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
优质回答: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在“龙场顿悟”之后,所说的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这句话就是他“立言”的基点,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点,所以也就成为他“立言”的誓言,而且他也做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研究《心学》学术的转折点。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与五经相印证,并很吻合。于是他下写了《五经臆说》“求理于吾心”。否定了朱子格物以穷理的认识论。从而奠定了他自己的“心学”基点,也是他“立言”的基点。
“龙场顿悟”使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一个大飞跃。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并发明了自己的《大学》宗旨: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教导学者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王阳明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立言”基点,才使得他的人生事业走向了历史的颠峰。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更是有着广泛的致良知之教。
“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从这一段王阳明心学说教的言语中便知,他已成为了一个狂人圣。主张要成圣,首先就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悟道而人圣。所以他成功立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也是成了他的心学代表!
最后,王阳明成为《心学》讲学书院圣人,并已狂圣人作诗一首狂诗,于以告知学生们: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其他网友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概括起来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六个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心即理,即心外无物。据史载王阳明同朋友游,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即便阐述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良知是本能的,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会想去救,当你看到飞鸟走兽悲鸣,会起怜悯不忍之心,当看到一件完美的物件被无端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所谓“致良知“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是格物,王阳明认为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宋、理学家)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他认为,不管你学习什么,学成功了都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其他网友观点
知心合一行于理,有理无理都是理,
心知坦然顺自然,是否有理意识意。
其他网友观点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要说这是四句话,在我看来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
这里的“善”是中庸、是不偏不倚;“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这句话就是王阳明的精髓。
这句话的解释,我比较认可度阴山说的。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很坦荡,无牵无挂,无善无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但当他在玩时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实在是块风水宝地,而这块风水宝地正如当时农夫借钱想给他的,而他不要,内心突然产生懊悔之心。这说明他意动了,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这个“意”是对是错呢?王阳明扼腕顿足,那说明这个“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不该有懊悔之意,想占为己有。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最后王阳明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终如释重负,开开心心和弟子继续游玩。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来说说:
1、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第一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神论,第二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第三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心论,第四个世界观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不唯神、不唯物、不唯心,只唯良知!
王阳明与朱熹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是截然不同,朱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别人那里,所以需要去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搞定困难的关键在于自己,在于你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
王阳明从“龙场悟道”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这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
心(良知)是手电筒,理就是手电筒的光,心要按下开关,理就没有任何借口地出现,心是理的主人翁。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还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他统一着世界。
2、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王阳明有一首诗喜欢跟弟子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皆有良知,我们需要致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然是愚人,只要他肯致,就和圣人无异。既然大家都是圣贤,或是潜在圣贤,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这在古代环境有这个思想很了不起了。
这就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但也不比别人高明。
王阳明的另外一个人生观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门徒的千年理想,但两千多年来没几人做到的,王阳明认为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他觉得圣不是外在的道德要求,而是内在的良知。
3、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王阳明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儒学之上的,他说:“我的价值观只是三个字:致良知”。如果一个人能致良知,他必然成为一个诚信、干净、敬业的圣人;如果国家能致良知,必然富强、和谐;如果社会能致良知,整个天地间必然充盈着平等、公正的空气。
孟子谈“良知”只是把它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其实只是“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
王阳明说的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人人皆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很焦虑,就是私心、欲望太重,把良知给遮住了,正如乌云遮住太阳。只需要我们拿开,平时凭良知做事,就不会那么累了。
4、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刚才提到过,这里的“善”是中庸、是不偏不倚;“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为善去恶!
那如何真正做到为善去恶呢?王阳明觉得第一需要静坐,发现自己的善恶,第二要“事上练”。
王阳明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非常强大,但一遇到事情,在解决问题上就蒙了。”
我们很多人也一样,道理以为都懂了,还说得一套套的,真正做时却发现不是那个知了。像很多专家说的都对,做的都错。所以王阳明觉得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学习。现在我们还是觉得待在教室里,看书才是学习,其实你在做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学习,用心去感受,必会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其他网友观点
吾心一片光明。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潼小漫,人性本善,如何保持自己的善,就要不断的在事情磨炼。
我认为最能代表王阳明先生的一句是:”在事儿上磨炼“。
这句话可以说把王阳明的思想和方法论都囊括在里面了,很多人觉得阳明先生提的最大的一点就是”致良知“,的确这是他思想的核心。
可是怎么才能时刻明白自己的良知呢?我想就只能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看了。
现在这个社会下,很多人违背自己的良心干事情,前几年往奶粉里加三氯氰胺,让中国出现多少的”大头娃娃“,这样的昧着良心的钱,他们都不嫌腥。
可是我想他们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喝不好的奶粉,因为他们的良知告诉他们,那样会害了孩子一辈子,良知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做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
可是换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良知却不见了,所以践行”良知“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儿上磨炼,别把自己说的多好多好的,最后在事情上看。
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遭遇,之前觉得可以信赖的朋友,在你遇到难事的时候,一下子就消失了,很多时候一下子就现了原型,之前满口仁义,最后关键时刻,比谁都忘恩负义。
为啥很多人会被朋友欺骗,被自己最爱的人伤害,是因为在事情上看的太少,所以才会高估了人的本性。
要想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不是靠张口说说的,而是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上看出来的,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都做好事。
愿你我在世间的长河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人人都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