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纪念谁: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网友提问: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优质回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形成应当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因讨伐骊戎得到了一个美女,此女被称为骊姬,很得晋献公的宠幸。尤其是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后,更是被宠幸的无以复加。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称为储君,于是对晋献公的其他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展开了阴谋,尤其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申生。

在骊姬的枕边风攻势之下,晋献公先后将申生三兄弟分封到了外地,骊姬又向晋献公各种进谗言,陷害储君申生。申生被逼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眼见大哥被逼死,深知骊姬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两人,于是不等骊姬下手,二人便逃离了晋国。

流亡途中的生活可想而知,重耳带领着家臣跑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的重耳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跑了,于是家臣跑去找吃的,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家臣介子推默默走到僻静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知道了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杀了晋怀公而自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继位之后的重耳重重奖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在外的功臣,却忘记了当年割肉救命的介子推。于是很多人便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却并没有争功讨赏的意思,他再次默默收拾好行装,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搜寻介子推,然而茫茫树海,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必可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仍然没有见到介子推。后来,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悲,命人将介子推母子予以收殓,从而在介子推身旁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清明——天清地明。

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时正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大地一遍绿意,天清地明。此时节是最佳的游春赏春踏春的好时光,所以清明节亦可称之为”踏青节″。清明节不是纯粹的节气,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且借此日子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纪念,寄托哀思。按照习俗,人们要带上果品食物和纸钱等物品,且果品食物等供祭于亲人墓前,之后焚化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将所带食物食之。

按现在来说:清明节就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节日。

塞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纪 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介子推是当年晋晋国的贤臣,在晋文公逃, 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后,渐渐淡忘了介 子推,介子推和年迈的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后来晋文公 亲自到隐居的山中寻找。介子推不想为官。文公令手 下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 母亲烧死在深山之中。 大家为纪意介子推。各家都禁 禁烟。,以吃吃塞食为主,與寒食食品包 括寒食粥、寒食面、各种熱食制品。

据说,介子推和母亲死后,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晋文公还命令把绵山改为“介山”,以示纪念。 后来,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他网友观点

此问题不够严谨,有点瑕疵。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才比较合情合理。清明节则是农历廿四节气之一。是春夏交界的一个重要界点。这时天地清朗,山明水秀,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焕发无限生机。人们信步在绿地野花丛中,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体现人与自然历来就是和谐共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故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有典故为证:

相传晋献公因征服一个叫俪戎的小国,获得不菲的战利品。其中包括一名叫俪姬的美女,长得花容月貌,生得出水芙蓉一般。晋献公便纳为妃。因为非常宠幸,不久便生一子。自古红颜多祸水,不久祸起萧墙。于是俪姬为自己的孩子打起了储君太子的主意,在枕边风的扇动下,昏君晋献公将三子全部封分外地,然而恶毒的俪姬并不甘心就此善罢甘休。用莫须有的罪名挑拨离间,逼得太子申自尽。重耳也只有逼迫外逃避祸长达19年之久。

却说在重耳逃难途中,因为所带的盘缠有限,半途中就花的一干二净。重耳因心情郁闷和日夜奔波,劳累过度,饥寒交迫而一病不起。体质十分虚弱,身边家臣也未曾找到可以为公子重耳强身健体的饮食,于是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悄悄地将自己大胯上的肉活生生的割下一大块,炖了一碗人肉汤让重耳喝上,不久重耳便恢复了体力,继续过逃亡生活。后来重耳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己,心想得我东山再起复国之日一定要好好报达这个大思人。

重耳在外整整过了19年之久的亡命天涯生活,终于有幸回来重新登上君主地位,成为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且说晋文公即位后,大宴群臣,分赏有功之人。所有该封赏的臣子都封赏完了,唯独忘记了在生死垂危时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个深明大义,不慕荣华富贵之人。因而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选择了隐居绵山的闲云野鹤生活。晋文公知道后,自感对不住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于是亲自带领群臣上山寻找,可最终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的踪迹。于是令人将此山三面放火,留一面让介子推逃出,逼其出山跟自己共享富贵。谁知事与愿违,介子推母子最终没有选择出山,二人活活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见状愧疚不已,仰天失声痛哭:“当年若非你深明大义“割股奉君”,安有寡人之今日乎?”。于是命人将母子两人厚葬。把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命令天下人在那一天不准烧火做饭,只能吃前两天准备的的食物。当然是冷食了,可不是吃生的。故名“寒食节”。历史上惯例将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又令天下万民家家户户在门上插上柳枝以示纪念。

关于和“寒食节”相关的话题还有一个典故。却说晋文公为了永运怀念恩人介子推。命人将那棵柳树砍掉做成木鞋,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吊念一番曰:“哀哉,足下,痛哉,足下”。因而“足下”一词也应运而生,一直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来历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中进入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连日奔波,饥渴难耐,他倒在地上,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们找不到吃的,万分焦急,随臣介子推默默无语,他走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公子重耳喝了,恢复了精神,当知道是介子推腿上割下的肉,感激得落下泪。

介子推剧照

19年后,重耳作了晋国的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鸣不平,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他就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树木茂密,山高路险,进山找人如大海捞针。有人提出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熊熊燃烧,却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恸哭不已。装殓时,人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树洞,洞里有个东西。原来是片衣襟,上面有一首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以死谏晋文公,要时常自省,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这首诗来看,这里的清明,是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是要晋文公做个明君,不能做昏君。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来绵山祭奠,惊奇地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了,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这个故事来判断,最初的清明节,应该是个警醒日,意为国君为政清明,官员为官清明,做人也应清清白白。但这只是推测而已。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准确地说,秦朝以前即已存在,后演变为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节日。

清明扫墓之俗唐时成为定制。《旧唐书?玄宗纪》:“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清明节放假从宋代开始,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扫墓三日。“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师生扫墓郊游。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由于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是春暖花开,绿草茵茵,故又叫踏青节。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于上古时代的祖先崇拜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本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汨罗江自尽,因此端午节被视为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也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说法。也有的观点认为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民族也有以农历五月初五作为节日的,因此也许早在屈原之前人们就已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而将农历五月初五作为节日,而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就给这个节日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文底蕴。无独有偶的是也有一位历史人物使清明节被赋予了人文底蕴——这个人名叫介子推。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在讨伐骊戎部落时得到了了一个被称为骊姬的美女。晋献公很是宠幸骊姬。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因此有意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为太子,于是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叫齐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儿。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当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晋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灭了霍国、魏国和耿国,凯旋后,给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封他们为大夫。士蔿说:“太子您不能立为国君了。分给您先君的都城,封给您卿的爵位,预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又怎能继位!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效仿吴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吗?这样还能博得谦让的美名。”太子申生没有听从。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一选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也会给晋国带来一场内乱。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十七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里克向晋献公进谏说:“太子是奉献祭祀宗庙社稷祭品、早晚问候服侍君王饮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国君出行太子就应留守,有人代为留守就应随从,随从叫抚军,留守叫监国,这是古制。至于率师出征,须有专门军事才能的人方能胜任;发号施令,是国君与正卿的职责:都不是太子份内的事。军队在于服从将军的命令,如果太子一意秉从君命,就失去了统率的威严;如果独自把持军令,又对君王不孝,所以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统率军队,太子统率军队将失去他份内的事,又没有威信,怎么行呢?”晋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将立谁为太子呢。”里克无话而退,去见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说:“我将被废掉吗?”里克说:“太子努力吧!君王命令你统率下军,只怕不能胜任其职,为什么会废掉你呢?再说您只怕不孝,不要怕不得继位。严格要求自己又不责怪别人,就能免于危难。”于是太子申生掌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各异的偏衣,佩带上金玦。里克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于是去讨伐东山。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了太子,让奚齐做太子。”骊姬哭着说:“太子被立,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数次领兵,百姓都拥护他,怎么能因我这贱人的原因而废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样,我就去自杀。”骊姬是表面佯装称誉太子,暗地里却叫人诽谤太子,想立自己的儿子。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他母亲齐姜,并将胙肉献给晋献公。恰好当时晋献公外出打猎去了,于是将胙肉放在宫中。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过了两天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制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试试它。”便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厮役尝,厮役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为何这般残忍呀!连他父亲都想杀了去接替他,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父君老了,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谋害他!”又对晋献公说:“太子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让我母子俩躲到别国去,或者早点自杀,不要白白让母子俩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废他,我还反对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这件事上是大错特错了。”太子申生听说这消息,逃奔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就杀了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太子为何不去把话说明?”太子申生说:“我父君老了,没有骊姬,就睡眠不安,饮食不甘。即使向他解释清楚,又引起他对骊姬发怒,这不行。”又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您可逃奔到其他国家去。”太子申生说:“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我自杀算了。”十二月十四日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杀。

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两位公子听到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翟国,重耳由此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晋国公子重耳在自己父亲的逼迫下踏上了流亡之路,重耳流亡前在晋国有很高的声望,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公元前636年的新年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返回晋国并成为最高执政者,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话说当年晋文公四处流亡时有次因缺粮而饿昏过去,跟随他流亡的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回国登基后介子推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人“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客观地说狐偃对晋文公得以回国继位是立有大功的,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后人便将介子推和清明节联系起来。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重耳的重臣介子推,而设置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受到迫害被迫流亡。在流亡的路上,还受到了数次追杀,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在颠沛流离之中,丢失了大量的财物。有一次,重耳和他的随臣经过了荒无人烟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吃的,大家都又饿又累,很难再坚持下去了。

重耳都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情绪非常低落。

正当众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介子推悄悄的走到一个角落里,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重耳很快就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发誓将来有机会一定重重感谢介子推。

介子推却一脸平静的说:只要公子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至于他自己能得到什么,根本都不重要。

19年后,重耳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回国后的晋文公,开始大赏群臣,尤其是长期跟随他流亡在国外的随臣。

俗话说会叫得孩子有奶吃,介子推不屑与争功讨赏,于是酒杯的自己的老娘到绵山中隐去了。

后来晋文公才想起这件事,羞愧难当。他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却发现介子推隐居深山。

为了能够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决定三面烧山。然而,等山上的树木全部烧尽后,也没有见到其自身。

在大军搜山后,才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介子推只留下了两句话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看到这两句话抱头痛哭,为了悼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前来拜祭介子推,却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因此将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命名为清明节。

按照24节气的说法,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开始增多,正是民间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

俗话经常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寒食节纪念谁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