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寂静的春天》阅读启示)

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
       今天下午走进浙江图书馆,参加今年第3期读书岛阅读沙龙活动,分享的书目是我很早之前就看过的《寂静的春天》,这次又重新看了一遍,感受良多,以下是现场分享资料整理部分。

一、关于本书的重大意义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因为在那个时代,根本还没有什么环境保护的概念,整个社会流行的口号就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人定胜天”等等,所以,当这本书推出的时候,这些观点是闻所未闻,惊世骇俗的,而且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整个社会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英文本序言中称这书就如同《汤姆叔叔的木屋》,是改变了美国历史和命运的书。
二、本书在我国的境遇
          一九七九年,中国就翻译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虽然原著于一九六二年在美国就问世了。在“文革”刚结束的年代,能推出其中译本,已经相当不容易,也可以说不算晚。非常遗憾的是,中译本影响不大,重要的原因有两条:
(1)中外学术交流中断了许久,学术界对环境、生态议题不敏感。
(2)当时中国的生态环境还不错,举国上下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弱,中国人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的国家即将出现资本主义“特有的”环境问题。

      一九九七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重新出版这本书,但是人们也没有太大的认识,所以现在这本书在国内应该是比较热门的,现在出来的版本非常多,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个书,现在这本书同时也被教育部列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因为大家对于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关注了,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        
三、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本书的作者:卡逊1907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9年毕业于宾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这本书出版以后,可以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在《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几个月,她的健康全面恶化。1964年4月14日,她在56岁时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58年元月的一天,蕾切尔·卡森接到一封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杜可斯波里的信,居住在那里的朋友奥尔加·哈金丝抱怨说,飞机喷过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上世纪50-60年代全球大面积使用的广谱型杀虫剂,发现其杀虫性的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杀灭蚊虫之后,她家后院所饲喂的野鸟都死了。已从联邦政府机关退休从事专业写作的卡森,此时正在考虑写一本关于人类与生态的著作。由此她把注意力转向杀虫剂危害环境方面。
        起初,蕾切尔·卡森打算用一年时间写本小册子。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她感到问题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严重得多。为使证据确凿,她阅读了几千份研究报告,寻找相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最终耗去了她四年的时间。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介绍 
         这本书共有17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的内容。第一章是第一部分,《寂静的春天》以一个神话故事开始,在这则“明天的寓言”中,作者描述了美国一个“所有生命都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环境中”的小镇,在这个理想中的世界里,小镇上的人们、道路和排水沟与自然共存,直到一场神秘疫病的降临而变成一个万物萧条、死气沉沉的小镇,通过这一部分首先大胆预测了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恶果。
        第二部分的内容从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描述了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对自然和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凸显了作者对科技伦理的思考。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里面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可能对一般人阅读上会造成障碍,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需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作者以满怀善意的心态和充满担忧的思考,警示人类务必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力量,警醒人类要矫正自己缺乏理性的行为。总之,作者用一种文艺的形式展现了其关爱自然、反思人类行为、关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拳拳之心。
         在这里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不想进行简单的重复,因为这本书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也没有作者这样的本事,再对她书中讲述的情况进行论述,特别是如此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我只想要重点提两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癌症的致癌原理,书中有专门的一章进行论述,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能简单地重复书中的内容。因为这些化学物质破坏了细胞的正常呼吸,正常的细胞的呼吸作用在第一次遭到破坏以后,虽然不会立即死亡,但走上了通向癌变的道路。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一旦细胞失去了正常的呼吸能力,就很难恢复,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无法恢复。但是,幸存的细胞为了补充失去通览要进行持久的斗争,就会用加大发酵的方法来维持生存。这是一场达尔文式的斗争,只有适应能力最强的才能生存下来。最后,细胞内的发酵作用完全能够取代呼吸作用来提供能量。此时,正常的细胞也就变成了癌细胞。
         关于本书的最后一章,讲到生物防治,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话:“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摈弃人类是优等物种的态度,并承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找到限制生物数量的方法,比起我们亲自动手来更划算。”书中也介绍了很多生物防治的方法,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利用昆虫各自的天敌,雄蚊绝育技术等等。
五、阅读后思考的问题
         读完了这本书,我想我们需要对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到底是不是在推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科技真的是生产力,那么若不加约束这种力量也可能成为破坏大自然的力量。科技的发展加速了我们改变自然的速度和力度,有些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比如高楼大厦平地起的速度现在比以前快多了,生物的生长速度比以前也快多了,但是是不是所有科技的发展是不是对我们都是有用的。
         二是引出关于科学和博物的概念,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没有提出作者这样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相信对大家理解科学和博物应该有所启示,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昆虫学家都对化学推崇备至。通过对这些人的背景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整个研究项目就是由化学企业资助的。他们的声望,甚至工作都依赖于化学方法的存续。难道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倒打一耙吗?知道了他们的偏见之后,我们还能相信杀虫剂是无害的吗?
         三是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这样的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为了自己生活的方便,追求新鲜,追求刺激,不知道环境最终能免承受我们这些行为多久。作为我们普通大众如何身体力行的做好坏境保护工作。少买少消费,少产生垃圾。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们的环保事业作出微薄的力量。
        这本书我在2016年就已经看过,这是当时看过之后发的一点感想。
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残喘

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