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过的比较凄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优质回答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
张廷玉 剧照
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玉看到一副名画甚是喜爱,回家后更是屡屡赞叹。张若霭还以为父亲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将该画要了回来,谁知张廷玉看到后极其生气,指责儿子夺人所好,命他马上物归原主。
张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员十分严苛,他掌管吏部时,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张老虎”,常年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诛之,张廷玉不顾多位官员出面求情,执意将其惩办。还有一次,因为一份文件上的县名“元氏”被写成“先民”,张廷玉便发现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于是驱逐了奸诈的官员。
张廷玉的工作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编写文史、草拟谕旨、跪受笔录等等,张廷玉无论工作内容多复杂繁琐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文件,日夜加急不休也从未出过差错,可见其文思敏捷,能一人办十人的工作。
可惜后来由于张廷玉有一女婿涉案违法,因此张廷玉受到牵连晚年财产几乎被收缴,他死后配享太庙,谥文和。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画像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张廷玉墓
张廷玉十分长寿,在83岁时高寿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却在乾隆当朝后饱受排斥,屡遭冷门,却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转变态度破例进入太庙,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处呢?
张廷玉墓
张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叶归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乡桐城,总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名单,受到了保护。
纵观该墓园,由方位上看,整个的朝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结构上是围绕着墓冢向四周扩散,看上去成扇状,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顶端用于摆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时用的桌子、香炉、烛台等等。墓的中间是留给后人用于跪拜的场所,左右两排分别陈设了很多座石头雕像,有动物、兵俑,还竖有碑文。张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张家家族族谱以及人物生平事迹典故的记录。
这座张廷玉的墓其实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间,它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之后由国家出资修整、重建了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来,留存至今让我们能够看到。至1983年,该张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单。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对它的赏识,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张廷玉之墓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优质回答
清廷最受三朝皇帝重用的大臣非张廷玉莫属。他一生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重用,位极人臣,从青年入士至老年因病请辞,确受到乾隆皇帝的二次慰留,主要是年逾古稀的时候好激动,逐渐与乾隆产生间隙,特别是提出雍正帝许诺他将来老去配享太庙,当乾隆的面乞一字据凭证引起乾隆皇帝大为不满,但是还是写了一道喻诣,并赋诗留念。但因此引发诸多不愉快之事,使张廷玉后悔不及。
在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垂堂五十年、长词林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
……
康熙三十九年(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从此以后,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张廷玉承袭父业“久持讲握,久任机密”。
张廷玉多次随康熙皇帝南巡及到蒙古各地巡访,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政治才干便崭露头角,深受康熙皇帝的的喜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春园,四皇子胤祯根据遗嘱继承大位。经过二、三十年艰苦激烈的竞争,终于迎来大位。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慎选张廷玉作为筹划军政大事的主要助手,雍正帝选用他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他是“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才干非凡;其次张廷玉是雍正皇帝的老师张英的儿子,这对胤祯来说今后是难得的贴心臣子。胤祯登位以后立即任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登办理大事典礼翰墨。康雍之交,政务繁忙,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应命承办。张廷玉日亦受到重用。
雍正元年(1723年),张延玉复执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的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雍正帝喜欢他的公慎,加他的太子太保,权位越来越重。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院学士;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任四朝国史总裁官。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总之皇帝离不开张延玉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等四人为顾命大臣,遗昭他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即位后奉行大行皇帝遗命,由庄亲王、张廷玉等四位顾命大臣辅政。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众皇子师傅,并兼翰林院事。在乾隆时期仍然受到重用。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以年老请求回乡休息,乾隆皇帝下旨慰留。第二年张廷玉再次申请年老休息,乾隆再次降旨慰留,这时张廷玉就提出条件,说先帝雍正当年说的他年之后配享太庙空口无凭,能否降一道喻旨写明此事,引起乾隆皇帝不满批评了他几句,并且还是写了诏书給他。自从以后隔核加深,特别是他的女婿在学政位上受贿一事又牵扯到他的头上。乾隆皇帝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自己家中,享年84岁。乾隆最终仍尊世宗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
结语:
张廷玉一生深受三个皇帝的青睐,官运亨通,位极人臣。他为清廷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也是汉臣唯一享配太庙的大臣。他们祖孙三代张英、张廷玉、张若霭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青睐。他的儿子张若霭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张廷玉晚年受了一点挫折,但是影响并不大,他比明朝的张居正强多了,张廷玉一家三代是幸运的,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有这样的结局实属万幸。他还不能算跌落神坛,只能说是一点小曲折,还是因为他女婿的贪腐引起的。张廷玉总之算是幸运的。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可谓是大清最牛的三朝元老,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修《明史》,建立与完善军事和奏章制度。
在大清“防汉”政策下,张廷玉能够47年屹立不倒,可谓了不起。对于清廷,张廷玉绝对是豁出老命的奉献到底了。
但是,在前半生为大清鞠躬尽瘁,在晚年却遭到乾隆刻薄小气的对待,在抄家之后,彻底灰心丧气,最终郁郁而终。可以说,张廷玉修炼了一辈子臣术,深刻知道如何在清朝做官,但晚年却依然遭遇反复无常的帝王戏弄,活得没有丝毫尊严。
张廷玉官场一路高升,先后得到康熙雍正乾隆重用,尤其和雍正成为一对好基友
在康熙年间,张廷玉29岁的时候,高中进士,成为翰林。33岁的时候,被康熙看中,成为康熙贴身秘书。45岁的时候,成为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雍正即位之后,认为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于是张廷玉迅速高升为礼部尚书。此后,张廷玉和雍正君臣相得十三年,犹如好基友,一天都不能分离,一旦分离,就朝思暮想。
后来,雍正还立下遗嘱,说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这可谓是清朝汉人官员最高的政治待遇了,也是清朝唯一享此待遇的汉人。
乾隆等级,对张廷玉很尊敬,称他为“先生”,即将张廷玉尊为老师。并且,乾隆将张廷玉封为三等伯爵,开了清朝文臣封伯的先例。乾隆外出潇洒,会留张廷玉和鄂尔泰坐镇京师,处理政务。
乾隆年间,张廷玉首次遭到处罚,最严重的是快80岁之时被抄家
乾隆即位之初,对张廷玉非常好。但很快,张廷玉就遭到了几十年官场生涯的第一次处罚。
乾隆很会搞事情,在孝贤去世时,接机处理了很多大臣,包括张廷玉。因为张廷玉在祭文用了一个词:“泉台”。乾隆认为不够尊贵,于是就将张廷玉罚俸一年。这是张廷玉第一次受处罚。
又过了几年,张廷玉快80岁了,于是向乾隆请辞,说年老了,让我退休吧。结果乾隆不允许,说你要享太庙的,哪能回家呀。张廷玉说,“也有回老家的,刘基就是。”乾隆脸色瞬间冷若冰霜,对张廷玉说,不要老想着求安逸,想退休说明你不够忠诚。(刘基传说被朱元璋毒死)
后来,张廷玉想了办法,让乾隆写了“配享太庙”的保证书。乾隆写是写了,但事后却很不爽。后来因为张廷玉学生,军机处的汪由敦,提前告之张廷玉乾隆不爽,张廷玉就立即进宫谢罪。
乾隆一看,认为张廷玉是在他身边安插间谍,于是就明令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收缴当初赏赐的东西,并随后让德保抄张廷玉的家,看看张廷玉书籍信件有没有涉及对朝廷议论(文字狱就这么玩的)。
好在张廷玉为官谨慎,一辈子敬小慎微,就是没有一条涉及到对朝政的评价。这救了他一命。
从此之后,张廷玉基本上没说过话,整天傻坐,形容枯槁,五年之后,张廷玉死去
修炼了一辈子臣术,为大清鞠躬尽瘁,结果晚年遭遇这种惨祸,张廷玉可谓心灰气冷。
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曾说,张廷玉执掌枢府24年,凡军国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经常和皇帝造膝密谈,但是却找不到一件功劳属于张廷玉的。(清朝,功劳属于皇帝,错误属于大臣)
一生都为大清奉献的张廷玉,在抄家之后,人就像傻了整天枯坐着不说话。其实,只要他说一句愤怒或不满的话,乾隆都有理由说:看,他的确不忠心吧。由此更能证明乾隆做法的正确性。
五年之后,仿佛一个农村糟老头一样,张廷玉无声无息的去世了。消息传到乾隆耳朵里,或许良心发现,乾隆也觉得做的过分,于是就免除免除了一切处分,同意他配享太庙,死后和雍正相伴。
然后,此时的张廷玉是否泉下有知呢?或许,乾隆只是做给他人看的罢了!
列位看官,对于张廷玉的遭遇,你有什么高见?
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优质回答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驾崩前,召隆科多进见,并且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诏书。
第一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钦此。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当然,隆科多接下了康熙的第二封诏书,同时也接下了在康熙驾崩后,宣读康熙遗诏,辅佐新君的职责。
而张廷玉也收下了第一封诏书,并向隆科多交代:
“你记住,这道遗诏由我收藏。今后,你如果没有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遗诏就算没有。你如果真起异心,我取你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隆科多也坚定站在了康熙,站在了雍正这一边,成为了雍正顺利登基的功臣,而雍正也遵照康熙的旨意,让隆科多信赖有加,加官进爵,显赫一时。
但是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隆科多成为了重要帮凶,不仅利用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权,控制了皇宫的卫戍,并且更是直接协同八爷党进行逼宫。
而此时,朝堂上的张廷玉却没有拿出康熙的诏书来拿下隆科多,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份诏书的存在。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今非昔比,张廷玉轻举妄动反而会逼反隆科多。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是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并且还兼领九门提督一职,这样不仅在朝堂之上,隆科多位高权重,就连皇宫的卫戍和这个京城的防务也都在隆科多手中,可以说是此时的隆科多是党政军权一起抓。
当时的情况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已经撤换了图里琛的大内守卫,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控制了皇宫内外,八爷党人在“文谏”,而隆科多则是彻头彻尾的“武谏”。
张廷玉一直是文臣,没有兵权,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先不说张廷玉会不会提前把那份诏书放在身上,就是随身携带,这个时候拿出来,也无济于事。毕竟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拿下隆科多,也没有办法处置隆科多,相反,贸然的批判隆科多,反而会让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武力逼宫,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张廷玉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提康熙诏书的事情。
如果张廷玉拿出了康熙的遗诏,恰恰是给了八爷党“清君侧”的口实,将陷雍正与更加被动的局面。
八爷党和隆科多在如果逼宫成功,雍正退位后,谁是新的继位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新的继位人就是弘时,如果单从康熙诏书上的文字看,并不是通过八爷、十四爷而行图谋不轨之事,因而并不能将隆科多算作为违背先皇旨意来看。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已经为关外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所控制,并且,这四位王爷在这次行动中,积极听从八爷的差遣,也就是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现在是掌握在八爷党的手中。
如果张廷玉拿出诏书,可能的情况有两种,朝堂之上一致认为这份诏书的假的,张廷玉引来杀身之祸;这份诏书是真的,隆科多违背先皇遗命,隆科多应该受法伏诛。不管哪一种情况,八爷可以立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调兵进京,武力逼宫,顺带还能把隆科多除掉。这样反而是将已经对雍正极为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的被动。
张廷玉没有拿出遗诏,而是用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述,为雍正稳定了局面。
作为康熙、雍正两朝宰辅,张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问题所在,也见证了雍正实行新政之后国家发展、国库充盈的现实成绩,他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角度,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积极为雍正进行了辩护,不仅戳穿了八爷党的阴谋,也用自己的一番话说动了满朝文武,让他们没有继续站在八爷党一边给雍正施加压力,让雍正暂时性的获取了主动权,也将这次逼供行为的性质从“议政”变为了“谋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现场的局面朝着更加不利于雍正的方向发展,也为十三爷重新掌控丰台大营,带兵驰援雍正赢得了时间。
在面对这场逼供行动中,张廷玉确实没有办法拿出这封诏书,而这份诏书不仅不能控制局面,反而会让局势更加的糟糕,所以,张廷玉在雍正最难的时候,选择了最为正确的方式为雍正解围,让人感到的是钦佩和肃然起敬。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确实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仅深谙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却能洁身自好,同时,他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之道,也都让人获益良多,深感佩服。
事实上,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如若拿出康熙的遗诏,只会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使得雍正更被动,局面将更混乱。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已经是雍正6年的事情了。此时也是雍正改革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朝野内外反对改革的势力在不断纠结聚合。
在逼宫之前,反对势力已经不止一次发难了,而雍正面临的格局是:自己曾经的臂膀年羹尧已死,田文镜也是身陷囹圄,反对自己改革的势力,也扩大到了像李绂那样的读书人和反对自食其力的旗人(这些都是原本中立的力量),而关外的铁帽子王事实上也参与到了这次逼宫。
对于雍正而言,八王此次逼宫异常凶险。因为此次不单单事关改革的成败,是否继续?更关键的是八王意图将整个政体倒退回之前议政王制度,实行原始的军事民主政治,在矛盾重重的现状之下,这极有可能让国家造成巨大分裂,蒙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维护雍正权威不单单是维护个人权威,更是代表了中央的权威是否能够得以维系。
所以张廷玉站出来驳斥了“八王议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满清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既然不存在“八王议政”,那么你们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斗争就被压缩在讨论雍正是否合格的问题上,接下来张廷玉又将康熙晚年的国家现状和心愿,再从雍正继位之后取得的成就,从而论证了雍正不但是一个合格之君,而且还是一个有成之君。
这就使得八王集团理屈词穷,穷图匕见了。理论道路走不通了,那只能看刀把子握在谁手里了。那就亮出隆科多这个”大叛徒”,实际上此刻隆科多就是一把刀。
此刻如果张廷玉拿康熙的遗诏,说你隆科多背叛了革命,现在要将你罢官夺爵,下狱抄家。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不讲理了,都准备动刀子了,你现在来说你们死去的老爹曾经说你们老四是对的,你们要拥护老四。不拥护老四,就要杀头。
试问如果不是胤祥在外围摆平了“刀把子”,此刻谁又能动得了隆科多?他可以九门提督兼领侍卫内大臣,掌控现场的只有隆科多一人,连雍正也奈何不了他,在场所有人的性命都捏在他手里。
当张廷玉拿出那份遗诏的时候,也就是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的时候。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其实隆科多的态度一直十分暧昧,非常骑墙的。他只敢将亲兵营换防,而没有进一步动作,事实上他也在观望,究竟谁会胜。
如果此刻,张廷玉突然拿出那份诏书,隆科多就已经被逼没有退路了。他将彻底倒向八王集团,说张廷玉这是矫诏,另外当前的皇帝说话都已经没用了,拿一个前任的皇帝说话,谁又会去买这个账呢?
此刻的隆科多只能够站在张廷玉的反面,然后将张廷玉拿下,而拿下张廷玉的那一刻,也就彻底站向了雍正的对立面。恐惧会让他作出立即动手杀掉或者囚禁雍正,拥立弘时的决定。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而如果此刻雍正已死,弘时已立,胤祥在外围做再大的工作也无法避免事态的扩大化了。胤祥只能够选择向弘时宣誓效忠;或者进宫剿灭弘时以及允禩,然后派人从江南接回弘历,并宣布拥立弘历。
但是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避免不了大规模的流血和自己的身陷囹圄。
为什么张廷玉拿出遗诏,就把隆科多逼向八王集团,并要做出过激行为?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隆科多选择了遵从了康熙的遗诏(虽然这很不符合隆科多的性格和判断),他的结局只会更惨,因为他彻底颠覆了雍正的权威。
因为隆科多已经明确地没有遵守雍正的旨意去办事了。但是的确也没有做过于出格的事情,所以即便失败了,隆科多的罪过,其实还不是特别大。按照雍正的性格,是不会杀了他的,毕竟当初拥立有功。
而此刻当康熙的旨意下达的时候,他却莫名其妙的遵守了。这不就是在堂而皇之地打雍正的脸吗?雍正当了六年的皇帝,竟然不如一个死去六年的皇帝对自己的臣子说话有用。
更可怕的是,康熙的遗诏充分暴露出了,隆科多当初为什么会拥立雍正?不是为了什么恩德,为了什么情谊,就是荣华富贵和身败名裂之间的抉择。这让雍正情何以堪呢?
即便后来险赢了这一场斗争,雍正将永远生活在康熙的这道遗诏的阴影中,又有什么权威来继续支撑改革呢?那就不单单整死隆科多了,连张廷玉也要跟着被整。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核心是——面子,我乾隆不要面子的么?
我乾隆对你张廷玉再好,也经不起你的一再作死啊?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 在一次君臣谈话中, 皇帝关心地问起张廷玉的身体。 年事已高的张廷玉则借这个机会, 试探着提起了退休。
乾隆微微沉吟了一下, 说, 我再想想, 你先退下吧。恻隐之心使皇帝决定放他归去享几年清福。 于是乾隆发布谕旨:“(张廷玉) 乃自今年秋冬以来, 视前大减, 盖人至年高, 阅岁经时, 辄非曩比。 召见之顷, 细加体察, 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 而去之一字, 实又不忍出诸口”, 因为“座右鼎彝古器, 上欲久臣几席, 何况庙堂元老, 谊切股肱?”
乾隆派人把这道谕旨送到张府, 说是否真要退休, 听他自行选择。
其实很明显,乾隆内心的想法是,我让你选择退不退休,然后你上书回复一个,虽然我很老了,很难了,但是最后我选择不退休,那么这时候乾隆再发一个旨意,让张廷玉退休了,这不显出来乾隆帝的博大胸襟,爱臣如子,然后俩人皆大欢喜,张廷玉为天下人臣之表,荣归故里。后世,又是一段佳话。我乾隆真是太聪明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经典博弈论的问题,张廷玉虽然知道大概率是这个理儿,但是万一你乾隆耍赖,我说我不退休了,你就坡下驴,那我岂不是惨大发了?于是他就当乾隆这个旨意是默许我退休了。然后谢了个恩,准备等着明年春天回乡。
这下乾隆吃了个哑巴亏,老兄弟,你搞我啊?我乾隆不要面子的么?但是君无戏言,明明说出来我支持你的所有选择了,那也只能就这样认了。
原本以张廷玉的资历,和乾隆的一贯对他的态度来说,配享太庙是肯定没问题的。结果张廷玉又开始作了,虽说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但张廷玉在这个让乾隆吃了哑巴亏的节骨眼上,由儿子搀扶着, 颤颤巍巍地再一次进入紫禁城, 跪倒在皇帝面前, 尴尬的说明了自己的忧虑,“免冠呜咽, 请一辞以为券”。
听完张廷玉的请求,乾隆惊呆了,我说不给了么? 现在竟然厚脸皮的过来让我写保证书?不过虽然乾隆万般不爽,但是觉得自己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所以还是写了这个恩准张廷玉配享的诏书。但是因为实在太不爽了,忍不住又写了一首诗给张廷玉吐槽一下。
“造膝陈情乞一辞, 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 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 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 汗简评论且听伊。”
汗简评论且听伊,历史怎么评价,就随他们去吧。这句话可谓相当的重了,乾隆这么好面子的人,最重视的当然是历史的评价了。
但事儿还没完。原本皇帝破例开恩,按例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自进宫谢恩。没想到张廷玉又作了一把。四十多年一向极重礼数的张廷玉第二天没来,只是让他儿子来谢恩了。乾隆这下勃然大怒,我待你如初恋,你却虐我千百遍。那么张廷玉究竟咋想的呢?他是真病了实在来不了?还是觉得想要的都得到了,干脆不理乾隆了?是没有发觉乾隆之前的种种不满?还是干脆已经不在乎了?
乾隆也不知道,虽然怒发冲冠了,但朕是鸟生鱼汤,我再忍。当天下午,乾隆命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写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是怎么回事。 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 与张廷玉关系极深。 他知道这回乾隆是怒大发了。赶紧派人把消息传给张廷玉,让他有点准备。
这时候张廷玉真的吓傻了,作了最后一回,第二天一大早, 天还没亮,他就跑到宫中叩头请罪。乾隆再次更是惊了,我旨意还没发出去呢,你这就来请罪了,这次再也不鸟生鱼汤了, 破口大骂张廷玉一顿,然后自己亲自写了一篇上谕,列张廷玉四大罪状…
虽然当时乾隆因不想把事儿闹大,没有追究。但不久之后,借由召集廷臣开会,开会的结果不出所料,大家一致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于是张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资格, 灰溜溜回到了老家。
至此,张廷玉身败名裂,但故事还有下文。乾隆又因其他案子想起来这件事,遂派人去张廷玉家收回三朝皇帝的赏赐。其实乾隆这个好面子的主,主要是怕张廷玉写下什么怨怼之词留到后世,于是派人去看他家里有没有什么书籍文章。可以想见,若是真被查出了什么,那文字狱的力量足以让张廷玉家灭族。于是收缴赏赐之物变成了抄家,好在确实没有查出来什么。
但张廷玉经此打击,门生故吏散尽,心灰意冷,终于还是死了。
最后,乾隆听闻这个消息,在已经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张党的打击之后,也还是做出了眷念老臣之姿态,给张廷玉配享太庙, 恤典如常, 谥文和。
只是这个“太庙”,不知道当初的张廷玉是否还会想要呢….
张廷玉一代名臣,察言观色能力极强;最终不能在乾隆时期善终,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魔咒在他身上印证,主要是张廷玉是三朝重臣,手中权利太大,被乾隆皇帝忌惮,晚年生活坎坷;二是他是汉人不是满人,满清皇室对待汉人,虽然没有蒙元那样轻视,将汉人列为三、四等人,但也重视不到哪里去;作为汉臣,能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也是满清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罢了,从整个满清王朝,只有他一人配享太庙,就可以看出;所以说,他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就是一个工具罢了,老了,走不动了,也不能再继续奉献才能时,就会被统治阶级摈弃。三是权利斗争,在乾隆时期,张廷玉已是汉族士大夫的领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满族士大夫的利益,特别是雍正皇帝驾崩以后,他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已和当朝庄亲王同被认命为顾命大臣,这也使他树大招风,坎坷结局已注定。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网友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学习,谢谢。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优质回答
如果不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真想说一句:乾隆丫的就是一个精神病!
在说乾隆打压张廷玉之前,先来讲讲张廷玉这个人。
在清朝的三朝元老并不多,能够横跨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以汉人身份成为三朝元老,死后配享太庙的,估计是独一无二的。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应该算是清廷高级长官,然而张廷玉的发迹却并非全部依靠父亲的恩荫,年仅二十九岁的张廷玉就考中了进士,再加上他父亲的影响,康熙皇帝将张廷玉调到南书房。
很多人对南书房可能并不太了解,在《鹿鼎记》中南书房好像就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康熙亲政之前,清朝有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为了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南书房也是康熙一朝重要的权力机构,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张廷玉就能够进入权力中枢,不仅是其父亲的恩荫,也跟他自身的能力有关系。
张廷玉一直作为康熙的贴身秘书到四十五岁,第二个官职直接就是二品的礼部侍郎,45岁官居二品在清朝是相当不容易的做官成绩了。
然而张廷玉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雍正皇帝即位后四个月,就提拔其为礼部尚书,雍正四年晋升文渊阁大学生户部尚书,雍正设立军机处后,第一任首席军机大臣就是张廷玉。
作为一名汉族大臣,有此殊荣应该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雍正这样一个皇帝,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对臣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对读书人并不是很友好,这对于文秘工作的张廷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张廷玉依然依靠自己勤劳的工作能力,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工作狂,能够得到雍正的认可,说明张廷玉也是卖了老命了。
雍正表面上看起来薄情寡义,实际上骨子里真的很重情义,比如在追封康熙的庙号上,雍正力排众议,坚持康熙对清朝有再创之功,尊为圣祖皇帝,对于张廷玉,雍正也曾坦言:“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个皇帝能够抛开君臣论亲密,可见对张廷玉的认可。
雍正在政治遗嘱中对汉族大臣张廷玉的身后事政治荣誉给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和政治待遇:“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洵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遗诏》
在清朝能够入选太庙的,那都是对清朝立有大功的人,能够入太庙者寥寥无几,因为一旦入选太庙,就可以受到爱新觉罗家族的朝拜,连一半的铁帽子都不能进入,张廷玉一个汉臣能够进入太庙,张廷玉的这种待遇有清一代再无第二。
在雍正朝如此受到重用的一个大臣,到了乾隆朝竟然受到各种打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打压,历史上早有定律,但是张廷玉的身份并不允许他能够威胁到皇权,充其量不过一个忠心耿耿的打工仔,所以这一点根本就说不通。
张廷玉得罪乾隆是因为,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皇帝可能是出于沽名钓誉的理由,怕别人说他亏待前朝重臣,就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
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告老还乡,这次乾隆批准了张廷玉的辞职申请,然而这个时候张廷玉却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
意思就是让乾隆给一个承诺,让张廷玉死后可以遵照雍正的遗嘱,乾隆当时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结果第二天因为张廷玉没有亲自入宫向乾隆谢恩,而是派遣了他的儿子前来,这让乾隆大为恼火,随后就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后来因为其他案件,乾隆又将赐予张廷玉的东西全部追了回来,导致张廷玉晚年郁郁而终。
很多人认为是张廷玉晚年犯了老糊涂,竟然去向乾隆要承诺,所以激怒了乾隆。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精神病,前脚答应的事,后脚就能反悔,本身就反复无常,张廷玉跟他要承诺,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一个八十岁的老爷子都不让辞职,为了自己的名声,这不就是要人命嘛!
乾隆大概是由于人生太顺的原因,渐渐产生了一种逆反的心理,前人说往东,我就必须要说往西,总之是要拧着劲的来。
比如鳌拜案件,关于擒拿鳌拜一事,康熙晚年的时候想起来都感觉有点对不起鳌拜,到雍正的时候,给鳌拜平反了,结果到乾隆的时候,乾隆又说:”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等于是不把他爹说的话当回事。
关于评价人物,乾隆办的最操蛋的事就是对李卫的评价,李卫是雍正最为信任的重臣之一,乾隆时期不中用也就罢了,李卫在乾隆五年去世的时候,乾隆说:“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等到乾隆晚年的时候,对李卫的评价就变成了:“并非公正纯臣······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这就是反复无常的表现,张廷玉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不要一个承诺,怕是没有好下场,事实证明张廷玉并没有看错人,乾隆就是这个德性,张廷玉还没死,就宣布不让他配太庙,寒人心寒到这个程度,当真也是不容易。
当然,最后乾隆迫于沽名钓誉上的压力,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了,毕竟这是你承诺过的,说到底还是张廷玉胜利了。
乾隆帝继位后之所以如此对待张廷玉,一是为了树立威信,打击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为首的朋党之风,加强集权。二是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势力大就算了,还不经意间给乾隆帝一种身边被其安插了眼线的感觉,可惜张廷玉一生都是谨慎小心却晚节不保,老来糊涂不被收拾才怪。
清朝身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总结了之前多个朝代的利弊之处,距清朝最近的明朝灭亡一大原因就是东林党乱政,所以清朝皇帝对于朋党之风是打击的不遗余力,乾隆帝继位之初,雍正帝留下的心腹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就成为了两大朋党,鄂尔泰是满族大臣的领袖,张廷玉成为了汉族大臣的领袖,当然张廷玉一辈子小心谨慎,从不敢结党营私,但是处在那个位置上,愿意不愿意都成为了汉人大臣的领袖了,这两位大臣可以说是把持了朝政,差点架空乾隆帝,25岁登基为帝的乾隆,并没有太多政治经验,面对两大朋党威胁,肯定是不高兴的,但是乾隆善于隐忍,刚开始是不动声色并且给人一种礼贤下士的感觉,遇有大事都要过问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意见,直到后来慢慢大权在握了就开始打击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首的朋党之风。
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桃李满天下,势力也足够大,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之时,对于雍正皇帝让他配享太庙的遗诏,想让乾隆帝下个命令保证一下,这就有点威胁的意思了,在古代家天下社会中对于皇帝如此,算是犯了忌讳,更糟糕的还在后面,乾隆帝念张廷玉为三朝元老,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张廷玉却只是派自己的儿子入宫谢恩,惹的乾隆帝非常不高兴,下旨让他明白回奏,却被他在军机处的学生汪由敦提前泄露给他,张廷玉吓得第二天黎明就前去谢恩,而此时旨还没有传达,乾隆帝当然是大动肝火,肯定有人提前泄密,自己像被监视了一般,自古以来,都是皇帝监视臣子,生杀予夺言出法随,皇帝身为九五之尊,却被臣子安插眼线监视,对于乾隆帝这种自认为精明的皇帝更是不能容忍,之后乾隆帝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削去他的伯爵之位。
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乾隆帝登基初期大搞朋党之风,威胁皇权,之后的一系列昏招更是让乾隆帝认为他在宫内安插了眼线,为了加强集权,从哪方面来说张廷玉都注定了要被打击的,不过张廷玉死后乾隆帝还是尊父亲世宗雍正帝的遗愿,恢复了其配享太庙的待遇,活着的人与乾隆帝对抗,只能是什么都没有的下场,只有死了没有了威胁,乾隆帝才会恢复一些该有的待遇。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作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张廷玉,最后是因为什么事而失宠的?
优质回答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最长的皇帝,他颇有一番作为,但更是好大喜功生性刻薄,同时对于掌控最高权力也是无比的痴迷看重,谁给了威胁他皇权的感觉,那么谁就是触了这位天子的逆鳞。
那么毫无疑问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就给了他这种被威胁的感觉。
于是这位在位时间最长,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开始与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展开了权力交锋,从这时起就注定了张廷玉的失宠,因为什么事失宠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宠的根源这时候已经埋好了,张廷玉最后更是晚景凄凉,这一生有些虎头蛇尾式的落幕。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这位传奇汉臣因何而失宠。
张廷玉身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必是有着他的过人之处的,他并非庸才。(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通俗直白来说,张廷玉不只是善于揣摩上意而且办事能力强,更知道树大招风所以一直是小心翼翼。
有能力,能猜出领导的心思,把事情办得漂亮使领导满意,还低调不狂傲。这种人别说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是职场达人中的达人。
因为张廷玉的出色表现,所以他为康熙帝与雍正帝所赏识,尤其是雍正帝登基以后对其是重用重用再重用,他也开始开挂式的晋升,雍正一朝十三年中晋升的速度,所得的荣耀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但问题还是会来的。
有时候你就是知道树大招风和小心翼翼的道理,但你到了一定的位置上,很多事情就是身不由己,你不想招摇过市也会成为很多利益集团的代表,这不雍正帝不只是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顶级荣耀,还在临死之前任命其为顾命大臣之一。
乾隆朝的张廷玉可以说是汉臣的领袖,加上他与同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满臣领袖鄂尔泰意见不和,经常针锋相对由此延伸形成了满汉之分的党争模式。
乾隆帝虽然权力欲望极强,但也颇有手段,他刚刚登基时根基不稳。(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而顾命大臣中不论是张廷玉还是鄂尔泰意都是根深蒂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重臣,所以哪怕当时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帝不高兴,也还是重用他们以稳朝政。
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乾隆帝为示君臣知遇之情,还破例封张廷玉为伯爵,已是“系格外加殊恩”。
张廷玉小心翼翼了一辈子,但到了乾隆朝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些老眼昏花了,而且乾隆帝这个青年皇帝对他的重用更是让这位小心翼翼的大臣开始轻飘飘起来。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清朝,张廷玉如此这般作为,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早就是对其不顺眼了,而机会马上就来了。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再次强烈要求退休,并且非要请求乾隆帝给他开一个答应履行雍正帝留下他配享太庙的遗命凭证,乾隆帝极其不高兴,最后还是勉强答应了。
年老的张廷玉终是有些自大起来了,乾隆帝勉强答应以后,他竟然没有亲自入宫谢恩,而是让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惹火了乾隆帝,传旨令他明白回奏。
这时候张廷玉又做了一件蠢事,由于他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军机处的汪由敦提前告知了这件事,他当时的反应就是第一时间入宫谢恩。而他入宫谢恩时圣旨都没有传到,暴露了军机处有人泄密的事情,乾隆帝彻底龙颜大怒。毕竟身为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军机处这种机密重要地方张廷玉都可以渗透进去,岂不是太具有威胁性了,严重威胁了皇权,所以张廷玉彻底失宠,先是罢去配享太庙的待遇及其破例赏赐的伯爵之位,后更是因为一些小罪被借题发挥将张廷玉之前所得的御赐之物都缴回宫中。
张廷玉这一生小心翼翼了一辈子,还是因为门生故吏遍天下而树大招风了,为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帝所猜忌而不喜。(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没有妥善处理好配享太庙一事,最后一错再错,本来就给乾隆帝威胁的感觉,随着错误的加深,更是令乾隆帝深感威胁甚大,导致了其失宠凄凉落幕。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张廷玉死后乾隆帝遵守了父亲雍正帝的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算是满足了这位一代传奇大臣的最大奢求,也算死而无憾了…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张廷玉,历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非常受到重用。张廷玉28岁进入南书房任职,在康熙身边参赞朝廷要务;雍正登基后,张廷玉更是成为肱股之臣,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雍正去世时更是留下遗诏,张廷玉为顾命大臣,死后配享太庙,使他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但就是这么一个重臣最终遭到乾隆皇帝厌弃,不得不说张廷玉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晚年却接连犯错。
首先顾命大臣的身份历来都是催命符。1735年雍正去世,留下遗诏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这四个人也不傻知道“顾命大臣”当不得,主动请辞,最后以总理事务王大臣称职,说白了换个名字但是实权没变。
乾隆面对老爹的遗诏不敢明着反抗,但一直耿耿于怀,毕竟皇帝就没有想受到制约的。身为先帝留下的重臣,聪明人就应该主动辞去这种可以制衡皇帝的职务,不辞职就会给新君留下贪恋权位的印象,可惜这四人没有一个这么做的。除了果亲王允礼在乾隆三年早逝外,张廷玉、鄂尔泰、庄亲王允禄三人的总理事务王大臣职务都被乾隆找借口撤除了。
其次掀起满汉党争。乾隆四年以后,雍正留下的重臣只剩张廷玉和鄂尔泰还在参与朝政,因为两个人官职最高、威望最重、资历最老,因此分别成为满汉大臣的领头人。在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带领下,满汉大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明争暗斗互相不服,甚至于出现当众讥讽谩骂的情况,造成朝堂分裂影响极坏。
但是面对两个已经形成的派系,初登大宝的乾隆还无力镇压,只能左右安抚、维持朝堂平衡,活得也挺憋屈。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乾隆亲信讷亲成为满臣之首,这种情况下张廷玉也自然没有必要再留着了。
最后张廷玉多次打乾隆的脸,伤了皇帝的面子。乾隆是一个和他父亲雍正很不一样的皇帝,因此新君必定有新政,先后提出了针对朝臣、选官、农业等问题的多项新措施,但是张廷玉都认为“依照旧例”就好,力主不准。这给乾隆的感觉就是张廷玉倚老卖老,因此渐生嫌隙。
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也感到再不撤就要大祸临头,因此以老病为由请求致仕,乾隆为了显示优待老臣自然不能立马同意,一直到乾隆十四年才同意。对于张廷玉主动辞职本来乾隆挺高兴,给了很多优待,但是张廷玉担心自己不能配享太庙,非让乾隆给个凭证,这相当于当众说不信任皇帝的信用。乾隆虽然给了张廷玉一个诏书明确了他的待遇,但是已经很不高兴了。之后张廷玉又干了两件蠢事。
一是面对乾隆的恩典竟然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进宫谢恩,让乾隆觉得张廷玉不尊重自己;二是乾隆下旨让张廷玉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当面谢恩,圣旨还没发出,张廷玉竟然先进宫来见乾隆了,这不明摆着告诉皇帝我在你身边有眼线么。最终乾隆大怒,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张廷玉死因】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