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配方
让我们来看一看曹颖甫的一则医案,看一看他是如何用桂枝汤的。“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很清楚,这是一个兼有正气虚弱的病例。曹颖甫判断说“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和之。”胃肠虚弱,用桂枝汤和之。很清楚地看得出来,这个“和”字可以解为是一“补”,曹老先生就是把桂枝汤作为一个补方在应用。
我们再看一看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老师怎么用桂枝汤的。岳美中老师是临床大家,他原来在西苑医院工作。他举例介绍了一个病例,患者为男性,60岁,“形体瘦弱,素易感冒,疲劳受凉”。大家看看,形体瘦弱,素易感冒,劳累了一下,受了一点凉气,就发病了。说明什么问题?正气虚弱嘛。发病以后,“头痛项强,恶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纳差已久,肠鸣,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二关弦虚,二尺沉弱,苔薄白黏腻。”很明显的正气不足。怎么治疗呢?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去治疗。岳美中老师考虑到桂枝汤的力量还不够,于是就加上了党参、黄芪、陈皮。患者吃了药之后,病去十之七八。效果很好。请你们看看岳老的这个处方,十分简单的一个处方,桂枝汤五味药物,再加上三味药,也就是八味药。小小的方子,患者服了一剂,病去十之七八,基本上也就接近痊愈了。 “周身肌肉骨节疼痛”,“其人形体瘦弱,面带寒色,脉弱舌白”。刘老给这位患者用的是桂枝新加汤。可以这样理解,桂枝汤本来就具有益气养营止痛的力量,但是还需要再加强,所以张仲景又加上了人参,并且把芍药的用量加大了。当然,这里用的应该是白芍。《张仲景医学实验研究》这本书里也介绍了桂枝汤应用的一条经验,神经衰弱,症见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少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浮者,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这里列述的都是一些虚弱的脉症。如果这些虚弱脉症出现了,那么无论是肝炎、肾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还是急性胃炎吐泻症状停止而全身瘫软无力,饮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脉弱者等,都可以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用量控制
下面讲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桂枝汤的用量控制。临床医生如果仅仅会辨证,会用方子,但是如果药物的用量控制不好,那么临床疗效也可能大打折扣。中医有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让我们看一看张仲景对于桂枝汤药物用量的控制。张仲景如何控制桂枝汤的剂量,除了配方剂量以外,他有一个特别的方法,这就是通过服量控制桂枝汤的用量。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看桂枝汤的本原剂量。桂枝汤的本原剂量是多少?我承担的国家973课题主要研究任务之一是考证经方本原剂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张仲景时期,一直到唐代,方药用量的计算单位,1两都是约合今日13.8g桂枝汤的桂枝用了三两,合今约41.4go这个用量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的。人们会说,桂枝用41·4g,这能用吗?大青龙汤的麻黄还用了六两,约82·8g;小柴胡汤的柴胡用了半斤,约110g。这样的用量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我们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对那么大的用量感到陌生。不仅仅是我们感到陌生,经方的用量到宋代,人们就已经陌生了。明代以后,更多的人对经方的用量都感到陌生。
有人说,照你这么说,经方本原剂量很大,你在临床上会用吗?能不能用,让我们看一看吴鞠通用桂枝汤的一医案。吴鞠通在4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得了病,“先暑后风”,夏天生病了,开始时是受了热,而后来很有可能有因为贪凉,受了风邪。这种情况在夏天很多见,天太热了,便找一个阴凉的地方,把衣服给脱去,好好享受清凉。但是结果却生病了。“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汗出、恶寒,有受风的经历,很明显是桂枝汤证。“先服桂枝汤一帖”,他给自己开了一剂桂枝汤。吴鞠通非常爱用桂枝汤。他在《温病条辨》里就把桂枝汤作为第一个方子。“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他给自己开了一剂桂枝汤,桂枝的用量是多少呢?桂枝是君药,他用了二两。大家知道二两是多少吗?清代的一两是37·5g,二两是75g。大家想想,吴鞠通在夏天用桂枝,一剂就用了75g桂枝。我们回来再看看《伤寒论》桂枝汤用桂枝41·5g,这个用量很大吗?不很大。一剂药用75g桂枝,吴鞠通吃了结果怎么样?结果“毫无效验”。他吃了以后,没有丝毫效果。吴鞠通怎么办?他第二天给自己又开了一剂桂枝汤,而且这一次“用桂枝八两”。八两折合今天的多少克?300g。“服半帖而愈”,结果他服了半帖,也就是只服了一半,他的病就好了。这一半的药,桂枝有150g。比较一下,张仲景桂枝汤桂枝用三两,约41.4g,就不是很大了。张仲景桂枝汤的桂枝用了三两,芍药用了三两,甘草用了二两,生姜用了三两,大枣用了十二枚。我前面讲过,现在人们用大枣用得很少了,都没有把大枣作为药物来用。大概是从宋代以后,人们把大枣都作为药引子用了。因为宋代开始煮散,煮散的药量,一剂量就是一服量,一次煮出来的药,一次服下。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剂药可以分3次、4次服,甚至分6次、7次服。宋代煮散是煮一次,一次服。所以宋代把生姜和大枣都是按照一服量用的,一次煮的药,加两枚大枣。明清以来的人们没有看清楚这个问题,当他们把煮散剂变为汤剂,恢复汤剂的时候,药物的用量没有恢复到汉唐水平,大枣也仍然只用两枚,生姜仍然只用两片。今天我们大多数医生在临床用生姜、大枣的时候,也都是这种用法。张仲景用大枣,一般都用12枚。大家说12枚有多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大枣以三枚准一两”,就是说三枚大枣折合一两,一两重约13·8g,由此可见那个时候,一枚大枣重4g多。张仲景的桂枝汤用大枣12枚,折合成今天的单位应该是约50g。大枣这么大的用量,与桂枝、芍药、生姜的用量是匹配的。这是经方桂枝汤的本原剂量。
桂枝汤的煎服法很重要。前面我讲过,吴鞠通很善于用桂枝汤。关于桂枝汤的煎服法,吴鞠通讲过这样一句话:“(桂枝汤)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用桂枝汤的时候,你一定要按照张仲景《伤寒论》里面讲,它说怎么煎,你就让怎么煎;它说怎么服,你就让怎么服。如果你不按照《伤寒论》说的那么去做,那“不唯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吴鞠通讲的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今天学桂枝汤,不要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药物的用量上,还要重视煎服方法。生姜要切成片,大枣要掰开,不要把大枣囫囵放进去。如果不把大枣掰开,那么你只能把一个干瘪的大枣煮成饱满的大枣,大枣里面的有效成分可能煮不出来。你会发现没有掰开的大枣,煮过以后,大枣的味道都没有煮出来。《千金要方》里面讲过,只要是用植物的果实、种子,一定要把它们破开,里面的成分才能煮得出来。你看用杏仁要捣,用桃仁也要捣,用酸枣仁也要捣,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吴鞠通说桂枝汤的煎服法很重要,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桂枝汤的煎法服法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奥秘。现在有一些人批评中药临床疗效不好,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中药临床效果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药材质量是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辨证准确性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煎法和服法是不是正确的。
下面让我们仔细看一看《伤寒论》桂枝汤的煎法、服法。
第一,加水量。按照汉唐时期的要求,药材和水的比例一般是1:7。当并不是说汉唐医家讲的就是正确的,但是,汉唐医家提出的观点应该作为我们的参考。《伤寒论》的大多数方剂,煎煮时的加水量与药材的重量比是7:1。用今天的计量标准,100克的药材,加700克的水。
第二,煮药时间。大概是30分钟。一定要注意用什么样的火力,用微火,它描述的叫小沸,什么叫小沸?有过在厨房烹饪经验的人,煮过汤,或者烧过开水,就会知道,如果水到沸腾的时候,叫大沸。水烧到100℃的时候叫大沸。我没有测过温度,我感觉水烧到95℃上下的时候,就叫小沸,就是水将开未开,水的表面冒小小的泡泡了,这个时候就叫小沸。这有个什么道理呢?这种状态下,水的温度已经接近沸腾的状态,但是水又没有沸腾,这个时候水的挥发很慢,药物里面挥发性的物质一定损失得很少。同时,药物的浓度提升会比较慢,药物的浓度很高的时候就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药材的成分就出不来了。所以要注意的是用微火。
第三,服药。桂枝汤怎么服?一定要温服,不能服凉的。
第四,一次服量。每次服一升,也就是200毫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论》还讲了服桂枝汤的几点要求,服过桂枝汤以后,要马上大口喝一碗热粥,要盖上被子捂汗,既要让患者全身都微微出汗,又不能让患者出太多的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伤寒论》对桂枝汤的服量控制是很有意义的。桂枝汤的服量如何控制?一天吃几次?一天吃几剂?不知大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如果病情较轻,可能吃一次药就痊愈了。但如果病情重,《伤寒论》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如果是重症病例,那就需要增加服药次数,缩短服药时间。只要病没有好,那么就需要白天服药,夜晚也要服药。一天最多可以服3剂药,服9次药。以每剂桂枝41.4g计算,3剂药的桂枝用量达到了120g以上。
我们知道今天很生用这么大的量,很少有医生这样给药,医生们都是一天给一剂药,即使是急性发热的住院病例,即使是重症病例,比如急性重症肺部感染,急性肠梗阻,重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重症黄疸肝炎都院,人都住进了医院,医生也还是一天给一剂药,让患者一天服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如果没有见到疗效,医生一般也不会加大药量,也不会增加服药次数。今天的二次药吃完了,只有等到第二天再给药。由于药量不够,所以往往不能取得效果。可以这么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中药无效,而是因为药量不够。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病例。一位韩姓老太太带她的孙女来找我看病,我诊断是桂枝汤证,就给她开了桂枝汤,可是小姑娘吃了药以后,没有效果,仍然发烧。那个小姑娘很胖,体重可能是同龄孩子的2倍,我觉察到药量不够,就用《伤寒论》讲的给药方法,告诉她奶奶,如果孩子服药以后,发热不退,一天就吃两剂药甚至三剂药,把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缩短。老人回家以后,按照我讲的这个办法去做,当天烧就退下来了。
有不少病例,我们医生的辨证是正确的,用的方子也是正确的,药物的加减化裁也是正确的,但是用量却没有跟上来,缺少“临门一脚”,车薪杯水,疗效不佳。遗憾的是医生们都没有意识到之所以疗效不佳,是因为用量不足。他们一见疗效不佳,便考虑是诊断和辨证不对,最后换了方子。这就是我平常经常讲的现象,叫做“失之交臂”,这是令人感到很遗憾的事情,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很常见。今天我们重新学习《伤寒论》桂枝汤的煎服法,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做临床,尤其是做住院医生,敢不敢于,有没有意识去做采用张仲景的给药方法?当我们遇到重症病例,“若病重者”,在确认辨证无误的情况下,如果疗效没有出来,不妨把药物的用量逐渐提高,包括把服药间隔时间缩短。
桂枝汤的服量控制,现在我把它总结了一下,可以称之为“桂枝汤服量控制三法”。第一法,不要过量,汗出愈,停后服。如果已经出汗了,烧也退了,就不要服药了。如果还有些发烧、低热,也可以减量再服,这是张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三个小方子所体现的原则。第二法,增加服药次数。如果服了一剂药以后,没有见到效果,而我们在分析了情况以后,认为诊断和辨证是正确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加服药次数来增加药量,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办法。张仲景并不是把桂枝汤单剂药量增大,而是增加一剂、二剂。我再说得具体和清楚一些,张仲景为什么不是把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的用量分别增大二倍甚至三倍,分为3服,而是仍然采用原方剂量,增加服药次数,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呢?这是因为,如果单剂药量大幅度提高,药物的不安全性也增加了。而采用增加服药次数的办法,便把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在医生手中。
第三法,缩短服药间隔时间。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与增加服药次数密切相关。增加服药次数的时候,服药间隔时间也缩短。间隔多长时间呢?最短可以每两小时服一次药。我最近治疗了一位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发热,用抗生素无效,我用中药给他治好了。我采用的就是缩短服药间隔的办法,每隔两个小时就给一次药。希望大家今后在临床上碰到重症病例时,好好学习应用张仲景的这个方法。
桂枝汤验案数则
下面我们来看几则桂枝汤医案。首先是刘老治疗的一则医案。前面我已经讲过,桂枝汤是一个补剂。这则医案可以进一步告诉我们,桂枝汤到底是不是一个补剂。“刘某,男,18岁,农民,早婚。平素体弱气怯,婚后半年,出现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冷麻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大家看看这个病怎么治疗?如果这个病例由我们来治,我们会怎么治疗?“为此,其妻暂住娘家,患者在家静心疗养,用人参、鹿茸培补无效。”我想多数医生都可能会用参、茸培补。参、茸培补无效,患者便去找刘老治疗。刘老见其人形瘦气怯,面色萎黄,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舌质红嫩,苔少。刘老判断“此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阴阳亏损”。阴阳亏损该怎么治疗呢?一般人都会想到六味地黄丸。告诉大家吧,刘老曾经给我讲过,有些医生一见腰痛,便用六味地黄汤,但多数都收效甚微。刘老说,他的老师传授给他一条经验,腰痛用五苓散治疗,效果很好。我在临床上发现,相当大一部分腰痛病例,用五苓散的疗效确实比六味地黄汤好。现在这个病例是阴阳两虚,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治疗?你会不会用六味地黄加味?比如像这个医案里讲的那样,加人参、鹿茸培补元气?刘老没有用六味地黄,没有用参、茸,而是用桂枝汤调理阴阳。刘老说的“调理”,依我看就是调补。刘老的处方是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刘老用大枣的用量比较大,用了10枚,而不是像其他医生那样只用二三枚。患者吃了5剂,效果怎么样呢?我想一般人看到刘老用这么简单一个方子,都不会相信它会产生疗效。“5剂,诸症大减。再诊加怀山药15克、白术12克培中焦之土,促后天生化之源。7剂,病去十之七八。”患者服药12剂,就好了百分之七八十。前面我们反复强调“桂枝汤是一首补方”?大家看了这则病案就相信了吧。
我今天谈这个病案,还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个体会。我们不要以为大方子就一定能治病,小方子就一定不能治病。我们也不要以为只有很贵的、很特别的、很难寻找的药物才会治病,而平常的、便宜的药物就不能治病。刘老开的是大枣、生姜、桂枝,都是极普通的、极平常的药物,它们能治病,而且效果很好。
过去上海有个董廷瑶医生,可能大家应该会知道这个人,他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小儿王”。他治疗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四川过去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夫,江尔逊先生,也是一个用桂枝汤用得很出奇的大夫。各位如果对桂枝汤应用感兴趣,课后可以查一查这两个大夫的资料。我知道还有一个人对桂枝汤的研究很深,就是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富杭育,她把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到了桂枝汤的科学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
这里我还要跟大家谈谈用桂枝汤治疗呼吸系疾病的经验。桂枝汤适应证的太阳中风,用西医的眼光看,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当然,桂枝汤的适应证并不仅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桂枝汤也可以治疗下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刘老有个经验方,后来被开发成了一个准字号中成药,桂龙咳喘丸。刘老是我国第一批500名名老中医,我跟刘老做了几年徒弟,对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了解较多。我在临床上对于虚弱体质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常用桂枝汤治疗。现在儿科疾病多与肺胃相关,有两个极端,一个肺脾虚寒,一个肺胃实热。如果是肺胃实热,那就不要用桂枝汤。肺胃实热性质的疾病应该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的方法治疗,比如甘露消毒丹就很好。清代名医吴鞠通有一个方子非常好用,方子叫做“代赈普济散”,大家可以试试,做成煮散剂,一次取大约20g药散,煮服,非常好用。建议做儿科的医生记住这个方子。桂枝汤并不是适合治疗全部呼吸系疾病的方子;桂枝汤只适合治疗肺脾虚寒性质的呼吸系疾病。我在门诊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脸色,有些孩子一脸寒气,反映脾肺有寒,多是由饮食生冷得来的。胃肠实热也是由饮食而来,脾肺寒气也是由饮食而来,吃生冷的东西太多了,也可能与用了太多太久的凉药有关。大家知道,现在的医生,治疗呼吸道疾病基本上都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或者用抗生素,抗生素多数也是寒凉的。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周某,男,5岁。咳嗽3日。”这个孩子虽然这次的咳嗽只有3天,但是长期以来,他总是不断咳嗽。“近2年来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伴有咳嗽、流涕、发热、不食、腹痛,夜寐出汗等症状,每一次的发作,出现的症状都是大同小异。察看他的面色,黄白不华。舌苔白,脉小数。”我给他的诊断是:“脾胃虚弱,营卫虚弱,外感风邪”。用桂枝汤补益脾胃,增强营卫,患儿吃了3剂,不仅咳嗽好了,而且身体状况也得到改善,夜汗少了,饭量也增加了。
这也是一个桂枝汤病案。“杨某,男,48岁。1998年冬,北京流感肆虐,其人受病,经治疗后,大邪虽去,而咳嗽不止,恶寒喜暖,身体痛楚,精神委顿。”我们可以通过辨证,判断这是一个虚证病例。这个人右脉弱,左脉斜飞。斜飞脉很难判断虚实,因为脉管壁的下方不是软组织,而是骨的硬组织。脉在你的手指下,你会感觉到它对你手指的反作用力强一些。所以我对斜飞脉的诊断意义的理解不够。我集中注意力看患者另一只手的脉。他的右脉弱,舌苔白腻,面无热色。“恶寒者,虚故也。余邪在肺,肺气虚弱。用桂枝汤补益肺卫。”用了5剂,患者的状况就非常好了。这里我提到六个字:“恶寒者,虚故也。”临床上有一些患者,他们的恶寒症状明显,多数都是阳气不足,或者气血虚弱。应该用温补的方法治疗;桂枝汤就是一个很好的补益之剂。
这个病案,患者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小女孩。小女孩发热近10日,伴自汗,头痛,身体疼痛,饮食、二便、睡眠无异常,脉缓、舌白、面无热色。此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无里症,用桂枝汤。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生姜10g,大枣2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初服3日无效。我就用《伤寒论》桂枝汤用量控制方法,加大药量,让她一天吃3剂药,结果当天就好了。
这是一个更年期综合征病案。陈某,女,50岁。近三年来自汗、盗汗,自觉发热,然体温正常,恶寒,失眠,烦躁,偶有心慌。月经已于去年停止。尿频。舌苔白腻,脉弦细。诊断为肾虚,营卫不足。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收涩止汗,镇静安神。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枣30g,煅龙牡各30g。患者服药后汗减寐安。守方出入14剂,诸症消失。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相应的方子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两个方子都可以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偏于属热的失眠、多梦、自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偏于寒的失眠、多梦、自汗。两个方子可以作为姐妹方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用煅龙牡、桂枝、大枣,不过它还有柴胡、黄芩可以清热
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桂枝汤服法的方药用量控制。有一种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未完待续,共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