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曹操不称帝是因为荀彧吗)

网友提问:

为何晚年的荀彧不支持曹操称帝?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因为郭嘉早死)。他辅佐曹操,可以说是全心全意,披胆沥胆。

当时全中国所有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料到,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反对曹操的,竟然是荀彧。

当时曹操还不是要称帝,离称帝还很远很远。他只是要受九锡礼,晋位为魏公。但这已经初步显露了曹操代汉的野心。

荀彧见微知著,明确表示反对。

到这时人们才知道,荀彧忠实于的,不是曹操,而是汉朝。

荀彧家族,在汉朝四世三公,深沐汉泽,其忠于汉朝,无可厚非。曹操家族在汉朝,也是累世公卿。这是荀彧追随曹操的基础。

但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来,荀彧是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之嫌的。

螳臂不能当车,螳臂又何必当车。

历史上各朝各代,末期都出现了一些忠臣。这些忠臣本来可以不死,但他们一定找死,以示对前朝的忠诚。事迹固然可歌可泣,但终让人感到遗憾。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方孝孺。方孝孺是当时的儒者之尊。朱棣不想杀他,让他起草登位诏书,以借其名望统治。方孝孺当此时,明知反抗无效,何不留下有用之身,以造福天下。而竟逞一时忠义,致十族被诛,终无损朱棣成为明代的永乐大帝,一代名君。

荀彧的行为类似于方孝孺,但不似方孝孺激烈,虽然殃及自身,但未牵连家族。他的后代依然受到了曹操的优待。这应该算是万幸。

曹操如果称帝,那么做为第一谋士,荀彧很可能位列三公,当朝丞相(宰相)。这一点,以荀彧之智慧,他不会看不出来。他反对曹操,会有什么结果,他也一定清楚。那他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这只能用人的思想信仰来解释。

无论方孝孺,还是荀彧,他们的思想信仰就是忠君,忠于某一个皇帝。古时的大多数士人也是持同一种思想信仰。他们忠诚信仰的不是国家和人民。这种忠君观念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弊病。这不是个人的错误,是时代的局限。

历史上也有突破这种局限的人,如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等。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冲撞当朝皇帝。这是难能可贵的。

但荀彧和方孝孺的行为,你很难说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仅仅是为了忠于某一朝的皇帝。就他们本身而言,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无可厚非,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他们的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曹操是一个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政治家。他统一了北方,这对百姓是有好处的。汉朝已经彻底腐朽没落,已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如果荀彧能从这方面理解曹操,那么,他就不会反对曹操了。

欢迎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人家效忠汉室,不愿意曹操代汉。所以荀彧坚持反对曹操称公建国。

此后,《后汉书》列荀彧为汉臣。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曹操的霸业,不管曹操有多辉煌在,总是离不开他背后的那个男人,而那个男人的名字叫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公元212年,曹操消灭了关中的割据军阀马超、韩遂各部,整个北方纳入曹军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天下三分曹操已握二分,曹操的名望声誉达到新高点。

其时他依旧是汉丞相,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即,朝见皇帝时佩剑穿鞋上殿,不用急步走,赞礼官只称官名,不称名字。享受臣子的最高级待遇。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该怎么办呢?这时候董昭站了出来。

他提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度。他说以曹丞相的功劳,已经不是一个臣子的位子可以马虎过去的。要有相对应的爵位,才符合发展的需要嘛。曹操谦虚了一下,我何德何能,只怕担当不起。董昭说,现在的形势,要有个大人物镇的住。要教化百姓,团结人心,您不能没有进一步的打算。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劝进。东汉建国之初,大将耿弇就劝光武帝刘秀:“天下这么重要,怎么能落入他人之手!”董昭就用这故事劝曹操,最后说了:“我董昭受您的大恩,所以我讲出大实话。”于是由董昭建议,封曹操为魏国公。

荀彧知道后,非常反对,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

荀彧的死跟曹操有关系吗?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终于如愿加九锡,进魏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而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跟荀彧有关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