉兴一带。

其郡治在今苏州。

尽管东吴都城后来在建业一带,但吴郡枕江倚湖,通海盐之利,拥土膏之利,是江东最富庶的地区。

3、会稽郡。

会稽郡是一个老牌郡。早在秦始皇分三十六郡时,会稽郡就囊括了春秋时吴、越两国江南故地。

东汉时,将会稽郡西部分出了吴郡。

因此,孙吴时期的会稽郡,包括了今天的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及福建部分地区。(后孙吴又将此地分置三郡)

会稽襟海带江,也是一富庶之地。春秋时,会稽(包括前面提到的吴郡)为吴越首府所在。

4、豫章郡,5、庐陵郡。

豫章郡,其原本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郡治在今南昌。

孙策后来将今吉泰盆地划出,另设庐陵郡。

这两郡大致为今天江西省,对于连接(或攻略)荆州起着咽喉作用。

6、庐江郡。

就地理意义而言,庐江郡并非江东,其大多数地区在大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区。

因此,孙吴政权从未全据庐江郡。魏、吴均设有庐江郡。

吴庐江郡,其郡治在今庐江县一带。

此地为争夺淮南的重地,也是魏吴攻守争夺的最频繁的区域。

被“忽略”的江东六郡

尽管春秋时吴越称雄一时,但江东地区,其战略价值长期为人所低估。

这是因为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中原地区。

在三国之前,历代统一战争,没有以江东为中心,抗拒中原者。

所以,汉末乱世之初,有野心的诸侯,都没有将目光投入江东。

曹操、陶谦等人,都曾来丹阳募兵,但募了兵就迅速离去,逐鹿中原。

即使是自称扬州牧(江东皆为扬州辖地)的袁术,虽近水楼台,但其一直将发展重点放在北方,对江东并没有特别重视。

孙策计划开拓江东时,对袁术所说的话,也表示出袁术对江东的战略意义毫无认识:开拓江东,可以募集兵马3万,帮助袁公匡济汉室。

因此,当时江东地区的长官,多是比较“纯粹”的地方官。

他们多只图保境安民,无四方之志。

比如,豫章太守华歆,“久在江表,常思北归”。而曲阿刘繇、会稽王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话说,“各据州郡,论安言治,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

可以说,当时的江东,似乎是一块被忽略的区域。

足以立国

孙家,历代在吴地为官,对江东的情况有深刻了解。

因此,孙策敏锐洞察到:江东足以为根基!

1、兵源精锐可用。

项羽争雄天下,起家时靠的就是江东子弟。

而丹阳,更是天下精兵所出。

曹操败于徐荣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丹阳募兵。

因此,招募丹阳兵,足以打造精锐。

所以,孙策在安葬父亲,前投袁术之前,就对张纮说,他将来要“就舅氏(吴景)于丹阳,收合流散(招募散落的丹阳兵源)。

2、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但人口急剧增加、自然条件优越。

江东的自然条件非常不错,只是因历史原因,汉人不多,开发程度不高而已。

但是,自黄巾之乱以来,北方长期动乱,而江东比较安定,因此,不少北方人避难到了江东地区。

所以,张纮告诉孙策:如今世乱多难,如果你平定江东,“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徐州一带的世家大族都可能跟着去江东,江东的发展还有更大潜力!

而且,一旦“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而据长江,可以匡扶汉室,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何只是“外藩”?

3、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长江立国变为可能。

尽管孙策、张纮讨论时,北方仍然出于分裂状态,所以不必讨论“划江而治”问题,但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据长江”的概念。

汉末之前的历次统一战争,从没出现过以水军立国的情况。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长江两岸开发程度很低,难以发展出抵抗北方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造船技术不足,水师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渡江、运输等工作,未成为独立兵种。

汉代的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战略力量。

因此,孙策死后,北方统一,“曹操不可争锋”之后,孙权、鲁肃等人提出“全据长江”,以长江立国的思想,为三国鼎立打下重要基础。

东吴,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江东立国,与中原鼎足而立的政权。

虽然鼎足而立,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天下一统的步伐,但就长远来看,刺激了南方经济开发,给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提及三国中的东吴,“江东六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因为它是东吴能够三分天下掩有其一的根基所在,甚至东吴的奠基者孙策也被称为江东小霸王。要搞清楚三国的“江东”指现在的哪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江东”?

什么是“江东”?

在古代,如同常常以“河”指代黄河一样,提到“江”而不加限定词,一般都特指长江,是故“江东”一词自然与长江有关。虽然万里长江自冲出虎跳峡后,大致呈东西走向,并不存在如同黄河晋陕段那等几乎呈笔直的南北走向的江段。然而自江西九江至南京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且更偏向于北,给古人以南北向奔流的错觉。于是乎,800里皖江成了古人分割长江东西岸的标志性江段。

位于皖江东侧的区域,也即包括皖南、苏南、上海及浙江在内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被称为江东,广义上也会把赣东北囊括进江东这个概念中。

有江东自然就有江西。隋唐以前的江西与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江西属于行政区划,隋唐以前的江西则是一个地理概念,特指皖江以西的皖中地区,一个位于江南、一个位于江北。

由于古人以南为尊,所以划分地理上的左右时,以面南而为标准,是以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江西又称江右。

东汉时期广义上的江东、江西范围,与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辖地重合。东汉扬州本辖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六郡,汉献帝时期,孙策、孙权兄弟又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鄱阳郡,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故汉末扬州共辖九郡,其中九江郡、庐江郡位于江西,其余七郡位于江东。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指哪六郡呢?

小霸王的进击

孙坚虽然是东吴势力的肇始人,但真正奠定东吴根基的是其长子小霸王孙策。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的刘表,结果被江夏太守黄祖的部下射杀,所部除一部分由其妻弟吴景及侄子孙贲统领外,皆落入袁术之手。

孙策结束守孝后,继续为袁术效力。但袁术见孙策能力过人,唯恐其脱离自己的掌控威胁到自己,于是一直提防着他。不仅拒绝交还孙氏旧部,孙策两次交涉才仅仅要回千余人,还屡屡不讲信用,将许诺的好处吞没。摄于袁术的实力,孙策只能一面为他效力,一面苦苦等待机会。

黄巾军起义后,天下乱象丛生,各地军阀势力开始抬头,掌控淮南的袁术就是其中之一。朝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妄图通过任命宗亲为刺史、州牧,来扳回主动权。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之后刘繇,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于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然而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已经落入袁术之手,成为其老巢,刘繇在吴景、孙贲的支持下在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建立幕府。

次年,野心膨胀的袁术准备攻略扬州的江东诸郡,袁、刘之争就此爆发。自觉机会到来的孙策毛遂自荐的主动向袁术请命,表示愿领兵攻打刘繇。袁术虽不放心孙策,不过觉得单凭他手中的小猫三两只,压根掀不起多大波浪,遂准其所请。不想,此举竟是放虎归山。

孙策自寿春出兵时,手下仅有步兵千余、骑兵数十,进抵历阳时,部众队已增至五、六千人。于此同时,他的好友,那位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也率部前来与他汇合。凭借着周氏在丹阳郡的影响力,孙策迅速突破长江天险,在丹阳站稳脚跟。

以丹阳为此为攻略江东前进基地的孙策,先后在牛渚山(即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刘繇部将,进而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于曲阿之战中,成功击败刘繇,占有此地。随即,孙策令孙坚之前部将,已经效忠自己的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塘(今浙江杭州)进攻吴郡,在由拳(今浙江嘉兴)击败吴郡太守许贡。战后,朱治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而吴郡也成为孙策拥有的第一块地盘,算是在江东站稳了脚。

击败刘繇后,孙策将矛头转向会稽郡,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出兵进攻会稽。会稽太守就是汉魏之际著名的经学大家,《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王朗手下苦劝其不可与孙策交锋,然而王朗固执己见坚持要打,结果惨败。占据会稽后,孙策兼任会稽太守,随即转身收拾严白虎等残余割据势力。至此,吴郡和会稽郡完全为孙策所掌控。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正式脱离袁术阵营自立。次年孙策派徐琨攻打丹阳郡,驱逐袁术之弟、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随即亲自领兵攻打丹阳郡西部,擒获当地山越势力首领祖郎,及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据有丹阳全郡。

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吕布的攻势下,众叛亲离的袁术病死,其势力分崩离析。袁术跌倒,刘勋吃饱。袁术的部将、庐江太守刘勋,借机接收了袁术很大一部分遗产,实力因此迅速增强,以至于形成了“兵强于江、淮间”的局面。

孙策对此相当忌惮,决定解决掉他。不过面对强大的刘勋,孙策明白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恰巧,因实力膨胀过快,刘勋陷入了缺粮的境地。而豫章郡在华歆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余粮众多。于是孙策以假意向刘勋示好,鼓动他攻打豫章。刘勋中计,孙策果断率重兵袭取皖城(今安徽潜山市),击败回师的刘勋,并西进击败前来救援的江夏太守黄祖所部,据有庐江郡一部。

当年十二月,击败黄祖的孙策,回师途中征讨豫章郡,驻军椒丘(今江西新建县),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出降。随即孙策分豫章郡南部设庐陵郡,治西昌县(故城在今江西太和县西北1.5公里),任命堂兄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孙贲之弟)为庐陵太守。

至此,孙策占有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及庐江郡一部,大半个扬州落入他之手,江东孙氏的基业初现雏形。

江东六郡

新都和鄱阳两郡为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所设,所以“江东六郡”指的就是上节提到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及位于江西的庐江六郡。

吴郡:郡治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区为包含苏南中东部、上海、浙北在内的太湖平原地区,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核心区,开发较早,算是江东地区的精华地区之一。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可以说是孙氏的起家之地。

会稽郡:郡治为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会稽郡始建于秦代是江东地区最早的两个郡之一,由于地域过于广大,东汉中期以钱塘江为界一分为二,北部为吴郡,南部继续称会稽郡。辖区包括浙江钱塘江以南及福建大部。

丹阳郡:郡治为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秦代为鄣郡,西汉改名,与会稽郡并为江东地区最早设立的两郡。辖区包括皖南大部,南京市及其周边,浙北西部山区,及江西婺源县。曾被袁术称为 “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的丹阳兵就出自于此。东吴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也位于丹阳。

豫章郡:郡治为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区早期几乎与现在的江西省区域相重合,汉末分南部设立庐陵郡后,只剩下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北部区域。

庐陵郡:郡治为西昌,为汉末新设之郡,辖区主要为现在江西吉安、赣州两市所在的赣南地区。

庐江郡:郡治早期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市),汉末迁移到皖城,辖区包括皖中西半部,及湖北、河南一角。东吴只占有南部半个庐江郡。

六郡之中,位于江东的五郡处于不受重视的江南,远离汉末战乱的风暴中心,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成为东吴势力的大后方,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精兵和钱粮。

同时江东地面人士自古深谙水性,使得南方可组建起北方所不具备的军事力量——水师。春秋时代的吴国就拥有一支战力不俗,可远航千里跨海攻击齐国的水师。两汉时期,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可独立作战的战略力量。半个庐江郡、长江、水师三合一,构成了东吴的对抗曹操等北方势力的重要防线,奠定了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见诸史籍的江东地域

长江自江西九江折向东北流淌至南京、镇江,然后改向东流入海,故此河段的南岸地域在汉魏时期又称为“江东”。

孙策临终谓孙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其母太妃忧虑国事,“引见张昭及(董)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

广义的“江东”即孙吴之扬州,其立国初期亦辖有六郡。建安七年(202)曹操向孙权征取质子,周瑜谏阻道:“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胡三省曰:“六郡,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庐江也。”谢钟英按:“丹阳、庐江、会稽、吴、豫章五郡,《郡国志》并属扬州。(孙)策置庐陵。”

如前所述,“江东”只是汉朝扬州的江南部分。这一区域在古代历史上属于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由于在春秋时曾为吴、越两国的领土,故亦别称为“吴越”。如孙策托嘱群臣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周瑜说孙权抗曹曰:“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吴、越旧境并置为会稽郡,汉初被封与吴王刘濞,七国之乱后又归属朝廷直辖。

汉武帝与严助书曰:“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随后其南方的东越、闽越两国先后废灭,领土划入会稽郡,致使其南界直抵南海海滨,就其地域广大而言,竟为西汉百三郡国之冠。由于郡境辽远,管理不便,“后汉顺帝时,阳羡令周喜上书,以吴、越二国,周旋一万

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险绝,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

江东六郡当中,吴郡与会稽所辖境域和人口数量名列前茅,物产最为富饶,因而地位非常重要,故江东在汉末三国时又称为“吴会”。

如刘备与孙权书云:“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魏明帝任命蒋济领兵诏曰:“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资治通鉴》卷67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三月胡三省注:“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之地。”

二、广义江东与狭义江东

1、狭义江东——太湖与宁绍平原

广义的“江东”可用“沃野万里”来形容,而狭义的“江东”之地域范围则要小得多。如乌江亭长谓项羽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这是仅指吴、越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今苏南太湖平原和浙北的宁绍平原,前者在吴郡的太湖流域,后者位于会稽郡北部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及甬江等河的冲积流域,也可以并为一个地理单元。

如伍子胥所言:“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韦昭注曰:“三江,吴江、钱唐江、浦阳江。此言二国之民,三江绕之,迁徙非吴则越也。”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或笠泽,“其滨湖之县曰吴县、吴江、武进、无锡、宜兴、乌程、长兴,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附近土地平坦肥沃,又因水网密布而便于灌溉,自春秋以来就是著名的农垦区域,号称有三江五湖之利。例如范蠡谓句践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曰:“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按太湖之“三江”,据顾祖禹考证:“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释之者曰: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

《史记正义》:‘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娄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曰上江,亦曰东江。’”

而“五湖”则是太湖及周边数座支湖的统称,《资治通鉴》卷108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十一月胡三省注:“虞翻曰:太湖有五湖:隔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俱

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郦善长谓长塘湖、射湖、贵湖、隔湖与太湖而五。《吴中志》谓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也。”张勃《吴录》曰:“五湖者,太湖之别名。”实际上是指太湖泛滥时周边湖湾均被淹没从而

连成一体之状态。参见《吴地记》:“五湖,太湖东岸五湾也。古者水流顺道,五湖溪径可分,后世蓄泄不时,浸淫泛滥,五湖并而为一,与具区无以辨矣。”

宁绍平原北起钱塘江南岸,南接四明与会稽山地,西抵萧山,东至海滨,即今浙江杭州萧山与绍兴、宁波地区,亦为鱼米之乡。《水经注》卷40《浙江水》曰:“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

长湖又称镜湖,东汉时曾在此兴修堤塘。《会稽记》曰:“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

上述水利工程规模巨大,对当地农业发展贡献良多,因此汉末会稽相当富庶,为孙策进兵江东的觊觎之地。如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十二月,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破,“将奔会稽,许子将曰:‘会稽富实,(孙)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因而逃往豫章。

江东因太湖流域及宁绍平原之沃饶而誉满天下,如枚乘所云:“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又言:“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如淳注:“东山,吴王之府藏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海陵,县名也。有吴大仓。”汉末中原大乱,受长期兵灾与饥荒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江东虽小有战乱,但破坏程度较轻,民生相对安定,以故成为北方士民避难之所。

2、广义江东——“山越”居住的地域

吴国的江东六郡,除了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还有“山越”居住活动的广大山岭丘陵区域。山越是古代南方越人的后裔,汉武帝时曾将东越、闽越居民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内地,但是仍有许多越人避居深山,拒绝接受封建王朝的统治。胡三省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

他们经常举兵反抗,攻没郡县,自汉末以来延续数百年。王鸣盛曾考证并总结道:“然则山越历六朝至唐,为害未息。”孙吴的山越主要分布在今皖南、浙江全境、闽北、赣东北与江苏的宁镇(南京至镇江)丘陵一带,其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在丹阳郡及其与邻近诸郡相互接壤的山区。

据史籍所载,中原的军阀曾屡次拉拢山越,企图借助其势力阻止孙氏在江南的扩张。如孙策创业时,“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孙权继位后,“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但均被陆续剿灭。山越民风勇悍,“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

孙吴统治集团一方面对其实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也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招抚办法,逼迫诱使其出山居住,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而提供赋役,收纳其精锐加入军队。如建安八年(203)贺齐平定闽北山越叛乱,“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陆逊镇压丹阳山越,“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嘉禾三年(234),诸葛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他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后迫降山越,“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何兹全统计,前后历次被料出收编入伍的山越合计约有十三四万。考虑到孙吴占领荆州以后,全部兵力总数也不过二十余万人,其中的数万山越作用不容小觑。赤壁之战前夕,黄盖曾说孙权:“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即反映了他们是吴国军队中的一支辅助力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江东是三国时期的吴国所兴起的地方,本来泛指长江以东地区。众所周知,长江在流经江西省境内时,从九江市开始呈“东北走向”,而长江东面的地区就是历史上的江东。

东汉末年,孙氏家族在江东崛起。军阀孙策消灭了丹徒的刘繇、会稽的王朗、吴郡的严白虎、庐江的刘勋等割据势力,统一了江东的六个郡,奠定了后来吴国的根基。

孙策在25岁时割据江东六郡,意气风发,风头无二,被称为“小霸王”,而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在江东起兵发家的,这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

孙策在去世之前,已经统一了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丹阳郡,这就是三国时期的江东六郡。江东的商业发达、民户众多、钱粮充足、士族强大,是孙氏家族能够崛起的关键支撑。

江东六郡的范围大致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大部分、安徽省部分、江苏省部分、上海市等地。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全国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孙策、孙权割据的江东六郡,大部分属于扬州管辖。后来经过了多次的拆分,东吴又从江东六郡之中增加了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鄱阳郡、彭泽郡等等,其中有些地名已经不可考。

江东六郡只是孙策留下的根基,而孙权凭借江东六郡继续扩张

公元200年左右,孙策被人刺杀身亡,由其弟弟孙权继位。孙权上任以后,先后打败刘表、曹操等人,逐渐开始往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安徽扩张。公元211年,孙权接受交州牧士燮的投降,获得广东、广西、越南等地。

公元214年,孙权与刘备约定“湘水划界”,平分了荆州的地盘。湘水以东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而湘水以西的江陵郡、武陵郡、零陵郡属于刘备。

短短五年以后,孙权就撕毁孙、刘的盟约,联合曹操消灭了荆州关羽,从关羽手上夺取了剩下的江陵郡、武陵郡、零陵郡。

(红圈内就是江东六郡的大致范围)

这样一来,东汉末年荆州一共有7个郡,其中有六个都落到了孙权的手上。至此,孙权就相当于夺取了湖北大部分、整个湖南、整个江西,比起江东六郡扩大了不只一倍。

不过无论版图如何扩张,江东六郡的人口、商业、赋税一直是支持孙氏家族建功立业的基础。

孙氏家族从最初的江东六郡(扬州)发家,最终取得了江东六郡之外的荆州、交州,彻底奠定了三国之一的东吴疆域。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在南京称帝,史称“吴大帝”,而东吴的地盘就是从最初的“江东六郡”扩张而来,以至于囊括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此时,距离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六郡,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的时间。

(江东六郡)

其他网友回答

东吴,历史上也称“孙吴”,或“吴国”,是孙氏历经数代人创下的基业,或称打下的江山,也是三国里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总共经历了四帝,共52年。

孙权,从其父孙坚、兄长孙策手中,继承了江东基业;在魏黄初年间(公元222年),孙权至少在名义上已经依附曹魏,并受封“吴王”,这般算来东吴存在59年,事实上也是如此。

因此,历来有学者将孙权被封“吴王”,也视作东吴立国之始,这一说法或许有一定的依据,也是能说得过去,站得住脚的。

至少当时的孙权,早已经是地方诸侯,可谓封疆大臣,或者说是事实上的江东霸主了,只是没有对内外正式称帝而已。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在鄂州(今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南京),与曹魏、蜀汉呈三鼎立之势,历史上的三国据此而来。

天纪四年(公元280年)5月1日,晋武帝司马炎率水陆军兵直取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宣告东吴灭亡,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群雄割据局面,得到了彻底结束,三国从此归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江东,是个人文地理名词,也即长江以东地区,当时以东为左,所以又把江东叫为江左。历史上江东,其疆域范围比较广泛。

当时,孙吴政权共有4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和交州。其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今广西东部),东临东海。

东吴,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涵括了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此外,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寻求夷州(台湾)、亶州,航海到l了台湾,在当地俘获了数千人而还。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地区,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东吴也即江东的势力范围,还可涵盖至今台湾地区,不知可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