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孙,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
朱瞻基可以说从生下来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深受爷爷朱棣喜爱。据说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后觉得这个梦不错,有大吉之兆。正好突然有人报告说世子朱高炽的儿子出生了,朱棣很是高兴去看望孙子,一看孙子很像自己眉宇间有一股英气,所以朱瞻基从小就受到朱棣的重点培养,很是器重这个好圣孙。
后来朱高炽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挂了,朱瞻基成功继位。朱瞻基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英明神武,多次御驾亲征蒙古,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了藩王作乱的隐患。朱瞻基还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了解民间疾苦,减免赋税,他和父亲仁宗在位期间被称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可是奈何好人不长命。朱瞻基二十七岁盛年登基,在位仅仅十年,三十八岁就驾崩了。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活到三十八岁的年龄并不小了,但是朱瞻基作为皇帝拥有优越的条件,并且朱瞻基的父亲体弱多病还活了四十八岁,所以朱瞻基可以算的上是英年早逝。
那么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专门做过研究,无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1、过劳死之说
从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就把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这样做确实使权利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可是换来的却是繁重的工作,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人,没有事情,可是后来的皇帝往往无法胜任如此繁重的工作。所以有人说朱瞻基死于过劳死。
但是这个说法很显然存在问题。那就是朱棣时期就出现了内阁来分担皇帝的工作,一开始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后来到了朱瞻基时期内阁制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朱瞻基时期的内阁有三杨这样有能力的人,估计朱瞻基也不用抄太多心。事实上朱瞻基在位期间,朝廷人才还是不少的,文有三杨,武有张辅,地方上有于谦这样的干吏,所以朱瞻基死于过劳死很显然不成立。再说朱瞻基还有时间斗蛐蛐、画画、写字,这就说明他还不是很忙嘛,怎么会过劳死呢?
2、纵欲过度之说
这种说法就更不靠谱了,朱瞻基一共就两后一妃,正史中也没有记载过朱瞻基纵欲过度的事情,而且相反朱瞻基还是个“扫黄”达人。朱瞻基本人是很讨厌腐朽荒淫的生活方式的,所以纵欲过度也不成立。
3、汞中毒而死
这种说法意思是紫禁城建筑大多采用鎏金技术,所谓鎏金技术就是用金和汞融合在一起,涂在建筑物上面,等汞挥发了,金就留在上面很好看。但是汞有毒,所以皇帝天天住在紫禁城,就容易得病。这样的说法是很牵强的,因为清朝的皇帝也住在紫禁城,但是乾隆皇帝不一样可以活到八十多,再说住在皇宫的又不止皇帝一个人,其它人怎么不英年早逝呢,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对。
4、家族遗传病
因为有人发现明朝的皇帝寿命都不是太长,除了朱元璋活了71岁、朱棣活了65岁、明世宗活了60岁,这三人算是长寿者了,其余都在六十岁以下,二三十岁就突发疾病死亡的不在少数。像明仁宗朱高炽活了四十七岁,明英宗朱祁镇活了三十七岁,明代宗朱祁钰只活了三十岁,明宪宗朱见深四十一岁驾崩,明孝宗朱祐樘活了三十六岁,明武宗朱厚照活了三十一岁,明穆宗朱载垕活了三十六岁,明光宗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岁,明熹宗朱由校才活了二十三岁。
但是朱元璋其它儿子的后代活到八十九十的大有人在,而且有的藩王生育能力特别强,有的藩王都一百多个孩子。
由此可见问题出在朱棣身上。朱棣一生就只有四个儿子,并且四个儿子都不怎么长寿。长子朱高炽四十八岁,次子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年间造反连同九个儿子被杀,死于非命。第三子赵简王朱高燧活了四十六岁,第四子朱高爔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朱棣几个女儿寿命也都不长,其中的下嫁沐昕的常宁公主只活了二十二岁。
而朱棣之后的皇帝很多都孩子特别少,并且即使有后代成年的也不多。所以可以断定,有可能朱棣一脉的后代患有某种遗传病,患有这种遗传病的人身体大多不好,很多人大都英年早逝,并且生育能力低下。朱瞻基的突然驾崩可能就是遗传病引起的。
综上所述,楚风觉得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就是因为朱棣一脉的遗传病导致的。明宣宗是明朝比较有能力的皇帝,他既有父亲仁宗的仁义,又有爷爷朱棣的英气。如果明宣宗不过早去世,或许就不会在他去世仅十四年就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也不会由盛转衰,当然历史不容许假设,可是明史对明宣宗的评价确实很高,这点是毋容置疑的。
其他网友观点
相对而言朱瞻基的确是英年早逝,但是也没有办法,一切自有定数。整体来看的话,大明帝国绝大多数皇帝他们的寿命都不长久,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朱棣,万历皇帝,嘉靖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好像都属于英年早逝的行列当中。
一、皇帝很辛苦
很多人都觉得皇帝是一个享福的工作,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在拥有高福利的同时,皇帝也是一个极其辛苦的行业。
比如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撤掉了丞相这样的一个职位,就意味着皇帝如果需要办公的话,每一次办公都需要自己翻阅文件。
而根据对应的历史文献纪录,朱元璋在撤了丞相之后,那一年里面他的工作额度几乎翻了8倍,每天需要看文件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也就是说只有10个小时是自身休闲的时间。
到后来朱棣受不了了才设立了内阁,而且在朱瞻基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和完善,但是完善归完善,朱瞻基依旧非常的劳累。
而且这种劳累是劳累到骨子里面的,没有丞相帮助自己打下手,单纯的凭借着内阁,而且内阁说话好像又不太算数的情况之下,要想让皇帝能够安安稳稳的玩几天,舒服几天是很困难的。
二、皇帝的过度放松
除了皇帝本身的劳累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皇帝偶尔会放松一下,只不过这个放松是没有节制的放松。
大家也都知道皇帝的后宫当中佳丽三千,而这个佳丽三千今天宠幸谁明天不宠幸谁是有着一定的规章约束的。
在面对这么大的诱惑,尤其是这些诱惑根本无法及时掌控的前提之下,要指望着皇帝们能够及时的找回自我,及时地守住自己的初心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过度欲望的放松以及某些不可言说的事情频繁发生的时候,就会对皇帝的寿命产生一个很大的减损性作用。
三、朱瞻基身体遗传上有问题,这应该是其中的因素
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48岁去世,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38岁去世,他的另一个儿子明代宗朱祁钰因病于30岁去世,可见,朱瞻基一脉确实存在遗传方面的问题。要不,他的直系一脉也不会如此早逝。
朱元璋去世时71岁,朱棣去世时是65岁,而之后的后代明显短寿,有推测是徐皇后的遗传基因出了问题,徐皇后45岁就去世了,可能与之有关。
四、朱瞻基吃丹药中毒
《明史》上记录,朱瞻基得病第一天,已经上不了朝。第二天,就不行了,到了弥留之际。第三天,就去世了。速度如此之快,死因可疑。有说法是朱瞻基想长命百岁,就开始吃丹药,丹药中含有重金属铅、汞等元素,所以,这也是一种可能。
五、朱瞻基得的是一种心脑血管类的疾病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胖到几乎不能自己走路,有300多斤,得靠人扶着才能走,还是跌跌撞撞的。所以,在遗传上,他容易得一些心脑血管累的疾病。
结合朱瞻基从得病到去世,只是短短的三天,所以肯定是在身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得了一种急症,随后就去世了。
总结: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就是因为其有遗传上问题、吃丹药、有不德的表现,然后得了心脑血管类的急症而导致的。
但无论如何,以古代的平均年龄来看朱瞻基活到这个年龄其实已经够本了。
其他网友观点
随着近期《大明风华》火遍全国,让全网再次掀起了一场“明朝热”,同时也让一度“默默无闻”的明宣宗朱瞻基再次直观的出现在观众视野面前。
可能很多人之前并不了解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太孙,是朱棣最喜欢的孙儿。在朱棣去世之后,其父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但是,由于朱高炽体弱多病,在皇位上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去世了,于是朱瞻基没等多久就当上了皇帝。
从朱瞻基的功绩来看,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君,其在位共15年,民富国强,开创了能够与汉代文景之治相提并论的“仁宣盛世”。不过虽然朱瞻基在位时间还算长,但实际上他也是个英年早逝的主,毕竟他去世的时候也才38岁。之所以在位长,只不过是借了父亲朱高炽的“光”罢了。
因此,即便是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朱瞻基38岁去世仍算是早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朱瞻基会如此早逝呢?这里我们可以分成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两大方面来探讨。
一、根本原因:朱瞻基继位后面临一系列历史问题等待解决,由于政务繁重,导致操劳过度,身体素质每况日下。
1、朱棣北伐财政透支过多,仁宗在位仅一年,朱瞻基继位极力恢复国力。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朱棣在位期间,就蒙古问题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
不过虽然北伐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是,长年的征战导致明朝的国力透支过于严重,老百姓们的生活非常贫困。朱棣去世后仁宗继承皇位,不过仁宗皇帝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把恢复国力的担子留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上位之后,减轻赋税,重视生产,息兵养民,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绞尽脑汁用各种政策以恢复国力。朱瞻基在位中期,明朝实现了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的景象,史称“仁宣之治”。
虽然朱瞻基极力为老百姓们带来了福利,但是,为了实现“仁宣之治”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每天要工作时间远超明朝后世的多位皇帝,繁多的政务给朱瞻基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导致他的身体健康指数下降过快。
而且盛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得就要有舍。朱瞻基当时要发展经济,开拓盛世,最需要的就是钱财,所以在一些方面能省则省,于是他放弃了诸多战略要地,比如奴儿干都司、开平卫前线,甚至是越南,而这些在后来都成为了朱瞻基的一些心病,寝食难安。
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心病”在后来爆发也确实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朱瞻基的担心在后来还是发生了。比如开平卫前线的失去为瓦剌的壮大埋下伏笔,而奴儿干都司的废除为女真人崛起奠定了基础。
2、朱棣留下了棘手的隐患亟待解决,给朱瞻基的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朱棣在位的时候因为不想看到儿子们手足相残的景象,留下了汉王这位野心家,朱高炽上位之后,汉王朱高煦就已经是蠢蠢欲动,觊觎皇位。而没过多久,他的大哥朱高炽又去世了,连续的改元换代,让朱高煦看到了机会,其野心越来越膨胀。朱瞻基正式登上皇位后,朱高煦效仿父亲朱棣发动叛乱,企图利用朱瞻基根基不稳,一举将他推下台。
为了平定叛乱,朱瞻基劳心费神,不仅要想尽办法拉拢其他的叔叔,与他们勾心斗角,还要抵挡汉王的步步紧逼,终于是平定了叛乱。而借着这样的机会,朱瞻基也开始了一场削蕃之路,整个削蕃的过程软硬兼施,让朱瞻基耗费了巨大的心神,这对于朱瞻基的健康来说是不小的摧残。
其实,皇帝也是个高危职业,越是在位期间政务繁忙,越是花费心血,就越容易把身体拖垮。朱瞻基其实也受了父亲明仁宗的“连累”,明仁宗为他来了一个好头,却没能够有时间去实现,只能等待着儿子朱瞻基去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
二、直接原因:加剧朱瞻基病因,导致其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原因可能是“中毒”了。
以下为三种猜测,仅供参考。
1、丹药中毒
可能不少人都知道,明朝的很多皇帝热衷于“炼制丹药”,其中嘉靖皇帝最为有名。而在嘉靖皇帝之前,朱元璋、朱棣、朱高炽等人都在晚年出于治病的原因服食过丹药,朱瞻基去世之前也曾经服食过丹药。
他本人对于道家炼制的丹药并不感冒,服用丹药次数也不少。虽然每次都吃的不多,不会致命,但要知道慢性中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剂量不大,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身体被拖垮,更别说朱瞻基身体本来就不行。
2、宫中装潢中毒
在朱棣决定迁都之后,明朝花在故宫修建上的钱数不胜数,宫中的装潢材料大多数都同“贡、朱砂”等有毒物质有关,朱瞻基长时间生活在乾清宫,因为宫中装潢材料时间长了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而死也是有可能的。
虽说当时制作工艺相比之前精进了很多,关于“油漆中毒”的认识也丰富了不少,对于如何防治这种现象也有了一些解决措施,漆的涂抹不会过度。但要知道,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能够接受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往往别人能接受的,身体素质条件不佳的朱瞻基未必能接受。
3、玩具材料中毒
朱瞻基年轻的时候喜欢“斗蛐蛐”,这个兴趣爱好一直持续到了他登上皇位。而且,登上了皇位之后,朱瞻基甚至想把他的“斗蛐蛐”发扬光大,命人打造了很多有关于斗蛐蛐的把玩器,“宣德炉”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就算是朱瞻基出门也要将宣德炉带在身上。
宣德炉的材料主要是铅,因为长时间带在身边,朱瞻基铅中毒几率相当大。作为一种重金属,古代一旦铅中毒是难以救治的。从朱瞻基去世前的情况,以及铅中毒的症状来看,这种说法很有可能,甚至比前两种说法的可能性要大。
总结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和他在皇位上操劳过度加上不注意爱惜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如若身体素质好,底子好的话,即便是不爱护身体也依旧不会如此早逝。
可怎奈明朝皇帝的底子都不太好,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寿命超过了60岁之外,包括朱瞻基在内的多位皇帝寿命都只有不到40岁,其中朱允炆、朱祁钰、朱由校甚至连30岁都不到就去世了。
其他网友观点
疾病而死。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突然去世,当时引发了很大的混乱。因为明朝上下对朱瞻基寄予厚望,更何况皇帝菜38岁,正值壮年。朱瞻基去世以后,留下了2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孙皇后所生的皇皇长子朱祁镇继位。由于小皇帝只有8岁,由太皇太后张氏、皇太后孙氏和内阁三杨辅政。那么,作为大明帝国的第5位皇帝,年仅38岁的朱瞻基,为何仅仅在位10年而英年早逝呢?公元1424年8月,明朝永乐皇帝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去世。随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年号为洪熙。洪熙皇帝上台以后,计划励精图治,结束北方和南方的战争,并且准备把首都重新迁回南京。但洪熙皇帝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公元1425年,朱高炽去世,庙号为明仁宗。随后,其子朱瞻基登基,年号为宣德。朱瞻基深得爷爷朱棣的疼爱,当年,朱棣曾经犹豫过究竟立谁为太子。一句“好圣孙,”为父亲朱高炽加分不少。朱瞻基上台以后,鉴于民间已经无力承受的实际情况,决定结束连续不断的北伐,与蒙古草原各部议和。关于朱瞻基的死因,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宣德皇帝朱瞻基有遗传病,从目前遗留下来的画像来看,朱瞻基与父亲朱高炽长得非常像,仅仅是比父亲瘦了一点而已。至于朱高炽的死因,明朝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明朝翰林院编修陆釴在《病逸漫记》中记载,自己曾经悄悄询问过皇宫的太监,太监表示洪熙皇帝死于阴症,类似于气血湿热一类的疾病。既然朱高炽有这样的毛病,儿子朱瞻基可能遗传了父亲的疾病。知子莫若父,朱祁镇有多少水平,朱瞻基非常清楚。但自己已经无力支撑,朱瞻基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担忧去世,年仅38岁。朱瞻基去世以后,8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年号为正统。由于皇帝年幼,有太皇太后张氏、皇太后孙氏和内阁辅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辅佐。在朱祁镇的青少年时代,依靠老一代人的支撑,明帝国的各方面都井然有序。但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的先后去世,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大太监王振走上了历史舞台。朱祁镇称王振为“先生,”大明江山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后来,清朝重臣张廷玉在修撰《明史》的过程中,对明英宗朱祁镇有这样的评价:“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由此可见,朱祁镇是一个守成之君,但也不是传说中的昏君。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高危职业,历代皇帝一共335人,平均寿命41,宣宗皇帝活了38,虽嫌略早,但也算的上是皇帝中的正常寿命。
被黑成“促织皇帝”的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的爷爷朱棣以造反起家,总算从侄子手中夺了一份家业给儿孙们。凡是篡位之君,大多比名正言顺的帝王们更要努力,更自我节制,直到最后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当朱高炽上台时,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真正把朱高炽的“仁政”执行下来的,却是明宣宗朱瞻基。
自从元末以来,国家从没有得到喘息,百姓疲惫不堪,人民期待升平之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历史使命有三个。
一、政治转型,以民生经济为主。
在仁宗制定了大量的仁政之后,不堪劳累的他终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大明,接棒的朱瞻基继承发展了他的政策,广施仁政,使民生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他甚至在田间地头曾亲自劳作,不消片刻就汗流浃背,于是感叹:“朕小试农具,即汗流浃背,民常年如此,何苦若何”!于是以后轻徭薄赋,成为一代贤主。“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成为他真实的写照。
二、解决藩王对中央的威胁问题。这件事上,他那野心勃勃的汉王二叔给带了个好头,虽然汉王已经发展成了造反专业户,但始终没有成为大气候,在朱瞻基亲征之下,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汉王的兵乱。借此机会,朱瞻基大力削减各藩王的护卫,并派出大量文官密探对各地藩王予以监控。自此,藩王乱政这个隐患基本已经消除,这不能不说宣宗皇帝政治手段高明啊!
三、国家财税改革。统一了征粮的度量衡标准,设立了“金花银”和棉布缴纳税粮的制度,加大了皇庄的缴纳比例,减少了平民的税率,通过这项改革,国家的税粮稳定的保持在2500万到2800万石之间,这还不算军屯,这样下来国家有稳定的税收,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欣欣向荣。
经过他的治理,国家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实,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的大好局面,史家甚至将这一段大治称为能与“周之康成,汉之文景”相媲美的大治之世。
然而,就这么一个英明的皇帝,竟被清朝文人黑成了“促织皇帝”,也是没谁了,话说大清朝你们文人风骨呢?
颇有争议的宣宗皇帝为何英年早逝
由于明朝没有风骨文人们的不断抹黑,似乎宣宗皇帝成为无道昏君,他们不仅在皇帝的爱好上来抹黑,甚至还要杜撰皇帝得私生活,于是各种“桃色新闻”、“服食丹药”之说便应运而生,可见明朝的史书对他多不友好,所以他英年早逝自然也就被归入这些荒唐的原因了。
关于宣宗之死,服食丹药与纵欲过度是最没可能的。《明实录》记载,朱瞻基同志的后宫嫔妃不过十四人而已,而且中间还有类似于皇后胡善祥一样后期不会临幸的女人,所以说纵欲过度实在是瞎说杜撰。而明朝服食丹药的皇帝中,只有世宗皇帝实打实的常年服用道家炼制的丹药,朱元璋与朱棣晚年也曾服用,但皆是治病而已,宣宗皇帝也曾服用同样也是为了治病,更何况,年纪轻轻的朱瞻基会服用丹药求长生不老吗?清朝文人们笔下的神棍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两种原因是最先能排除的。
劳累过度引发急病而死。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自朱元璋取消丞相,处理政务的担子就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到了朱瞻基即位后,虽然他创造性的发明了“票拟”和“批红”制度,但最后的负担还是在他身上,再加上老朱家的遗传基因有可能有些缺陷,十年下来,因劳生疾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毒而亡。这个中毒并非是人为下毒,有三种可能中毒。第一、所谓中丹毒。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历史记载中,宣宗皇帝父亲曾服用丹药,而他自己很少服用道家炼制的丹药,即便有所服用,剂量甚少,形不成毒死人的丹毒,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可能的。第二、装修材料中毒。从乾清宫的陈设来看,所有染色材料都有汞、朱砂等有毒物质,长时间伴随着这些有毒物质下来,会产生慢性的汞中毒,这个非常有可能的。有可能大家会问,清朝皇帝也在皇宫,为何没有中毒?清朝自康熙起,乾清宫只有重大典礼才用,再说清朝的时候制漆工艺明显已经进步了许多,北方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古法制漆的手艺,所以说清朝皇帝基本没什么事,跟技术进步大有关系。第三、把玩器中毒。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众所周知著名的宣德炉就是宣宗皇帝命人制造的,在造成之后爱不释手,就连出门也带着。而且他也非常爱“斗蛐蛐”,好些罐子也是这种材质打造而成。而宣德炉的打造,里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倭源白水铅”,长时间的接触下来,铅中毒是非常有可能的。
综合以上说法,宣宗皇帝之死,应该是常年与毒物接触,早已慢性中毒,再加上老朱家基因不好,有遗传病,在长期的工作劳累之下,一旦发病,将无药可救,这恐怕才是宣宗皇帝死亡的真相吧!皇帝由病而亡,往往会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而由中毒而亡,史书往往会一笔带过,这也是我们在史书中看到史书为何没有写宣宗因何死亡的原因。
结语:虽然宣宗之死固然有蹊跷之处,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他主政期间政通人和,大明国力达到了极盛,不能因为个人爱好就抹杀了他的功绩,这一点上清朝文人,包括蒲松龄的确做的有些不妥。最后以一首宣宗皇帝关心民众疾苦的《减租诗》来结束本文。
官租颇繁重,在昔害有因。而此服田者,本皆贫下民。耕作既劳勤,输纳也亦苦。遂令衣食微,曷以赡其身。殷念侧予怀,故迹安得循。下诏减十三,行之四方均。先王亲万姓,有若父子亲。兹惟重邦本,岂曰矜斯人。
其他网友观点
朱瞻基这个人能力出色,兴趣广泛,画的一手好画,又会玩,他当政时期,明朝处在“仁宣之治”的盛世,可以说他活的很滋润,舒服的很,可却很短命,当了十年皇帝,38岁就完蛋了,他死的太突然,所以一直是个谜团。
史书没有记载朱瞻基的死因,只是简单的说是得了急病而死。宣德十年,朱瞻基突然病了,得病第二天,就立遗诏,让儿子继位,第三天就死了。朱瞻基死的很突然,所以大家对他的死因就有多重猜测了。第一种,就是他操劳过度,纵欲过度而死。这种猜测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过朱瞻基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朱瞻基当皇帝时,内有“三杨”贤臣辅助,可以说朱瞻基的政务不算多繁忙,有人帮忙,哪还要自己操劳吗,再操劳你也比不过朱元璋老祖宗啊,所以朱瞻基其实算不上多辛苦,反而他有许多时间去娱乐。朱瞻基爱玩是出了名的,狩猎,投壶,打马球,踢球,斗蛐蛐等等,反正怎么开心怎么玩,朱瞻基还有“蛐蛐天子”的外号呢,可笑而知平时的朱瞻基并不操劳,反而活的开心,应该活的长命吧!说他纵欲过度,其实没有多少道理,他年轻气盛,喜欢女人很正常,不过史书没有记载他好色如命,天天泡在女人堆里,朱瞻基还是挺检点的人,不会纵欲过度放纵自己,也就没有纵欲过度精尽人亡的事情了!
第二就是吃丹药中毒死了,历代皇帝都想长生不老,想通过服食丹药长命的例子,不过丹药都是有毒的,长期服用就会重金属中毒,一命呜呼!朱棣生前确实有吃丹药的喜欢,那么他的孙子朱瞻基会不会同样吃了丹药中毒完蛋呢!史书没有记载他吃过什么丹药,如果真的吃了,肯定有记载的,朱棣死后,他儿子朱高炽继位,就赶跑了宫里的道士,不准皇室的人吃丹药。朱瞻基继位后并没有找道士炼丹,他才28岁继位,这么年轻,还不需要丹药,说他老了需要丹药还情有可原!
第三就是朱瞻基本身就是短命的命,遗传了爷爷不知的遗传病,也许就是短命的基因遗传了下来。明朝最长命的就是朱元璋啦,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多操劳啊,居然硬扛到71岁才死,可见朱元璋是命硬加长寿的,可是朱棣的这支后代却没有继承朱元璋长寿的基因,都几乎很短命。朱棣是65岁死了,儿子仁宗47岁死了,孙子朱瞻基38岁,朱瞻基的儿子英宗37岁,朱瞻基的孙子宪宗朱见深41岁,后面的皇帝寿命都没有超过60岁的,都没有超过朱棣的65岁,可见朱瞻基的后代可能是基因突变,朱元璋的长寿基因变成了短命基因,儿子朱棣继承了下来,一代代传下去,导致后代都短命得病而死。
也许是报应吧,朱棣抢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得到了天下最大的富贵,所以有得就有失,你富贵荣华,并不能说你就福禄寿并全,老天是公平的,任何事不能完美,你当了皇帝承受最大富贵,那就寿命减掉你,一得一失,很公平!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