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国内有哪些有深度的抗战剧?
优质回答:
不用多说,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尤其力推《我的团长我的团》,一部真的有立场,态度,内容和对战争的反思,甚至说反战思想的电视剧。我国一直以来的国产抗战剧,从来没有反战共识这一表达。我国的抗日神剧,有着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消解战争残酷和非人的一面,甚至说有鼓吹战争的意味在里面。使观者看后,尤其青少年,对战争产生一种极其严重的误解,就像儿戏一样,再加上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宣传,让人产生参与感,想成为英雄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消极的病态的对战争题材的一种非常离奇、可怕、自取其辱的表达态度。这是一些战争题材导演的心理变态,或者说市场扭曲的价值观的严重误导。
反战,早已是人类共识。
真的希望不再出现抗日神剧。而是多一些《我的团长我的团》诸如此类影片所做的尝试和价值观的输出,更加深度的反应战争本质,而不是跟着主旋律,市场引导,一溜烟跑的连灵魂都丢了。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胡渣大叔。
我强烈推荐一部电视剧由康洪雷导演,张译、段奕宏等主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部剧都不陌生,当年播出时也是火遍大江南北。
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
虽然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但故事并没有特别的强调大的战场背景,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一言一行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剧中的人物特点鲜明,一个人的刻画就显现出一群人的影子。如豪爽的迷龙,就是东北军的代表;果敢的不辣是湘军的代表;阿易是典型的书生,又是上海人,在浑身书生气的同时也透漏着上海人的绵。
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环境,紧缺的物资,唯一不缺的就是人。在那个年代,在战争面前,人显得是多么渺小、卑微。一场战役,很多人也许就成了数据,一个供人查找的数据。
每个人都不经相同,但每个人又都一样的,他们渴望胜利,渴望生存。就像剧中说的那样:连想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求。
康导正是通过剧中人物人性的不断变化来体现出抗战的艰难,呼吁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通过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挣扎来提醒人们战争的残忍与和平的珍贵。
我是胡渣大叔,喜欢的可以点赞留言哦,评论区来谈谈你对团长的不同看法吧。
其他网友回答
,最喜欢的还是谍战片,《风筝》!!!柳云龙,自导自演!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亮剑》,《雪豹》,《生死线》,《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
其他网友回答
抗日题材:反思战争 拓展主流影视剧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网 2014年09月01日 07:09
原标题:历史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卢沟桥,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这里打响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那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劫难,它曾吞噬数千万中国人的生命,摧毁了中国数以万计的城市与村庄。在抵抗侵略与压迫的过程中,全体中国人共同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生死悲歌,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面对这段不容遮蔽并且值得反复挖掘与表现的历史,近年来中国影视艺术工作者们不忘肩负的文化使命,潜心创作了一批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记载与书写那段史实,表现与反思那场战争,让人们在光影艺术里感受民族精神、人性善恶和英雄主义,以汲取前行的力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绩,为主流影视剧创作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抗战题材电影:探索艺术与商业上的平衡
电影产业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建立起稳定的以主流影片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为例,诸如《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等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都是主流大片。中国电影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抗战题材电影作为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产业化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双赢,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2006年一部讲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故事的影片《东京审判》引发了各界关注。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真实还原历史,以积极态度激发民族自尊这样的思想艺术探索,更在于对主流电影商业价值的挖掘。影片不仅在制作、演员阵容的确定上考虑市场号召力,还尝试运用以近乎舞台式的强烈对峙冲突为故事核心,层层推动情节渐入佳境,为主流电影创作留下宝贵经验。2009年上映的两部抗战题材影片《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以及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均聚焦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南京南京》以侵华日军士兵的视角切入,反思战争暴行,《拉贝日记》以德国人拉贝的日记为素材叙述那段悲惨经历,《金陵十三钗》则讲述了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虽然视角不同,却都采取商业运营模式,使影片得到更多社会关注,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理解思考,可谓主流电影商业之路的有益探索。《风声》《东风雨》《厨子·戏子·痞子》则纷纷将镜头对准没有战壕的谍报战线,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下感受地下工作者“在刀尖上舞蹈”的勇敢无畏。此外,《喋血孤城》《岁岁清明》《兰亭》《延安电影团》《成成烽火》系列等,或真实再现抗战史上某个著名事件,或反映因抗战爆发而改变的个体命运和人生轨迹,或聚焦战争中某一群体或领域的抗争,亦在抗战影片的创作上做出了贡献。
抗战题材电视剧:挖掘战争时期的人性力量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分追求宏大主题而忽略细节真实,使品质流失于苍白空洞;另一种是极尽娱乐戏谑,却忽略艺术水准,甚至出现一批神剧、雷剧。令人欣喜的是,在业界和观众的争议声中,电视剧创作者开始向塑造亲切可敬的人物形象和对人性进行深度挖掘回归,为抗战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正者无敌》以川军某师长冯天魁为主角,讲述其在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地方军阀等势力虎视眈眈的险恶环境下带领将士取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故事。《孤军英雄》的主人公车道宽仅凭个人智慧和胆识,驾驭鱼龙混杂、问题百出的汪伪投诚部队,又击退日军进攻,摧毁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在战斗中屡屡出奇制胜。《中国远征军》以中缅印战场为大背景,以印缅战场、中国腾冲、陪都重庆为主场景,通过韩氏家族韩绍功、韩绍英、韩绍臣等拥有不同身份的成员在战争中的境遇,讲述中国远征军在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战长沙》则一反某些抗战剧把正义写在脸上的符号化人物设定,从一位集市侩、功利、短视等弱点于一身的旧社会警察薛君山入手,描写薛君山一家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和薛君山在国难当头时的思想转变,于卑微之中闪现出人性之光与英雄豪情。《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川军团”一群溃兵由北向南一路败退至中缅边境后的处境为切入点,表现他们从毫无希望的苟活、歇斯底里的发泄,到被激发起与日军决一死战的男儿血性,展示那场侵华战争对于人性冷酷无情的扭曲与拷问。还有《中国地》《民兵葛二蛋》《我的兄弟叫顺溜》《火线三兄弟》《地火》《悬崖》《借枪》等作品,通过对抗战中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们抗战活动的揭示,描绘出一幅全民抗战的壮美画卷,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新标尺。
抗战题材纪录片:填补历史影像记录的空白
相较于电影和电视剧,纪录片创作一度是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个短板。近几年,随着纪录片产业的迅速崛起,以抗战为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也日益红火起来,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不仅弥补了该题材创作数量上的不足,也填补了不少抗战历史影像记录上的空白。
大型文献纪录片《烽火1937》以日本战争亲历者的口述为主线,以日本国家历史档案为佐证,走访大量日本权威历史学家,从日本的视角客观审视“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起因,揭示出当年日本军政当局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弥天阴谋。《东北抗联》以时间为轴,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选取能够代表东北抗战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故事点进行延展,将零散的碎片拼接成宏大的历史画卷,给社会留下了一部完整全面反映东北抗联的影像历史资料。《抗大抗大》采访了200多位抗大亲历者,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小的84岁,用过来人口述历史的方式,表达老一辈抗大人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感受,对抗大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对历史得失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后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