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奇门兵器(中国历史上稀奇古怪的兵器是什么)

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奇门冷兵器有哪些?

优质回答: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民间有“十八般武器”的说法,《五杂俎》里总结说:“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可以说,大多数演义小说里的奇门兵器在现实中都是真实存在的,《说岳》中岳家小将最流行的锤)“四猛八大锤”)、金军最流行的狼牙棒(“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说唐》中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靠山王杨林的囚龙棒、秦琼的锏、尉迟恭的鞭;《水浒》中李逵的板斧,徐宁的钩镰枪,武松的哨棍;《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方天画戟,在真实历史中都有相应的对照,倒真的不算是编排出来的。

但是,这些“奇门兵器”的存在更多是“民间意义”,或者说杂耍和武术层面的,和古代的真实战争关系非常小。

简单说就是,古代战场上是不会给这些奇门兵器什么容身之地的。

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除了自备兵器的乌合之众之外,但凡正规军,都有一个“制式兵器”的说法。无论当时社会上有多少种兵器,但制式兵器就那么几种。

在先秦至多到两汉,流行的是戈和戟这些“制式兵器”,但随着铁器铸造技术的成熟,中古时代以后,刀和枪统治了中国古代军队上千年,一直到晚清,刀和仍然是中国军队的当家兵器。

比较有趣的是剑,在武侠小说中,第一流的大侠和第一流的功夫似乎都和剑有关,剑法被形容成神乎其神,一部《笑傲江湖》就都是各路剑派的故事。但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战场中,剑越来越被视为一种“礼仪式装饰性兵器”,指挥战斗的大将,甚至文官身上都喜欢佩剑,以示尚武和知兵,其实真的是不太会有机会拿出来上阵的。

如果你让几万大军都带着一把剑上战场,大概率会遭受一场一边倒的惨败。战争中的剑,实在就是摆设啊。古代的剑,除了短这一点外,是很难能对穿上铠甲的军人造成致命伤害的。

如果剑都是摆设了,那些奇门兵器都不用说了,用在战场上就是被虐的结果,战场上讲究的就是简单粗暴,整齐划一,你那些奇门兵器能当个啥用呢?打仗就是打仗,可不是天桥的杂耍啊。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古代历史之中千奇百怪的兵器,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所创造的狼筅。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之中记载: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按照史料的解释就是说,狼筅是用大毛竹所制作而成的,而在主干上门有着四旁附枝,看起来就像是一棵大树一样。人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将其遮挡全身,对方用刀枪刺探,根本就穿不过来。所以戚继光在作战的时候,就是用来对付倭寇的。

狼筅原本是起义矿工所用的兵器,到了戚继光领兵抗击倭寇的时候发现卫所兵不堪重用,当然除了训练的因素之外,所用的战术和兵器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倭寇在临近敌人的时候总是会跳跃功绩,攻击的距离非常的长,在还没有开始战斗的时候,明朝的军队早已经失去了斗志。所以这时候的戚继光就开始想办法,先是学习了唐顺之的鸳鸯阵,随后武器则是选择了狼筅。而阵法的排列是狼筅列于阵前,刀牌手则是在一旁策应,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做好防守。

等到敌人进攻的时候,抖动狼筅就可以消除掉倭寇兵的跳跃,使得对方不敢轻易上前,而且狼筅有着长度和分叉多的优势,能够和藤牌手一起阻挡倭寇的攻势。而且狼筅所用的原材料也是非常便宜的毛竹,而且南方多有毛竹,所以戚继光也能够就地取材。而带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先是用桐油风干,再到每个顶端装上矛头,每一个枝丫也能够装备上尖刺。同时整个狼筅的长度能够达到一丈无尺,重量也能够到达七斤。

面对长枪的时候倭寇的到能够上步格挡,顺势劈下,但是面对狼筅的时候上步攻击根本就没办法施展。当然狼筅的奇形怪状也是一大看点,也不得不感慨古代人的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奇门冷兵器非常多,可以说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我今天为大家例举一个历史上既冷门,杀伤力又非常恐怖的奇门冷兵器——连枷。

说起连枷,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为了让大家非常形象地了解这一兵器,咱们先来看看下图这个物品,它的原理与连枷相同。

下图这名庄稼汉手中拿着的东西名叫——连盖。相信八、九十年代生活在川渝一带农村的人应该都见过。

连盖的结构如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于拿握的竹杆或木棍,另一端则是一块细木棍排列成的“板子”。

板子与木棍之间,是用一根木头固定,但板子与木头的连接则可以旋转。使用方法则是手持木棍,用力一荡,板子便可以作旋转运动,击打出去。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长辈们用“连盖”击打铺在地上的黄豆荚或是高梁穗。一阵噼里啪啦地击打,黄豆便会从豆荚中脱离出来。

那么,农民使用的农具连盖,与我要说的重点——连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已经说过,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若是把连盖上的“板子”换成一棍短木棍或是一个铁锤,那击打的力度和威力便可瞬间得到提升。见下图:

看完图之后,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这个武器的威力如何?是不是有一种令人后背发凉的感觉?

那么,连枷起源于何时何地?曾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哪些时期呢?

从一些外国文学中,我们发现,在中世纪的欧州,连枷已经作为一种兵器被运用于战争了。虽然当时所使用的连枷,在形状、样式及大小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基本原理则是一样的。

这与我国北宋初年,军队中所使用的“大扫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大扫子”,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双节棍,不同的是,大扫子两根木棍不是一样长,而是一长一短。

骑兵在马上手握一端,用另一端攻击敌军的马腿,这是后世两节棍的最初形态,与欧洲中世纪的连枷原理相同。

在形状上,大扫子两端均是木棍,而连枷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端是长木棍,用以持握,而另一端往往是一根铁链和一个铁锤。手握木棍,荡起铁锤,击打敌军,其力度和杀伤力可想而知。

在我国,连枷作为兵器,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通典·兵典》和宋代《武经总要》中都有大量记载。将连枷大量装备部队并用于战斗,有证可考的应该是明朝,而且一直延用至清朝。

由于其制造成本低、便于携带、杀伤力强等优点,在冷兵器时代,并不局限于骑兵使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连枷是许多步卒随身携带的主战兵器。

在冷兵器时期,连枷曾作为主战兵器使用,但它的知名度,显然不及常人所知晓的刀、枪、剑、棍等,但它的威力确实不亚于这些常规性兵器,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奇门冷兵器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