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东晋和南宋多次组织的北伐行动都失败了?
优质回答:
失败原因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不足之处
东晋从317年成立到420年灭亡,一百多年来,组织过多轮北伐
第一轮是318年前后开始的祖逖北伐
祖逖没什么兵将,东晋朝堂就给了他一个番号名头,外加一千人左右物资。祖逖靠着自家乡兵200,路上又招了2000兵马,就这么去北伐了……
趁着前后赵无暇他顾之际,经过几年征战,整合了河南众多堡壁大帅,也算打开了局面。如果江南能派兵,或许北伐军力就能渡过黄河,去和石勒厮杀。然而,江南王敦反了,司马家和王家大打出手,北伐军都被抽调回去平叛……
好嘛,这一次北伐,完蛋
祖逖北伐时机不错,北伐对象前后赵都在忙,前赵刘家在忙于平叛,后赵石勒在忙着打鲜卑打代国,如果东晋不忙,北伐说不准真能取大战果。可惜,东晋也在忙,忙着整顿内部各大门阀势力,那时候的东晋就像浆糊沾起来的沙子,极其不稳,根本就抽不出力量
第二轮是354年后桓温搞的三次北伐
桓温之前也有人搞过几次北伐,诸如338年庾亮、349年褚裒、还有352年殷浩
庾亮那时候北方后赵兵锋正锐,时机不对,还没出兵,就当石虎给打了进来;褚裒出兵时,正值后赵诸子夺嫡,时机倒不错,只是自身兵力太弱,让后赵李农一棍子夯死了前锋大军,北伐就此作罢;殷浩北伐,时机最好,那时候后赵让冉闵灭的差不多了,只要出兵就相当于白捡功勋,可惜人家忙着收抚群胡,收了氐族氐族反,收了羌族羌族反,大军开拔没走多远,就全军覆没了,白瞎了机会!
桓温在354年、356年、369年分别进行三次北伐
354年北伐,是给殷浩擦屁股,殷浩那次本该由桓温出兵,只是朝堂怕桓温再建功勋,尾大不掉,从而选择了殷浩。殷浩败了之后,朝堂无奈之下,同意了桓温出兵请求。桓温率领麾下荆州兵四万,攻击降了又叛建立前秦政权的氐族符建。战事进行的很顺利,打到前秦首府长安,可惜后方粮草供应不上,而沿途小麦都让符建收割了,只能迁徙百姓而还
356年北伐,还是给殷浩擦屁股,打的是降了又叛的羌族姚襄以及冉魏归顺的周成。这一次很成功,击败了姚襄,俘虏了周成,并成功收复原首都洛阳!桓温也因功升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桓温建议还都洛阳,可扯皮太多,没人同意,重心还是放在江南
369年北伐,属于幺蛾子,那时候桓温想着改朝换代当皇帝,但朝堂反对派众多,独木难支。桓温打算北伐前燕慕容鲜卑,一来缓解北方边境军事压力,二来好借助北伐功勋去提高威望实现皇帝梦。于是出兵5万,讨伐前燕。这次时机不好,自己内部不稳定,北方慕容家和前秦苻坚家却比较平稳,打的是硬仗,结果让前秦前燕联军击败了
第三轮是409年之后刘裕组织的三次北伐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409年第一次北伐灭南燕,416年第二次北伐灭后秦,并且击败北魏十万大军,史书记载,七分天下已取其四。正准备一鼓作气灭了北魏之际,后方起火,健康的镇守大将刘穆之病逝,无奈回师稳定局势!
这一回师,留守大军发生内讧,麾下无敌猛将王镇恶死于自己人之手,缓过气来的北魏乘机出兵,潼关以西的关东之地得而复失!
早期的刘裕虽然扫平了桓玄、孙恩等内乱,让东晋整个统一在一起,发挥出集合力量,但刘裕并不是皇帝,有道是功高盖主,怕背后使坏。所以当盟友刘穆之病逝,朝中无人压制时,刘裕不敢继续北伐了,只得回京
等到420年,刘裕以宋代晋当了皇帝后,第三次北伐,如果刘裕能多活几年,或许这次北伐就成功了,唉,刘裕病逝途中!南朝宋大乱,北伐成空!
刘裕之前,还有谢安北伐,借助淝水一战胜利之势,一鼓作气,可惜谢安病逝,北伐草草结束
至于南宋北伐,有一句诗词可说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多说了
以上
其他网友回答
先比较一下桓温北伐和岳飞北伐。桓温是东晋大将,在他手下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但是,这三次北伐,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看不出桓温是真心想北伐的,更多是以北伐为幌子作为挟制东晋司马家族的工具。(桓温北伐前的祖逖北伐,是没有支持而失败,桓温之后的刘裕北伐倒是比较成功,却因为突发状况未能持续。)
而岳飞北伐众所周知,是受到了当权者的掣肘。不是岳飞不想北伐,而是赵构不想,最终只能失败。
所以,东晋的北伐,主持人并不想北伐,只想通过北伐获取资历;南宋的北伐,当朝者不想北伐,主持北伐的人只能干着急。最后都是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内部不统一思想,争权夺利,特别刘裕北伐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主要后方不稳。
南宋碰上开挂的金和蒙古骑兵,这个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