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代君主。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无论其他人怎么看,反正在清水哥眼里,赵光义得位不正。就算按兄终弟及,赵光义也没有传给弟弟,而是自己父传子家天下。至于说,赵光义是否是明君?根本谈不上明君二字,不过是守成而已,是守住了周世宗和大哥赵匡胤基业罢。无丝毫开创之基。反而将精兵丧失殆尽。自他死后,北宋再无进取之心。赵光义,即宋太宗,宋太祖赵匡胤二弟,37岁登基,是北宋第二代皇帝,在位21年。58岁死于腿伤。
赵光义也是一个倒霉蛋少点运气。赵光义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超越他大哥赵匡胤,意图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说他得位不正的说法。但赵光义一生除了灭北汉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为了让所有的人觉得他的英明神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非要御驾亲征北伐辽国,结果却可想而知,瞎指挥乱指使。被箭射大腿最终做驴车逃走。也最终死于腿伤。最关键的是,柴荣和赵匡胤两代积攒下来的精华丧失殆尽,更加严重的是,赵光义自己的勇气和精神彻底萎靡和丧失了,宋朝重文抑武就此成为国策,武事不如赵匡胤,也只有在文事上去超越了,在文事上赵光义做的不错。赵光义之所以处处不如赵匡胤。
赵光义缺乏赵匡胤当年的经历和社会的经验,他的一切都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与其说是大哥,更不如说是“父亲”。他的一切都来自包括他的地位都是赵匡胤给的,赵匡胤给他铺的路,赵光义才事事顺利,赵光义很难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所以赵光义对大哥又嫉妒又愤恨。再就是赵光义自视甚高,他觉对认为自己高于赵匡胤,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呢,赵光义就是一个庸才。赵光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过于急功近利,拿下北汉有些忘乎所以,觉得大辽是孤儿寡母好欺负,岂不知人家萧太后是武则天第二。先后有高梁河与雍熙北伐两次败北。从此一以后,北宋再北伐之能。
有战略大家评价赵光义是:”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对内则是治国无能,为人伪善不择手段,苛刻对待开国皇后,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的登基,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登基,逼死大哥儿子德昭、秦王廷美。变得极其阴毒和猜忌。到最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嫉妒”。真是小肚鸡肠之辈。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千古美谈,而赵光义呢?看看小周后就知道了,一国国亡后,后妃被辱之事,算不得什么(赵匡胤纳孟昶后妃)但赵光义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让人当场作画,不仅是无耻之尤,更是闻所未、就算是野史,从中也可以看出赵光义的人品了。既没有赵匡胤本事也没有大哥的胸怀。
一个有点本事的,爱耍阴谋,厚黑阴险就是赵光义的形象。个人能力则是赵光义眼高手低。宋朝积弱就是由他而起,性急而无能。伪善而狡诈就是赵光义的评价。赵光义不是昏君,但绝对不是明君。平庸之主罢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赵光义在历史上的名声是不怎么好的。宋初的许多疑案,都与赵光义有关。宋初的许多对后世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方向,也都与赵光义有关。
比如,赵匡胤的死亡原因,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历史上普遍认为,赵光义谋杀他哥哥赵匡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比如,赵匡胤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的死,都与赵光义有关,似乎赵光义为了确保皇位稳定,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
比如,宋朝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实现中国的大一统,与赵光义战略战术选择失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赵光义不猜防武将,不轻率冒进,宋朝可能已经像唐朝、汉朝那样,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了。
比如,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政策,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赵光义画像)
总之,在历史评价中,赵光义是遭到否定很多的人物。那么,赵光义作为一个皇帝,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我认为,这种评价是比较片面的。赵光义作为宋初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不但不算太差劲,反而是一个明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否定赵光义的那几件事,看看是不是应该由赵光义来负责任。
关于赵匡胤的去世。究竟赵匡胤是赵光义杀的,还是赵匡胤喝酒太多得了什么心血管疾病暴死,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所有认为赵光义杀掉赵匡胤的说法,都是猜测,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按照无罪推论,没有证据,就不能说赵光义干了这件事。
关于赵匡胤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的死。这件事与赵光义确实有关系,但赵光义却并没有下来杀他们,也没有下毒害死他们。赵匡胤二儿子赵德昭是自杀的,赵匡胤弟弟赵廷美是郁郁而终的,赵匡胤四儿子赵德芳是睡梦中死掉了,赵光义并没有赐给过他什么食物,也没有派杀手对付他。总之,这几个人的死,不能怪罪在赵光义身上。
关于燕云十六州。赵光义确实打了败仗,他战略战术选择,确实有问题。但是从主观上讲,赵光义是希望收回这些州的,是主张统一,而不是苟安的。
这一点,他甚至比赵匡胤的历史贡献还大。因为赵匡胤一直不敢打燕云十六州。本来柴荣最初打的就是这里,但赵匡胤上台后,改变策略,先打南方。打完南方以后,他也没有继续打北方。是他觉得时机不到,还是不敢打,这个很难说。
(赵匡胤画像)
关于重文抑武。赵光义确实实施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但赵光义本意上也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只不过是方针政策选择不同的问题。而且,也不能说宋朝的军事不行。如果真不行,为什么宋朝还能够延续三百年的时间呢?就算南宋偏居南方,也还坚持了一个半世纪。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历史上对赵光义定的罪,都是有待商榷的。
事实上,赵光义作为一个第二代君王,其功绩也算是不小的,在各方面作为上,也不失为一个明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赵光义确保了朝廷的稳定。
不管赵光义是夺权也好,是正当继承皇位也好,总之,这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问题。李世民采用的玄武门政变也是政治手段,显然比赵光义的手段更残酷。
最为关键的是,赵光义在夺权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引起任何政治风波,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过激的政治行动。这一点,显然说明赵光义的政治手段是相当高明的。
能够把各方摆平,能够让国内保持平安,能够让老百姓安宁稳定,这不就是政治手段的最高境界吗?
(王安石画像)
二、赵光义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
赵光义采用的重文抑武政策,看起来给后世造成了积贫积弱。但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宋朝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老百姓的生活是比较富足的。当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实际上不是国家贫困,而是政府贫困。王安石想通过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受到司马光这样守旧的知识分子的攻击,就是王安石这样做,是“与民争利”。这个“与民争利”,历来就是被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
赵光义的重文抑武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尽量少地把钱投资在军队建设上。那么,尽管国家可能面临被挨打的危险,但是老百姓的负担因此变得很轻。
还有一点,赵光义提倡文化建设,这使得宋朝变成了古代社会文化的高峰,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功绩。
三、赵光义找到了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好方式。
赵光义没有拿下燕云十六州,然后他就调整了政策,没有继续打下去,而是寻求与北方的和解。这种并不穷兵黩武的做法,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好办法。这样给南北两方面造成的损失都是很小的。
赵光义的这个政策,在他儿子的手上延续了下去,也使得此后宋朝“百年不知兵”,这样的太平盛世的形成,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评价赵光义是个明君,其实并不夸张。
(参考资料:《宋史》《宋实录》等)
其他网友回答
赵光义比起赵匡胤,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不过,比起后面的北宋诸帝,他也不失为一代明君,这里主要是指他在位期间巩固和稳定了北宋王朝,但军事上实在是一言难尽。
毛主席读完《宋史?太宗本纪》以后,给了宋太宗赵光义一个军事上的评价,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宋人终不省也。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初封晋王。公元976年,宋太祖离奇暴毙,赵光义离奇继位。为什么要用两个“离奇”呢?
第一是因为《宋史》不提太祖死因,而且太祖的子嗣均已成年长大,而不是第一继承人的赵光义却能够继承皇位;
第二是因为太祖的子嗣赵德芳、赵德昭均在赵光义当皇帝时暴毙,一个喊冤自杀,一个怪异病死,不得不让人怀疑宋太宗赵光义的动机。
宋太宗治国尚可,打仗实在不是他的强项,可他总想像秦皇汉武一样扬名沙场,结果总是徒然无功
姑且不论宋太宗的皇位来源是否合法,但他当皇帝以后总体表现尚可,毕竟是开国以后第二位君主,能力不行,但阅历丰富。
首先来说,赵光义虽然不如赵匡胤英明,但也善于用人,提拔了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一批能臣。宋太宗在位时期,勤于政事,大开科举。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之乱与“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危害,宋太宗也延续了重文轻武的基本策略。
在宋朝以前,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均以武将身份夺权篡位,光是黄河流域就在53年的时间里换了5朝6姓14帝。就连宋朝自己的江山也是靠着“陈桥兵变”夺来的,宋太宗如果没有能力镇住一大班子武将,也不是没有可能重蹈覆辙,江山会被别人夺走。
再加上,北宋初年经过一番南征北战,军威正盛,宋太宗也立志要当了好皇帝,改元太平兴国,可是他在军事领域的成就只能以“仓皇北顾”来形容。
宋太宗急于开疆拓土,穷追猛打,两次伐辽均以惨败告终,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基本上耗尽了宋朝开国时的精锐力量。
在高粱河之战中,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宋军遭到辽军主力围攻,亲自指挥的宋太宗脚后跟中箭,趁乱突出重围。一个人坐着驴车踉踉跄跄从今天的北京郊区逃回河南开封(汴梁城),被戏称为“高粱河车神”。此次受伤给他落下严重的疾病,晚年也是因为箭伤复发而死。
此外,宋太宗与夏州节度使、静海军节度使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导致西夏崛起、越南独立。越南原本是中国领土,在唐末由静海军节度(藩镇势力)管辖。越南趁五代十国内乱时,独立建国,脱离了中国。
宋朝建立后,为了恢复越南,也曾对其用兵,结果以惨败收场。宋太宗将精锐兵力消耗在辽国战场,导致收复越南时后继乏力,宋军遭到越南激烈反扑,最终不得不默认了越南独立。
夏州节度使即定难军节度使,是西夏王朝的祖先。唐末曾封党项羌民族为藩镇节度使,令其割据西北五州,由拓跋思恭(李思恭)的后代统治。
宋太宗消灭李继迁不成,反而被党项人打得大败。狡猾的李继迁借助辽国的力量牵制宋朝,西攻回鹘、南侵吐蕃,奠定了后来西夏崛起的根基。北宋立国时,党项羌才仅仅控制夏州、银州、灵州等在内的五个州,半个世纪过后竟然已经控制了二十几个州在内的地盘,切断了河西走廊和陆上丝绸之路,变成了西夏王朝。
(定难军节度使就是西夏王朝的前身)
宋太宗虽然勤于政事,但对外战争基本上一败涂地,先后输给辽国、越南、夏人,徒然消耗了宋朝的有生力量,此后的宋朝皇帝多是文弱书生,一代不如一代。此时,距离宋朝开国才不过20、30年时间,宋朝就丧失了锐意进取的力量,从太宗时期就开始转为消极防守。等到这位跺一跺脚,勉强还能吓一吓人的宋太宗也去世后,宋朝才真正进入了文盛武衰的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赵光义不行,比他哥哥赵匡胤差远了。
历史上谈起宋太宗赵光义,往往都在怀疑其得位的手段不正当,认为他这个皇位是抢来的。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享年五十岁。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死得颇为蹊跷。
赵匡胤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曾召弟弟赵光义进宫嘱咐后事。左右侍从宫女虽然被屏退,但透过烛影以及屋中声响,大致能判断席间兄弟二人还一度发生过争吵,引得柱斧戳地。这便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
第二天早上,赵匡胤便再也没有起来。而后,赵光义便接过了黄袍,成为了宋朝的新一任皇帝。要知道,当时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和三子早夭,而次子赵德昭与四子赵德芳却是活得好好的。而且赵德昭当时已经25岁了,赵德芳也有17岁了,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主少国疑的问题。
因此,关于赵匡胤的离世,赵光义有着很大嫌疑。当然,就算没有烛影斧声这一回事,也无法掩盖赵光义从侄儿手中抢夺皇位的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得位不正的皇帝并不在少数,就连赵匡胤这个皇位,都是从柴家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的,一样的不光彩。但是,相比之下,赵匡胤的历史评价,要远高于赵光义。原因很简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明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宋朝的百年基业。而赵光义则是一个败家子,将哥哥辛苦打下的基业,带上了歧途。
赵光义是一个在哥哥庇佑下长大的孩子,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缺乏磨炼,盲目自大。
赵光义比哥哥赵匡胤小了十二岁,当他还是一个稚嫩孩童时,哥哥已经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的一员骁将,跟随郭威一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世宗柴荣继位,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执掌禁军,成为一方巨擘。
靠着哥哥的威望名气,赵光义也开始崭露头角,最终娶到了符彦卿的女儿,跟周世宗柴荣当了连襟。当然,跟着沾光的还有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执掌禁军。
当然,赵匡胤对自己这个弟弟也是真的宠信,几乎都是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继位之初,赵光义便被封为殿前都虞候,掌控禁军。称帝之后的第二年,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基本是只有储君才能坐的位置。不久之后,又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换句话讲,在当时的大宋朝堂,赵光义的地位权力,只在赵匡胤一人之下。正是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太大,才能做到在赵匡胤死后,一手遮天,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就坐上了皇位。
然而,从赵光义登基称帝之前的生涯经历来看,他几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他的一切都是哥哥赵匡胤给的,而不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换句话讲,赵光义的辉煌履历,与能力无关。然而,赵光义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有着哥哥赵匡胤铺路,赵光义的前半生过于顺风顺水。甚至在赵光义登基之后,哥哥还留给他了一个强大的宋朝。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优势,赵光义先是让吴越钱氏纳土归降,后又北上平定北汉,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统一大业。
这样的成就,无疑是让赵光义更加自信,尤其是攻灭北汉,那可是曾经柴荣和赵匡胤都没能达到的成就。于是,赵光义飘了,他不顾群臣反对,想要一鼓作气北伐契丹。其实关于赵光义这样做也可以理解,毕竟他这个皇位来得就有些不正,需要靠不世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契丹不比北汉,赵光义的大军在燕京外的高粱河畔惨败,赵光义也中箭手上,只能狼狈退军。
然而,有着攻灭北汉的功劳在前面挡着,赵光义并没将这次战败放在眼里,他依然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着强烈自信。于是在七年之后,以“契丹母寡子幼,群情不附”为由,发动针对契丹的雍熙北伐,结果再次惨败,老将军杨业便是在此战中被俘,绝食三日而死,由此演变出了杨家将的故事。
宋军之所以惨败,赵光义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因为这场战役乃是他在指挥。有趣的是,赵光义吸取了上次亲征受伤的教训,并没有亲自参与北伐,而是在开封遥控指挥。那么这里肯定会有人问,开封与幽燕相隔千里,古代有没有电话,赵光义如何指挥?
这就不得不提到赵光义的军事生涯代表作了——阵图!
所谓阵图,其实就是古代排兵布阵的一个说明书,古代一些武将在作战时,往往会用“图”来向下属传达自己的作战意图。早在军队出征前,赵光义就向各路大军的主将,预授了阵图,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行军打仗。并且在军队中派出监军,监督武将们是否按照阵图行军。
但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人是活的,阵图却是死的,行军打仗不能完全依靠阵图。否则就会束手束脚,无法随机应变。正是因为赵光义的这一通操作,导致潘美、杨业、田重等一堆有着赫赫战功,能力出众的名将,在雍熙北伐全都成了庸人,指挥水平大降,最终导致了北伐的惨败。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北伐失败,赵光义丝毫没有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他只觉得是武将无能。所以,依旧推行他的阵图策略,甚至还弄出了14万人规模的“平戎万全阵图”,并奉为至宝。
此后的宋朝,大致沿用了赵光义按图打仗的政策,以至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发挥,在面对西夏、辽国等对手时,往往处在一个防守的被动局面,这也是宋朝积弱的源头之一。
当然了,赵光义要求武将们按图打仗,不止是因为对自己的军事能力盲目自信,他更多的是想要借此来达到掌控军队,削弱武将权力的目的。表面上看,这符合各哥哥赵匡胤所制定的国策。因为唐末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中,动乱源头就是因为武将割据自立,想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必要限制武将的权力。
然而,赵光义的做法,属实有些矫枉过正了。当初赵匡胤虽然也有着杯酒释兵权等一些限制武将权力的操作,但他是分得清楚轻重缓急的。比如对于自己身边的禁军,自然要将兵权掌控在自己和亲信手中,否则日后恐怕又是一场陈桥兵变。
而对于藩镇势力,那是一定要严厉打击,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但是对于戍边的兵将,赵匡胤却是表现出深厚的信任,并且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力。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他需要保证戍边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赵匡胤对前线将领充分信任,对具体的战役让其“自由发挥”,只是在宏观战略上把握方向。而赵光义上台之后,且不说他没有赵匡胤那样出色的军事能力,就算有,他也不应该到处指手画脚。
宋朝本来是一个在军事学和军事装备取得突破的时代,而且从经济国力角度而言,宋朝应该大有作为。结果却因为赵光义在军事上无知,没能有效将这些优势转化。宋朝百年积弱,由此而始,赵光义难辞其咎。
这样的人,真配不上明君二字!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夸父君。
赵光义,明君算不上,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吧。
总结赵光义的一生,就三件大事:
1
第一,即位不正,有”杀兄夺位、残害宗室“之嫌。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赵匡胤召见弟弟赵光义,两人一起饮酒。饮酒之后,赵匡胤离奇去世,赵光义顺利即位。
之后,赵光义与众人约定,皇位兄弟相继。
不久,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去世。接着,赵匡胤的四弟赵廷美,被赵普诬陷,最终病逝。
这段历史,基本上讲清楚了赵光义的夺位过程。尤其是关于”赵匡胤之死“这一段,历史有”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两大典故——烛影斧声是说,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单独议事,外人透过窗户的烛光,看见好像是赵光义忽然起身,要躲避什么,之后就听到有斧子落在地上的声音。
这样的描述,无不让人遐想,”赵光义夺位杀兄啊“。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赵光义之后又搞了个”金匮之盟“,意思就是说,在赵普的见证下,赵匡胤、赵光义两人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之前,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然后将这份继位遗书,藏在金柜之中。
这份遗书,真假不可而知,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当时赵光义的尴尬处境:大宋群臣,莫不怀疑这位皇帝即位有问题;为了搪塞群臣,赵光义不知道从哪弄了个即位遗书。
之后,赵匡胤的儿子们”一个个死的离奇“,赵廷美也挂了。按照兄弟相继的说法,所有能继承皇位的兄弟们都死了,最终只剩下赵光义一支了——”这不摆明了要夺位么“?
2
第二,定下”重文轻武“的宋朝国策,害了南北宋。
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以武力开创了大宋王朝的基业。自然,他也明白武将的厉害之处:
武将要防,要削权,避免宋朝再次陷入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但武将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保障,不能过分抑制;按照与弟弟赵光义的商议,重用文臣,抑制武将,也不太可取。
这就是赵匡胤对文武官员的基本看法,他既不轻文,也不重武。
但是,赵光义继位,全面倒向文官,奠定宋朝的文官制度。
重文轻武的结果,就是宋朝将领无法有效控制军队,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反应缓慢,处处被各路官员掣肘,最终导致宋军武力孱弱。
这种情况,在赵光义发动的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之中,都有所体现。
经此战事,赵光义对收复北方的故土、也慢慢歇火了,及至檀渊之盟,宋朝彻底陷入被动防御状态。
3
第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赵光义即位之后,先是使用政治压力,逼迫吴越王钱俶、陈洪进归附于北宋;然后又亲征太原,消灭北汉,最终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这也算是赵光义的功绩吧。
4
小结一下,评价赵光义的言论很多。其中,我觉得评价最好的,就是毛主席的两句话:赵光义”不知兵“、”小人之言“。
过分压制武将,自己又无军事大才,两次对外作战必然失败;定下”重文轻武“的宋朝基调,遗害子孙。赵光义算不上”明君“,但做一个合格的皇帝,管一管东京内政,还是没问题的。
我是夸父君,关注我!一起看世间百态,品悟其中真味!现在正在更新美国史、中国史,已经更新完部分苏联史、普京早年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欢迎大家转发、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