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夜》诗意是什么 《正月十五日夜》诗意翻译

《正月十五日夜》诗意?

《正月十五日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   全诗如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   第二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   第三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   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   尾联“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   全诗白话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星桥上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延伸阅读

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东风夜放花千树?

  是元宵节。  全诗: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他元宵节诗歌: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一说此词为朱淑真所写。)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如霜。  踏莎行 侯置  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后。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稜金碧闻依旧。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柳梢青 张孝祥

十五夜指的是什么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什么习俗?

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两个十五,在中国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

月亮每逢十五是最圆最亮的时候,八月十五也叫中秋之夜。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把八月十五视为团圆节,中秋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十五夜指的也是这一天的夜晚。

正月十五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人们的习俗是赏花灯,闹元宵,吃汤圆,这一天普天同庆,也是非常热闹的一个节日。

正月十五看花灯诗句?

这样的诗句有:

1.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2、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3、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赏析颔联?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唐代〕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颔联赏析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耿纪等人为什么选择在正月十五日夜举事,讨杀曹操?

耿纪等为什么要选择正月十五日夜行动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吾不禁”。

在汉代时,都城实行夜禁制度,禁止夜行,有执金吾巡查。据《汉书》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 可见,正月十五日夜,夜禁制度开禁,准许夜行,这就给耿纪等人的行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唐代以前的都城,普遍实行夜禁制度,即夜间实行戒严。街上禁止行人,看到有人夜行要逮捕治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刚刚当上都城洛阳北部尉,负责都城四门的巡查,当时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曾经夜行。曹操当即捕杀之,自此,京城不再有敢夜行的人。曹操虽然有杀一儆百的用意,但我们可以看到夜行的治罪是比较严重的。与夜禁制度相关的是里坊制度。古代的都城,不仅有城郭,城内也被一道道围墙分成若干封闭的单元,居民便居住其中,只有高官和特权者或皇帝赏赐的府第才能向街开门。这种单元大约一里见方,故称“里”,里有里 门,早晨开启,夜晚关闭,有人员把守。坊,意思同“防”,原指四 周有围墙的区域,一个“里”的围墙就如同城防,有防护的作用。后代一般“里坊”连称。除了居住区之外,社会交易的场所一 “市场”也是被四周的围墙封闭起来的,定时开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