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再说情境教学法的创设与运用)

情境教学法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多云
再说情境教学法的创设与运用
今天的气温忽然降低,让人有些不适应,脱去的秋裤有穿起来了。本来准备去下面学校听一节课,后上课老师的一个电话“今天气温太低”,想想我也就放弃了去听课的打算。这两周,听了多节小学的体育课,课中教师都重视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创设不深,导致在实施运用时效果不佳。我在去年(2018年)11月9日,曾写过《体育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一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日志并没有写完,今天结合本学期的听课的一些看法,再接着和大家一起再说说这个话题。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分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1.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认识的直观原理。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3.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形象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4.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等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
     三、体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运用策略
1.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先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识认知、生活认知和情感认知。通过情景的创设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更快走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如:小学三年级的“跳长绳”课,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安排了慢跑中穿过“自动闸门”的游戏,学生的生活中对自动闸门经验和认识,知道不能被闸门碰到,游戏中学生会自己选择机会穿过自动闸门。
2.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教材的要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深入分析教材的要点,针对其重难点创设适合的情境,使其实现思维的相似,即情境教学中的形象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这样学生能很快地、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小学三年级的“跳跃:双脚连续向前跳跃”课,当时教师设计的是春游学习青蛙跳的情境,在认真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后,教师修改为“袋鼠跳”的情境,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青蛙跳是否是连续的跳?”
3.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直观“可见”。小学生的对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直观的,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文字的理解能力偏弱。所以,我们要从情景创设及结合教师优化的语言运用思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小学三年级的“跳跃:双脚连续向前跳跃”课,教师调整情境内容后,我建议给学生更直观的情境创设,每位学生贴上袋鼠的贴纸,加上老师的“小袋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的语言情境,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4.情境的创设与实施应始终如一。因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新鲜感,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但是他们也很容易从情境中出来,所以,教师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应该始终如一,即从课的开始一直到课的结束,让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情境之中。如:小学四年级的“跳跃:助跑起跳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课,教师创设“森林探险:我们来到了森林探险,在森林里遇到一定高度的灌木(障碍物)如何越过”的情境,整堂课中教师都贯穿了“森林探险”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中都沉浸在森林探险的情境里。
5.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画龙点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的教学,我们要有情境的“画龙点睛”环节,即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挑战。情境教学,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部分,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应合理的引导学生在情境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并创设自我挑战的学习环节,让学生更明白自我学习成果情况,能不断挑战自我的高点,真真做到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发展。
6.情境的创设与实施要充分发挥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生来就有的,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知,我们经常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无边的,所以当教师创设的情境在学生面前出现时,学生会想到很多相关的东西,虽然很幼稚,但是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好好的保护。如:如:小学四年级的“跳跃:助跑起跳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课,教师创设“森林探险:我们来到了森林探险,在森林里遇到一定高度的灌木(障碍物)如何越过”的情境,学生马上就各展其能,展示出很多种方式,如两脚依次跨过、俯卧越过、双脚蹦过、单脚跳过等N中方式,师生交流中学生的解释是“森林中有不同的小树、藤条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在惊讶中表扬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向助跑起跳越过的方式学习。
情境创设与实施确实很好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所以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的,这需要教师更放飞思想、丰富个人认识与相关知识,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和实施策略。
(备注:概念内容参考360百科)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情境教学法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