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

网友提问:

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

优质回答:

唐诗(作者李商隐)的原版写的是《夜雨寄内》寄内大家都明白,是李寄给内人(夫人)的,随着岁月变迁、作品的更改,就变成了《夜雨寄北》这就是寄往北方的好友了。回答完毕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

寄北,寄,寄给。北,北方,代指北方的人。

古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

李商隐当时在巴蜀,写家书报平安。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因为家里人写信来了,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作为晚唐最杰出的文艺青年,因为连绵大雨,心情本就郁闷,加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泛滥,自然情到深处要写诗。所以他就把当时的环境和心情写成了一首七绝附在家书一起寄给了北边的家人。

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在长安的夫人。因为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在《万首唐人绝句》题做《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夫人。而且在诗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情愫暧昧旖旎,用在朋友之间并不是很合适。

所以虽然没有明示,这里一般指他的夫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也不知道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巴山夜雨是不是李商隐不能回家的原因?并不是。既然信差能走,人就能走,古时候送信就是靠人。那么李商隐不能回家肯定是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公事,无法脱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所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只不过是说情之景,是增加诗人对夫人,对家思念的场景。

而这种场景是在长安难以看到的,所以等哪天我回家了,咱们在一起,我给你说说这巴山夜雨的景色,和我被这绵绵秋雨被拉长的思念。

这首诗其实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西窗共剪烛”,比如两次使用“巴山夜雨”,这都是比较特殊的地方,充分显示了李商隐的文采和手法。

可题主偏偏在题目中一个常识发生疑问,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咱们现在要是有个想念的人在北边,不也会在表述中用“北方”、“那个人”之类的来做指代吗,这既不稀奇,也不高级。

不知道为什么会不理解。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寄北,即寄给北方的人。北,以方位代人,这个人指难,关键是对“共剪西窗烛”的理解。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为成语,所指也不只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个“君”就是作者“寄北”之人。当时李商隐滞留巴蜀,“君”在北方。可以看作他的妻子,也可看作朋友。

其他网友观点

四川省在长安的南边,寄书肯定是北方

其他网友观点

北斗星现,雨渐停!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这样欣赏这首诗的:身在巴蜀的诗人环境糟透了,他用巴蜀的夜雨来暗喻这种环境,大家都知道,巴蜀本来就“路难行”,雨夜就更加又黑又滑了,所以诗人的环境肯定很糟,办事肯定不顺利,所以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是归期。

诗中的“君”,也许是妻妾;也许是红颜;也许是朋友,我们都可以想象,这样更有诗的内韵。君问归期,可以是接到了君的书谏,也可以是诗人感觉到远方的“君”在心里问询自己吧,但真还未有归期啊。

都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本来就是思归的季节,然而归期渺渺,本来就很烦了,在雨夜就更烦了,在巴蜀的雨夜,倍加怀念北方的家乡、怀念家乡的“君”,何时能回到家乡,与君在窗前秉烛夜话,或喝点小酒,或一杯清茶,笑谈巴山夜雨……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夜雨寄北教案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