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机回忆录:街机时代的诗与歌2

稿件提供:街机吧包包
有笑有泪——《游戏东西》与97,还有我们无数人不被理解的童年和青春
前言少叙,书归正传。接上文,在我们无数人在街机厅里酣战《街霸II》和《合金弹头》的时候,一些电玩有关的书籍、节目也悄然流行。比方说《电玩大观园》、《游戏东西》、《电子游戏软件》和《游戏机实用技术》(当时主要是《电软》,UCG只能说小弟)。虽然我们无法玩到节目里提到的众多游戏,但看着漂亮的海报和画面就很解馋了。“玩法无界,游戏东西,我是栾评……”开场白一响,相信很多上了岁数眼睛浅的朋友要留下热泪了。2002年《游戏东西》横空出世,一下子吸引了无数玩家的目光。包包也是通过《游戏东西》知道了《玩具兵大战》、《杀手47》和《合金装备》,同时《游戏东西》也播过游戏广告,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上除了街机、小霸王,还有PS1这种用碟片的游戏机。《游戏东西》也算是比较早的“电竞”宣传员,当时播过CS和97的比赛视频。小时候97没玩过,但是我们一群小朋友聚在电视前,看着屏幕上高手上下翻飞的动作,眼都直了。赶上喜欢的人物处在劣势时,心也跟着揪起来。这种情形跟后来不少人看世界杯是一样一样的。
(除了《游戏东西》,栾评大姐姐也主持过《东西动漫社》,可惜两个“东西”现在都已经作古)我们一直在电视前看《游戏东西》,幻想自己手里能有台广告里的游戏机,不过这种幻想很快也没有了——《游戏东西》停播了。2004年,才两岁的《游戏东西》“夭折”了。不用说也知道咋回事儿。看过《乌鸦乌鸦叫》的朋友都清楚,对于家长来说,只要是跟学习作对的一切,都算是“毒瘤”、“老鼠”,就是要打!2000年又因为一篇名为《电脑游戏是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的报导问世。我相信很多老玩家一定都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恨之入骨。后世认为此文是“游戏禁令”的最佳表现,赶上“游戏机销售禁令”也是同年颁布的(2014年才解禁)。游戏机彻底成为“半地下”状态,不光游戏室更名“动漫城”,电玩店也都只敢打“电器店”的旗号。不过嘛,前文也说了。我们这种小地方就是落得个轻松自在,一切只是听闻过,看不了《游戏东西》至少还有杂志可以看,游戏可以玩。
97是KOF系列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格斗游戏,国人对于《街霸》的记忆几乎是直接从“II”跳到“IV”的,“III”因为难以盗版而鲜为人知,不过盗版的97基板却满大街都是,有些街机厅里恨不得放的全是97。不过包包还是对KOF兴趣不大,因为我爱《街霸》,我的女神是春丽大姐姐。说起来当年97靠《游戏东西》在小学生中间火起来以后,无数无知少年都拿八神庵当偶像。这不假,八神嚣张、狂热的个性,与“乌鸦”张耀扬着实有几分相似,对于讲究解放个性、追求叛逆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绝对是黑洞级别的。不过我们也知道,没有心理独立、经济自由,一切都是放屁!
与“耗油跟”、“阿到跟”和“来根泡泡糖”一样,97也教给过我们几句“外语”,比方说八神庵的“恐龙爸爸请吃荷兰豆儿”。虽然不懂啥意思,打架的时候吼两嗓子给自己打气。我们对这些话语都是不求甚解,类似的还有春丽大姐姐的“飞鸟回旋踢”,也就是“嘀嘀哒嘀”,也有叫“丁丁打滴”的,还有人说是“屁屁屁”。同其他热门游戏一样,97在我们当中也有不少谣言。包包的一个“同志加兄弟”的同学曾告诉我说八神有女友,是个戴帽子的女的。“同志加兄弟”还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说八神其实不近女色的,但几乎所有女性角色都喜欢他云云。其他“同志加兄弟”的同学也告诉我说其实97格斗比赛的白衣女(神乐千鹤)是幕后大BOSS,身份是某个游戏公司的女老板,但凡比赛里打输了的格斗家全部是真死了!包包不服气,说打输的不是躲后面垂头丧气,下一场又生龙活虎吗?就为了这件事儿,包包和“同志加兄弟”还爆发了“人民内部矛盾”——斗嘴。同样也是八神,他老人家有一招是把对手按地上一桶狂挠,这个我们当年叫“强X”,而且全国各地都这么叫。为此导致一有人玩97,旁观的就使劲喊出这个不太干净的词汇,就剩下一脸惊恐的家长和老师。后来信息教室里有人玩97也是这么喊得,结果搞得老师脸色很难看。估计他们马上又要骂游戏教坏小朋友了。
(《电软》上的COS照)
(原《电软》的主编们)话说回来,无论是《游戏东西》还是97,在当时也是家长和老师们的众矢之的。听一些坏小子称:小学时候搞远离游戏室宣传,学校墙上贴长不知火舞的靓照就说是教坏小朋友的证据。结果一放学打那路过的男生一下子多了起来。游戏成了家庭教育缺失、老师教导无方的替罪羊,以前还有武侠小说、录像厅和漫画书,小学生成绩不好怪游戏、初中生学坏怪游戏、高中生上不了大学也怪游戏。郭德纲说“想学坏容易了,没听过听过相声就学坏的”。赶上1996年又冒出个“光荣四君子”事件,游戏一下子关乎民族存亡。当时因为光荣(KOEI)的《提督的决断3》拿二战日军当主角,天津分公司四名负责动画制作的员工——梁广明、高原、郭海京、祁巍选择离职。西山居还制作出了《地雷战》与之抗衡(不说别的,《地雷战》确实也是我们童年的一个美好回忆)。同时期一些军事题材模型因为带有二战德军和日军的标志也被一股脑的打入冷宫。说白了,凡事就怕一刀切。领袖有高论:“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如今,游戏已经越来越成为主流,但家长和老师还长着古董大脑,说到底游戏是无罪的,也别拿游戏当个大箩筐,啥玩意儿都往里搁!
1992年,在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中日两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夏令营。一篇被标签为“报告文学”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被众多教育机构转载,对于家长来说教育新闻说的就是真理。上文提到的《电脑游戏是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以调查武汉游戏市场、母亲哭诉孩子沉迷游戏为证据来反游戏,同时“唯恐天下不乱,妄图炸平庐山,迫使地球停止转动”的人士又翻出老黄历来,用《夏令营中的较量》为例,得出了游戏弱化我国小朋友体质,甚至有人还以游戏多数是日本开发的为理由,得出了“亡我之心不死”的结论。说句掏心窝窝的话:包包身边“同志加兄弟”有不少比包包还爱玩游戏,可他们最后成绩特别好,而且也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国球乒乓玩的特别牛,也有人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日后发展也特别好,有人还出国留学深造。《电软》的《乌鸦乌鸦叫》一文也说过投稿的很多人里,名牌大学生和优等生也不少呀!游戏传教士——《电软》与UCG
《电软》也就是曾经的《GAME集中营》,在缺少游戏宣传的年代里,《电软》简直就是传教士,告诉我们有哪些最新的游戏,又有哪些游戏的攻略。《电软》不是国内最早的电玩刊物,具体哪个才是最早的电玩刊物也说法不一。都说是1991年烟山软件创始人傅瓒老师所著的《电视游戏一点通》,其实前年就已经有了黄佶所著的《电子游戏入门》一书。目前来看,《入门》才是真正的“国内第一本电玩刊物”。《入门》作者黄佶创作时还是博士,他本人也说玩游戏比写论文难多了,尤其是写《古巴战士》的介绍,黄佶只知道卡斯特罗,不晓得切·格瓦拉与巴斯蒂塔,为此事儿特意去了趟图书馆。与《入门》、《一点通》一起出现在市场上的还有《电玩迷》、《华泰游戏攻略本》等等。包括小人书上还有《金刚葫芦娃与魂斗罗》这样的神书出版。这类读物都喜欢盗用游戏广告和人物形象,而且印刷质量很差,几乎跟乡镇印刷厂出的地摊文学一个样。这也是当年的特色啦,包括《电软》和《UCG》早年也是一副“地摊文学”的性质。包包最早接触《电软》也是通过“地摊”,因为包包看这类书籍都是二手货,但也因为是二手货所以才显得有年代感。UCG则是等到上了初中以后,从“同志加兄弟”的同学那里借来看看。只能说现在杂志漂亮了很多,但还是发黄的纸张更有年代感。不可否认,《电软》上犯得错误也有很多,有些内容怀疑是作者自己胡乱猜测出来的,结果写到书上以后我们就给当成是真理。哪怕到今天照样认为《电软》说的是真的。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四国战机》(《电软》翻译为“长空斗士”)里的忍者飞行员HI-EN就被说成是女的;《超级街霸II》里本田说成是春丽的女友?!
2012年《电软》寿终正寝,不少80后、90后玩家纷纷发文“哀悼”。《电软》的出现让我们感到我们并不孤独,学校不理解我们,但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尤其是《电软》上原创的一个词汇“闯关族”,使得无数玩家觉得找到了组织。我们也通过杂志知晓到那么多游戏和与我们一样志同道合的同志。
糊涂车子——小人书与漫画葫芦娃之父胡进庆于今年逝世,不少人缅怀之时常常会想到《金刚葫芦妹》和《金刚葫芦娃与魂斗罗》这两本小人书。《葫芦妹》是翻版的《葫芦娃》,可惜没能拍摄出动画片。《魂斗罗》那个就是真的山寨货色了。这类小人书的作者基本上跟一些港漫画家一样——都是糊涂车子,常常想到一出就一出,乱点鸳鸯谱和关公战秦琼的事情常有发生。《金刚葫芦娃与魂斗罗》包包还真看过,最后还请魂斗罗来个“爆破作业”。挺有时代特色的就是里面魂斗罗握着的手枪似乎跟黑猫警长一样——都没有枪把。

(《正义斗士猪八戒》系列,二师兄穿军装上战场)
(广西美术的《魂斗罗》系列小人书,带有点说明和攻略,人物造型画的跟《恶魔导演的战争》里的以色列大兵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1992年的《魂斗罗》系列漫画?一共四册,但网上只能找到三册。作者是大陆画家李曦,早年曾被误当成是香港画家。没办法啦,谁让当年港漫大火,很多作者不明的漫画一律冠以“许景琛”的名号,导致很多人都好奇——老许咋就能画这么多漫画呢?这套漫画风格也有些港漫的味道,动作、格斗画面很多,同各色“小人书”相比简直就是神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