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在的冰山法则

世界存在的冰山法则黎荔
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第六感”,一般表现为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从临床上看“第六感”是存在的,但它并不会时时刻刻都出现并影响日常生活,而是一种非常规的存在状态。尽管有一些精神训练,可以使人的“第六感”增强,但大部分人则是呈现随机的状态,时有时无。至今,“第六感”的深层科学性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关于“第六感”,我联想到的是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就像是浮在表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却是隐藏在水下的那一个庞然大物,至于前意识就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也就是冰山在水面上下沉浮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因此,弗洛伊德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名言——“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逃脱地受到来到潜意识里潜藏的一些本能冲动所驱动,潜意识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垃圾站。毫无疑问,弗洛伊德在经典精神分析里面对潜意识的评价是负面的。但是,与之相对的是荣格的思想。荣格进一步将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谈到这两者之间的内容时,他说:“个人潜意识主要由情结构成,集体潜意识主要由原型构成”。什么是原型?荣格并没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也与他的思考风格一致。为了理解那些“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经验的沉淀物”的集体潜意识,荣格不仅仅从希腊神话中去找寻答案,也接触了一些东方思想,如中国的易经和印度的佛教。荣格认为潜意识里面潜藏着一些人类千万年来所积累的智慧,人类自性目标的实现正是要与这种智慧取得链接,然后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在这一点上,荣格更像一个灵修大师,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家。假如说弗洛伊德揭示了人格冰山的浅水部分,那么荣格则揭示了其深水处的模糊呈现。这两位心理学家,都指出了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没有形状的形状,也是一种形状。我们当前的许多社会挑战,正源于我们不理解人的本质,比如只看到物质身体,而没有情感或精神的方面。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问题的片段。我们都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本质是深层次的,不容易被发现的。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人类行动与动机的复杂,在于决定所有人的外在行为的是其内在状态(interior condition),人们以“意识”方式呈现出来的感知仅为冰山一角,而更多的信息是“潜意识”,它是意识层面遗漏的,但有时可以被“第六感”所得,一定条件下会被激活,冉冉浮出水面。大部分人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八分之一——他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那八分之一。有些人猜想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事物,但是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发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像海上的冰山一样,只能见其一角,可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冰山在水下面的才是真面目。想到我们都是澎湃而浩瀚的生命海洋上的一座座浮冰,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不同的光芒,有的金色,有的蓝色,有的白色,有的透明,在这个滴溜溜转个不停的星球上。我们有的身处暖流,有的身处寒流,有的身处风暴,有的漂到了地球上最遥远的地方,也许是南极,鲸在那儿喷水玩,也许是北极,一个正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地方,许多曾经庞大如巨兽的冰山,正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慢慢融化。我们这些渺小的浮冰,以为自己是个独立完整的小世界,其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身在水面下的部分,那个隐藏的模糊的已存在数百万年的自性。因为共同海洋的动荡,我们这些浮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孤立的社会事件,牵涉的是整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好几代人在经验和智慧上的传递。很多事件只不过冰山露出的尖角而已,那惊心动魄的暗流与旋涡,都在水下奔腾。这个世界的发展其实是以冰山法则运行的,洋面上表面风平浪静,其实下面暗流涌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