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检测仪器(量子共振检测仪,诊断利器还是骗人利器?)

量子检测仪器
陈先生是有槽的读者,因为工作压力大,最近经常感到烦躁焦虑,在百度搜索之后,找到了位于北京朝阳园区奥体中心的国奥心理医院。在网站简介上,该医院自称“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所具有精神科和临床心理专业的医院。开展了心理诊疗、心理检测、心理减压、心理训练、儿童心理训练等业务。”与网站咨询人员聊了几句之后,对方立刻判断陈先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到该院寻求专家诊治,并为他立即预约了拥有美国硕士学位的王医生。
国奥心理医院位于奥体中心训练馆,一共占据三层,每层10个房间左右,人很少,直到离去,陈先生也没看到其他病人。与王医生刚开始的对话很平常,医生问了一些工作和家庭的情况,大约40分钟之后,“为了评估你的心理问题有多严重,需要做一个量子共振检测,”王医生说。“这个检测类似于体检,用机器检测身体状况,了解你的心理问题。有些客户正常对话没问题,但身体上会显示很多问题,用这个检测会比较有指导意义,检测一次400元。”
 
陈先生浏览了三页的检测报告,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生理指标,从血糖含量到促甲状腺激素一应俱全。陈先生当时感觉不太对劲,“年度体检里也有这些项目,不过要抽好几管子血才能做,不像是用机器体外测试就能测出来的”,而且据他所知,临床诊断各种心理疾病,通常需要做抑郁量表、精神量表等评估,由自己客观评价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可是这些情绪真能通过机器准确测量?
出于谨慎,陈先生提出要将报告样本带回去与家人商量之后再做决定,但这个要求被王医生断然拒绝,说量子检测仪的报告从不外带。陈先生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做检测,对于他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医生也因此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诊断。

他告知了有槽自己的这次诊治经过,希望能够了解量子共振检测仪究竟是什么原理,究竟有没有效果;心理医院依靠这种机器来诊断,又到底合不合理。



单手握棒就能检测染色体

陈先生百度所得的国奥心理医院是一家有些争议的医院,曾经有过多起负面消息。2015年7月,《新世纪周刊》报道多家心理医院利用所谓的“EFG”手段根治抑郁症和自闭症,事后被证明是一场骗局,其中就包括国奥心理医院。
 
根据凤凰网的报道,国奥心理医院还开展对同性恋人群的扭转治疗。一位同性恋女士小凡曾于2014年10月26日、31日两次前往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就诊,在接诊中,该院刘宇医生对小凡表示,她的痛苦是由于同性恋倾向,只要将同性恋治好,她的情绪即可恢复,不再面临痛苦。该医生表示,他曾治好过一对同性恋情侣,让他们“弯着进来,直着出去”,并告诉她,“后天的同性恋可以治好,先天的就没救了”。
国奥心理医院官网展示的量子共振检测画面

10月26日,小凡接受了该医院对其进行的“量子共振基因检测”,以检测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检测过程为手握棒状物15分钟,并未提取血液毛发等物质。报告单显示被检测者有48条染色体,而这一数字与正常人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的常识不符。
 
小凡的量子检测的过程和结果惊世骇俗,不取样本就可以检测基因,而且检测出了48条染色体。事后,小凡在朝阳区卫生局对国奥心理医院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投诉,但并没有下文。
 
神奇的”量子共振检测仪“是怎样的呢?知乎网友李雷根据亲身经历为我们揭开了真面目。
 
这是检测仪的电脑界面
这就是检测“人体磁场”的金属棒
金属棒拧开之后里面有两根线管一个发光二极管。两根线接两个外面的金属皮,手握的时候,人体充当导体联通两个金属外壳。这就是“人体磁场”所有的采集装备,你相信用这种东西能够测出多种生理指标甚至是染色体数目吗?

奇迹创造者还是骗子

量子检测仪以及其他挂着“量子”称号的检测治疗器材,如量子净化水装置、量子生物波检测等等,统称为“量子医学”,其始祖是匈牙利人威廉·尼尔森(William Nelson)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号称以三向量系统(电场、磁场、力场)和运用量子物理系统及混沌数学的理论,研制出人体超速扫描系统,了解和测定生物体在疾病中的物理量变化。
 
2007年7月,美国《西雅图时报》对他进行了调查,揭露威廉·尼尔森是诈骗重罪逃犯,他是从匈牙利布达佩斯导演了这场保健欺诈。该报的系列文章显示,制造商和运营商使用未经证实的装置——一些是非法的,一些甚至是危险的——对疾病做出了不当的诊治,致使危重病人错误地放弃了本可以挽救生命的治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表示,到目前为止量子医学未提供任何科学的证据来证实其疗效。
 
尼尔森宣称自己有八个博士学位,包括医学和法律博士;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为美国太空总署工作,解决阿波罗13号的问题,也曾是1968年美国奥林匹克体操队的候补选手,但这些资历没有一项是真实的。

由于尼尔森和他手下的经销商的行销手法极佳,利用医师、护士、香疗师、甚至是偶像明星代言,目前,他的商业足迹遍及32个国家,包括美国、希腊及匈牙利。尼尔森是这么告诉他的跟随者的:”Conventional doctors speed patients through appointments with treatments that focus only on symptoms, not on the root causes of ailments.  The EPFX treats the whole body, and it does it without surgery or drugs.”(普通医师只在每次约诊中专注于解决症状,而非疾病的根源;而EPFX治疗全身,且不依赖手术或药物。)
 
2009年,加拿大的CBC电视台在Marketplace栏目中也以《Miracle-maker or Money-taker》(奇迹创造者还是骗子)为题,对此进行了揭露报道,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视频。http://www.cbc.ca/marketplace/episodes/2009-episodes/miracle-makers-or-money-takers
 
量子检测仪真能查出抑郁症?

量子共振检测仪国内最早的专利申请者是张海涛,1999年开发,2003年10月1日开始公告。专利名称是《量子共振检测仪的生物波传感装置》,目前该专利已经失效。
 
张海涛此后成立重庆天基权量子医学发展研究院,并开始量产量子共振检测仪,在国家药监局官网上,我们查询量子共振检测仪后发现,只有重庆这家量子医学发展研究院生产的检测仪适用范围包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辅助诊断。该检测仪的注册日期截止至2017年1月。
 
对于人体磁场的说法,原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地段医院内科主任杨鸿智医生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般提到的单纯磁场应该指静磁场,因为交变磁场总是和交变电场相伴随。即使人体有静磁场,如果疾病能改变它的体位分布,那么就应该对分布图进行空间检测,只从手心不可能检测到静磁场的空间分布。就算测出了孤立的手心静磁场强度数据,也无法把人体微弱的静磁场和强大的地磁场区分开,更不可能由此得到所谓几千种的疾病信息。
 
利用电磁手段确实可以扫描出身体的状况,甚至可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的情况,比如核磁共振,但这种检测是不需要输入数据的。而这些医院在使用量子检测仪对你在进行检测时,都会要你输入一堆年龄、体重还有生活习惯等数据。
 
要知道,假如真的量子化,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电子不能有相同的量子数的概念,衍伸来说,两个人也不会有相同的量子数,所以不需要提供相关数据,直接进行量子检测就可以察觉差异。但是现实上,你看到的电子检测数据,几乎每个人都差不多,尤其是当你提供的必要条件相同时,计算出的波型都会接近一样。
 
而当你输入一些比较极端的数据时,比如有抽烟或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波型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这让人们不禁猜测:这些数据就是那台机器里面的公式参考值,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一套根据参数给出预测的算法。
 
为了深入了解量子共振检测仪在心理和精神疾病中的应用,有槽查询了维普期刊资源,共检索到10篇涉及量子共振检测仪适用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均证明量子共振检测仪在各类指标中均有显著性意义,但这所有10 篇论文的第一或第二作者均任职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其中3篇的作者还包括了生产方天基权研究院。
而在Google Scholar进一步搜索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相关论文时,我们则只发现了1篇译自上述论文的英文论文,而这篇文章在方法论和科学性上也受到了包括诺丁汉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院校心理学家的问询,原文作者在回应时则表示,考虑到该种检测仪受专利保护,他们对其工作原理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跟论文读者们一样多而已。在完整阅读了上述文献和相关讨论后,我们倾向于认为现有的研究尚无法证明量子共振检测仪在心理和精神疾病中检测的有效性。

最后,让我们谈谈心理疾病的规范检测

在我们的建议下,陈先生又去北京某公立医院进行了一次检查,在与医生进行了半小时左右沟通,完成了量表评估后,他得到的诊断是:轻度抑郁症,不需药物治疗,定期接受心理疗法。
 
有槽咨询了几位心理医生,所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精神疾病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依靠病史信息、临床表现、精神检查、辅助检测这几方面内容,必要时还需要排除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生理因素。

至于是否能通过一种叫“量子共振检测仪”的仪器帮助诊断心理疾病,有的医生懵懂问“那是啥?”,有的爆发出一阵阵杠铃般的笑声。

最后顺便说一句,有槽在国家卫计委官网上查询发现,国奥心理医院那位起初为陈先生接诊的王医生并没有执业医师资格。
 
参考文献:
原始论文:Exploratory quantum resonance spectrometer as a discriminator for psychiatric affective disorder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47211
相关质疑:Methodological queries regarding “exploratory quantum resonance spectrometry” (Zhang et al., 2014).
https://insights.ovid.com/pubmed?pmid=25536102作者回应:Response to Baguley et al. concerning the use of the quantum resonance spectrometer to detect psychiatric symptoms.
https://insights.ovid.com/pubmed?pmid=25536103
 

量子检测仪器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