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三国里的哪个人物?
个人认为是徐庶,不仅善终,后代也没有卷入魏国后期以及西晋的政治斗争中,早早地从乱世中脱身,算得上是最幸运的人。
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驻新野时,徐庶这位谋士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不过,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
对于徐庶这位谋士来说,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描绘,所以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但是,就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和演义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那麽,问题来了,徐庶离开刘备,归降曹操后,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对于徐庶来说,家乡属于后来曹操的势力范围内,就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后,选择将东汉朝廷定都许昌。公元192年,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在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争不断,不少人才都选择迁移到相对稳定的荆州,比如诸葛亮。
而就徐庶来说,到了荆州后正好结识了诸葛亮,并且形成了比较友好的关系。公元201年,在中原地区被曹操击败的刘备南下依附刘表。面对前来投奔的刘备,荆州刺史刘表选择让他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刘备不仅是汉室皇叔,而且求贤若渴,这正好吸引徐庶前来投奔。不过,徐庶虽然获得了刘备的其中,但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只能选择辞别刘备,前往曹营。在这之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表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者说徐庶和曾经的关羽一样,心在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根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其中,就御史中丞这一官职来说,汉朝时期为御史的次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御史拥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由此,对于徐庶来说,担任魏国的御史中丞,不仅不是一言不发,反倒是要经常说法,比如向魏国皇帝进谏等。
至于徐庶担任的右中郎将这一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由此,相对于司马懿、诸葛亮、鲁肃等谋士,徐庶的官职是相对较低。换而言之,在人才济济的魏国,徐庶并没有获得多大的重用。
最后,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对此,诸葛亮也认为这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所以徐庶得不到重用。在笔者看来,徐庶没有在魏国获得重用,一方面是因为魏国人才众多,比如曹操手下就拥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司马懿等众多谋士,另一方面也跟徐庶自己的能力有限存在一定的关系。
换而言之,徐庶的真实能力,显然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扩大了。在公元228年后的几年,徐庶病逝。总的来说,对于徐庶这位谋士来说,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立下什麽功劳,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推荐了诸葛亮。至于离开刘备,归降曹操后,徐庶也比较默默无闻,只是在魏国担任了不高不低的官职。不过这就够了,比前后那些死于非命的大人物,太低调反而是好事。
对了,道教还有说话,老徐后来在蓬莱山修炼,成仙了,这结局除了关羽之外,也是没谁了……
含有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1/3?
含有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头重脚轻
成语发音:
tóu zhòng jiǎo qīng
成语解释:
形容头脑发胀;脚下无力。比喻轻重倒置;基础不稳固或事物上下部分不协调;不平衡。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虎头蛇尾 有条有理
反义词:
根深蒂固
什么袍加身成语颜色
黄袍加身是一个成语,读音是huángpáojiāshēn,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五代后汉时,郭威在澶州军变,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旧五代史太祖纪一》: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以身什么成语
1、以身试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2、以身许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3、以身殉国: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4、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5、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6、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7、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描写身残志坚人的成语
1、九死不悔:意思为意志坚定,无论失败多少次,也决不轻言放弃;
2、百折不挠:意思是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3、钢筋铁骨:筋骨象钢铁打铸的一般。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4、坚贞不屈:贞:节操。坚定有气节;绝不屈服;用来歌颂坚守节操的人。一般作谓语、状语;
5、百炼成钢:意思是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比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成语什么在身
什么在身的成语有:薄技在身、芒刺在身、恫瘝在身。
一、薄技在身
释义: 薄即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出处: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用法:作宾语,用于谦词。
二、芒刺在身
释义:芒刺即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13章:“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痒痒,可又不敢回头。”
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感知动词后。
三、恫瘝在身
释义:形容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二卷:“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处处恫瘝在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或官员等。
色彩:褒义成语。
近义词:恫瘝在抱。
成语生不由己还是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
出处
《宋元戏文辑佚》: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近义词: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反义词: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成语玩命猜5个身是什么
成语为挺身而出。介绍如下:
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出处:《旧五代史·唐景思传》中写到“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例句:郭沫若的《雷电颂》中写到“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得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划地,有所争论。”
孤身一人的成语
形容孤单的成语 :
形单影只: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孑然一身:孑然一身有两层意思,但都是指孤独一人; 其一:不想找另一半,心如止水; 其二:想找但是留不住她,最后还是一人到终老;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孤零零的,四处游荡。
形容人身体好的成语
身强力壮:身体强健;精力旺盛。
红光满面: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容光焕发: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
形容女运动员身材成语
1、英姿飒爽:泛指男子精气饱满,神采飞扬;姿态英勇威风。也可以指女子神采四溢,精神焕发;气质英姿飒爽。出处:唐朝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2、英姿焕发:英姿:英勇威武姿态;焕发:光彩四射。形容英俊威武的样子。出处: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形容好身手的成语
1、身手敏捷:迅速而灵敏。
2、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3、动如脱兔:一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4、眼明手快:看得准,动作敏捷。
5、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6、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7、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悟入。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8、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9、流星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