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几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三国演义》?请至少写4个?

世界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好成语”“好典故”,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读来令人念念不忘。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指吴国“吴下阿蒙”,吕蒙。吕蒙通过刻苦学习,与前相比,学识本领大为改观。后世用此形容人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与以前大不一样,进步很多。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智圣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世用此形容一个人忠心耿耿,竭尽所能,为某人或某组织卖力做事。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自“上方谷”没能烧死司马懿父子,诸葛亮的感叹。原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意思是:有时候成事还有运气成分;人力强行改变不了。表明了他深深的遗憾。

(4)“此间乐,不思蜀”。亡国之主——蜀国后主刘禅作俘虏期间的答话。此同李煜词一样,充满酸楚。意思是:这里很快乐,不想我的家——蜀国。现今演化成成语“乐不思蜀”。

毕竟是名著,从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中,就可以看出它深厚的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魏国主要人物: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2: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4: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建立了魏国,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蜀国主要人物:1: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3: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关羽留守荆州。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4: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渍剿溃?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t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吴国主要人物:1: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3: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与周瑜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后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赤壁之战前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4: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1、三顾茅庐: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出自刘备与诸葛亮;

2、鞠躬尽瘁: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出自诸葛亮;

3、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出自曹操;

4、七步之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出自曹植;

5、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出自刘禅;

6、顾曲周郎:形容欣赏音乐、戏曲很内行。出自周瑜;

7、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出自吕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