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有几个儿子(陈济棠生平)

网友提问:

历史人物陈济棠是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曾一口气连续写过上百篇民国军阀政要,唯独漏了陈济棠,如今看来,对人物评价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度,再评陈济棠,反而不似从前“张嘴就来”。

本文在讨论陈济棠的时候,专门讨论陈济棠的军政生涯,尤其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南天王”陈济棠。

寒门出身的南天王陈济棠

民国时期的军阀,尤其是像陈济棠这样的地方军阀,大多都是有一定的背景或者关系,陈济棠是寒门出身,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主政一方的军阀实力派,过程不可谓不艰辛。

陈济棠家里世代务农,1907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开始接触革命活动,秘密参加了同盟会,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开始其军旅生涯。

1920年加入粤军,开始了其向上爬升的军旅生涯,1922年陈炯明叛乱,陈济棠拥护孙中山先生,参加对陈炯明的讨伐,陈炯明被驱逐出广州后,陈济棠被任命为粤军第一是第二旅旅长,后来在粤桂战争中,新桂系的统一广西之战中都表现出色,并且与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25年已经担任师长的陈济棠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在此战役中,蒋介石的总指挥部差点就被敌军给端了,后来陈济棠和何应钦部赶到才救蒋介石与水火。

北伐军从广东北上后,广东就又成了广东人的地盘,1927年11月发生张黄事变,驱逐李济深,李济深是陈济棠的老领导,正是陈济棠的帮助上,才帮助李济深平息局势,在此过程中,陈济棠也迅速发展自己,成为广东比较有实力的军阀。

1929年,蒋介石在南京囚禁了李济深,陈济棠遂与蒋介石合作,扳倒李济深,成为广东最大的军阀,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陈济棠于1930年击败李宗仁与张发奎部,为老蒋的蒋桂之战以及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陈济棠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宁粤对峙

说句实在的,两广出身的军阀要是不反蒋,都对不起革命,只有反蒋的军阀才是好军阀,以广西新桂系来说,更是将反蒋当作军阀的信仰,老蒋三次下野,两次是新桂系促成的。

相对来说,粤系军阀反蒋的雷声大,却是分分合合,终究是不彻底。

以粤系的汪精卫、胡汉民这些人来说,始终没能形成反蒋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比反蒋还大,最终都没成气候。

陈济棠能够成为南天王除了有自己的打拼,锦上添花的那个却是老蒋,所以,在1929到1931年之间,陈济棠是依附于蒋介石,然而1931年因为粤系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陈济棠经过粤籍政客古应芬的策动,开始反蒋。

粤桂之间停止战争,达成和解,将两广成为反蒋基地,很多粤籍的国民党元老派也都积极支持他们,再次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并且弹劾蒋介石,要求蒋介石下台。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全国的局面,因此作为妥协将胡汉民释放,与粤方达成和解。

然而,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彻底破裂,陈济棠在此期间迅速扩张,在东北军撤回关内的情况下,粤军已经成为当时除老蒋中央军外实力最强的军阀,底气足了也就不惧老蒋了。

陈济棠发动的两广是变,从反蒋到服蒋

1936年作为全面抗战爆发的前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中之间就是张学良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进行抗日,而在此之前,陈济棠与新桂系就发动两广事变,反蒋抗日。

1936年6月2日,陈济棠开始发难,致电中央要求全国抗日,陈济棠领衔,两广将领联名要求蒋介石北上抗日,是为两广事变。

针对陈济棠的发难,老蒋沉着应对,一方面调兵遣将随时准备应战,另一方面还是老一套,就是收买、分化、瓦解陈济棠的部队,这一招被蒋介石在攻打地方军阀的过程中,运用的炉火纯青,屡试不爽。

首先是粤军重金打造的空军,被蒋介石收买,飞离广东投靠中央;其次是广东军政大员李汉魂通电反陈拥蒋;最后,收买陈济棠手下重要大员余汉谋与张达,宣布服从国民政府。

老蒋这一套组合拳打的陈济棠是毫无招架之力,辛辛苦苦筹划反蒋多年,竟然被老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费一兵一组给解决了。

两广事变失败后,陈济棠跑到香港蛰伏,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反思,陈济棠最终选择服从老蒋,老蒋让陈济棠出过,并且表示希望他“早日回国襄助共成大业”,后来陈济棠担任过蒋介石的农村部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颇有先见之名,将精力放到教育上,免受猜忌。

其他网友回答

陈济棠独霸广东,有“南天王”之称,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身为一方军阀,心狠手辣,翻云覆雨自然是免不了的,不过他对两广的经济文化,还是很有些成就的,老一辈的广东人对他比较怀念,他对我党也是有些情谊的(如反围剿的时候放跑红军,还和红军签订了停战协议等等)。

【陈济棠】

陈济棠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中任初级军官,1922年,陈炯明叛变,陈济棠奉孙中山之命讨逆。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陈济棠与起义军发生激烈的战斗,起义军战败退却;不久张发奎与汪精卫合谋,与黄琪翔发动政变,企图驱逐广东省主席李济深,陈济棠站在李济深一边,迫使张发奎退出广东。

陈济棠在和南昌起义军和张发奎的作战中,为李济深立下汗马功劳,升任为第四路军长,辖三个师,驻防广州。

【李济深】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李济深在南京参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被蒋介石扣押,并和李宗仁一起,被国民党开除党籍,驻粤部队也被调出了广东,作为国民党大会的代表,陈济棠北上来到上海,暗中和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古应芬联络,希望能通过他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在古应芬的帮助下,蒋介石答应将广东大权交给陈济棠,任命陈济棠为“中央区广东部队编遣特派员”,陈济棠立刻回到广州,但此刻他还不敢马上表示拥护蒋介石,反而召见部下,痛斥蒋介石,直到蒋桂战争结束,才宣誓就职,通电拥护中央,并得到蒋介石的任命,为“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掌握了广东的军权,彻底取代李济深。

此时蒋介石又派遣陈铭枢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便和陈铭枢一起,分别掌握了广东的军权和政权,陈济棠出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之后,命令桂军立刻退出广东,他这个做法,加深了粤军与桂军的分裂。

不久,白崇禧等人率领桂系军队进攻广东,陈济棠派遣蒋光鼐、蔡廷锴(二人皆为陈铭枢的亲信)等人迎击,将白崇禧等人的军队打得大败,白崇禧等人被迫流亡海外,桂系的残部被李明瑞收编。

【陈铭枢】

不久,陈济棠以李明瑞、俞作柏“赤化广西”为由,夺取了广西的地盘,从此两广成为了陈济棠的天下。

由于陈济棠和陈铭枢分管军政,两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陈铭枢首先发难,引起陈济棠的强烈反感,陈济棠趁中原大战爆发,将陈铭枢的两大亲信蒋光鼐、蔡廷锴的两个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北调河南、山东战场,并且借口广东兵力不够,趁机扩充部队。

陈济棠一直想要脱离老蒋,独霸广东。他的老朋友古应芬是胡汉民的亲信,在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和胡汉民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闹得不可开交,蒋介石一气之下,软禁了胡汉民,舆论大哗,古应芬来到广东,劝陈济棠联桂反蒋,陈济棠立刻答应了古应芬。陈铭枢见势不妙,跑到庐山找老蒋告状。

陈济棠干脆和李宗仁等联名通电,限令蒋介石下野,第二天就联合召开会议,另组国民政府,并推定汪精卫为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南京分庭抗礼,粤桂军准备进攻蒋介石,蒋介石也调兵遣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关键时刻,九一八事变爆发,两方在国仇之下,暂时放下了仇恨。

【胡汉民】

陈济棠在广州,提出了“整军经武、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阐扬文化”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拟定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救济广东农村计划》等,建设了许多工厂(如蔗糖加工)、基础设施(如海珠大桥)和学校(如中山大学),提振了广东的经济。

1934年春,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要求下,陈济棠提出了很高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认真地围剿,他围剿的行动十分缓慢,调子唱得很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还跟红军签订了停战协议,并且送了许多食盐和一千多箱子弹,红军得以顺利突破湘江,进入贵州。

【周恩来】

胡汉民死后,陈济棠再次联桂反蒋,可惜遭到余汉谋的背叛,广东的党政军大权最终落入蒋介石的手中,陈济棠对广东八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不过总算他没有和老蒋彻底闹翻,最后得以跟老蒋一起去台湾,1954年患脑血栓病逝。

其他网友回答

陈济棠在1929年3月取代李济深,就任广东编遣区特派员,随后就任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控制了广东军权,实际上已开始统治广东。1931年5月,粤省主席陈铭枢离职后,他就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天王"。陈济棠这个人在民国时期属于典型的地方实力派,总是把广东地方利益摆在首位,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即反共又反蒋,有时则明里暗里互相配合,抵制外部力量进入粤省。

1934年10月,陈济棠执行"互相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迅速地通过广东省境,此举客观上帮助了红军,事实上是在帮自己。试想,假如红军入粤或者在湘粤省境线上与广东军队激战,跟踪追击的国民政府中央军岂不后脚跨入广东省?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小算盘莫不如此。1936年5月,广东地方精神领袖,国民党中央主席胡汉民去世,蒋介石想要进一步加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威权,陈济棠和同样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广西新桂系集团联合"反蒋",史称"六一事变"。这一事件不得人心,广东空军飞行员首先投奔南京,接着又有粤军重要将领李汉魂、余汉谋与陈济棠分道扬镳。局面如此,陈济棠只得通电下野。另一方面,陈济棠统治广东时期,广东省的经济、民生建设还是有板有眼的。特别是蔗糖业,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日产一千五百吨的七个现代制糖厂和附设酒精厂,不但解决了广东扩大军队与军备的费用来源,同时也增加了新业人数,对于安定人民的生活,繁荣当时的广东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10月,邓小平接见陈济棠儿子陈树柏,肯定地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并亲笔写下"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相送。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感觉,我们各地区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一种“军阀情节”。就是对自己家乡民国时期涌现的军阀,产生敬佩和缅怀之情。

比如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张作霖,云南的蔡锷等等。

而广东军阀陈济棠亦是如此,我们老一辈的广州人,很多都对陈济棠心存感激和敬佩之意,尤其是他和其夫人莫秀英的故事和轶事,更是流传于我们广州的坊间,成为老广州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些正史如何评价陈济棠,个人在此不想作太多的评价。但站在广州人的角度,陈济棠是很值得尊敬的,值得我们缅怀的。因为,他有恩于广州,让广州变得更繁荣。

(碰巧路过海珠桥,拍下了一张)

广州著名的海珠桥,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直到白天鹅宾馆建成前,爱群一直是华南第一高楼),中山大学等,都是陈济棠主政时期的产物。

此外,广州老城区的文德路、一德路等三十多条马路,以及当时广州颇具规模的糖厂,电厂等市政设施,也都是陈济棠建设的。

(当年的爱群大厦)

陈济棠和老帅张作霖一样,都很懂得经营,尤其是陈济棠的夫人莫秀英。莫秀英借助其夫的地位,广辟财路,不断投资置业,积攒财富。同时懂得生财的她,也不断鼓动陈济棠营建广东,兴业充财。

因此,陈济棠时代的广东,经济发展很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时的广州可是名副其实的南大门,中国南方第一大城市。

而陈济棠的势力也得益于其在广东所积攒的丰厚财力,得以长期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素有南天王之称。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时期的中国,从来都不缺枭雄。陈济棠,就是民国地方枭雄里优秀的代表,陈济棠长期主政广东,有“南天王”之称,他早年与蒋介石政见不同,关系紧张,还策划了南昌“刺蒋”行动,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军阀头子。

陈济棠,1890年出生于广西防城港,汉族客家人,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民国地方军阀粤军的杰出代表。陈济棠长期主政广东,是粤军的实权派,主政广东期间成绩卓然倍受拥护,被称为“南天王”,在民国时期,他与“云南王”龙云同受瞩目,成为地方实力派的杰出代表。陈济棠主政广东八年,发展经济,整治贪腐,兴教(育)倡农,粤省之气象蔚然,他治粤八年,成绩卓然,很受肯定,而且主政粤省八年,稳扎稳打,累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成为当时广受瞩目的地方霸主,“南天王”的美名一时传遍全国。

陈济棠自小就有着远大志向,1909年19岁的陈济棠投笔从戎,只身赴广东考取广东陆军小学。1912年继续转入陆军速成班深照,民国肇始之初的中国,军阀混战,各色野心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总统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倒行逆施搞“洪宪帝制”,革命元老宋教仁惨遭暗杀,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黄二人被迫流亡海外。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对年轻的陈济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派系林立的粤军内部,陈济棠没有背景没有基础难有出头之日,直到遇见了著名的革命派人物邹鲁,他才逐渐从底层慢慢往上爬。1920年的粤桂战争和1922年的陈炯明叛变,陈济棠都表现出色,至此在粤军内部逐渐有了立足之地,1927年,张发奎与黄祺翔发动“张黄之变”企图夺取广东的军政大权,陈济棠坚决拥护身在南京的李济深,率领部队挫败这次叛乱。

借着李济深被蒋软禁于汤山的大好机会,陈济棠在广东经营十几年终于熬出头了,他夺取了广东的军政大权,并基本统一了派系林立的粤军,成为继李济深,陈铭枢之后广东又一地方实力派,“南天王”的大名也逐渐传开了。1929年5月,为稳定自己在广东的统治,乘在蒋桂战争中遭到失败且人困马乏,军心不稳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刚回广西之机,陈济棠主动出兵,再一次大败桂军,不久退出广东的张发奎意图卷土重来,与新桂系组成联军,同样也被陈济棠打败,如此,他在广东的统治也越来越稳固。

陈济棠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不会甘心于粤之一省,而是梦想着能统御南方,与南京政府达到分庭抗礼的实力。1931年2月28日发生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因“约法之争”而被蒋解除立法院长之职并被软禁于南京的“胡汉民事件”,胡蒋之争闹的沸沸扬扬,胡派的人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蒋的不满。而远在广州的陈济棠,本与此事无关联,但蒋软禁的是胡汉民,而胡汉民是广东人,对陈济棠有提携知遇之恩,重情重义的陈济棠不会坐视不管,而且,陈济棠早已与蒋介石有嫌隙,对蒋的很多行为都感到不齿和不屑,二人裂痕已经越来越深,借着这次的“胡汉民事件”,陈济棠已有反蒋之心。

陈济棠公开站出来反蒋,自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为了表现对蒋及南京政府的不满,陈济棠还同汪精卫、孙科、唐生智等人组成广州“非常会议”和“广州国民政府”,公然与蒋介石的“中央”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宁粤分流”形成,但陈济棠以粤省之主自居,并不把汪精卫等人放在眼里,反蒋联盟并不团结,粤桂讨蒋联军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散沙,陈济棠为保存实力止步不进,最终,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全国上下一片呼吁团结一致抗日的呼声下,宁粤暂时放下成见实现表面上的和解,而在这一场闹剧当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陈济棠,通过这一次的事件,陈济棠迅速巩固了他在广东的统治地位和地方实力,最终成为大名鼎鼎的“南天王”。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蒋介石于1935年10月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节节败退,决定突围北上,但面对粤军组成的防御战线,红军没有把握突破,就在这时,陈济棠主动于1934年10月派人和中央红军联络,开展秘密谈判,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中央红军与粤军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10月27日,红军开始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军事行动,陈济棠履行了秘密协议,明令“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数万红军得以顺利通过陈济棠的辖区,向西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不过,陈济棠虽放行红军过境广东,但在红军离开广东后,陈济棠为了防止蒋对此产生怀疑,依然四次派兵前往贵州进行了围堵。

陈济棠主政广东多年,与南京政府若即若离,这显然不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1936年5月陈济棠政治上的庇护人胡汉民因脑溢血病逝于广州,蒋介石借机派人来广东吊唁时,明令陈济棠交出广东军政大权,陈济棠治理广东多年,根基深厚,且兵粮皆足,并不想轻易交出大权,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无视手下将领的苦苦劝告,再一次举兵反蒋,但这一次并没有上一次那么幸运,在全国抗日最为关键的时候,陈济棠此时站出来反蒋显然很难得到支持。随着陈济棠大批心腹的倒戈反陈,陈济棠的那些家底也在这一次的反蒋行动中败的差不多了。1936年7月,陈济棠被迫交出广东军政大权,出走香港。

陈济棠在广东八年的治理成绩斐然,粤省成全国之模范,成绩有目共睹。但他数次反蒋,无疑把自己推向了孤立一面。特别是在全国一致对外抗日大潮此起彼伏的时期,陈济棠不合时宜的反蒋,最终又把自己苦心经营的粤省拱手让人。陈济棠是一个复杂体,他有政治能力但无政治远见,这是他的重要弱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