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渗透压主要由何形成的 血浆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何形成?

血浆渗透压分两类: 血浆晶体渗透压 (占96%) 和 血浆胶体渗透压 占4%。

血浆晶渗透压 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形成,尤其是Na+、Cl- 生理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渗透压 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 作用意义: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一旦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导致水肿。

延伸阅读

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

血浆渗透压,通俗的来说就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正常血浆渗透压大约在290到310之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氯化钠称之为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量名词解释?

是指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多少,所以血浆渗透压有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通过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来调节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物质及意义?

血浆渗透压组成:包括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溶质颗粒(血浆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调节机制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它对血浆渗透压改变(只要改变1%~2%)特别敏感。血浆渗透压升高(如大量出汗或腹泻),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引起神经垂体ADH的释放增加,从而增强了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排尿量减少,保留了水分,恢复体液的渗透压。

相反,当体液渗透压降低时,减少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ADH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排尿量增多,从而排出多余的水分。

高中生物中的血浆渗透压是指什么?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的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抗利尿激素是受渗透压控制的,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大时,即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则抗利尿激素增大,减少尿液的排放,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的浓度维持正常水平。

2、凡是溶液均有渗透压,细胞内液对细胞膜的向外的压力是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外液对细胞膜向内的压力是细胞外液渗透压。

3、如果体内缺水的话,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