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

优质回答

苏轼写这篇词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名扬天下,因为罗贯中先生还没出世,诸葛亮深入人心全靠罗先生的《三国演义》,所以词中"羽扇纶巾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没诸葛亮什么事。这就是野史总比正史精彩的原因,野史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无限想象,甚至可以雌雄颠倒,正史就只有一个模子,你若自由发挥,那些羽扇纶巾的老夫子就会唾骂你,让你羞愧得想寻短见。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是人生遭贬不顺之际,被贬黄州做一小官,黄州也就是如今的黄冈,也就是赤壁附近,苏轼游玩到此,诗性大发,由此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词的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简单明了的点出周郎周瑜的大名,紧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描述赤壁之战的画面。

继尔词中又提起美人——这似乎是唐宋文人才子的硬件之一。美女上场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至此一首千古绝唱就写完了,说的就是周瑜周公瑾指挥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很多人误认为是诸葛亮的原因在于"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因为很多的影视剧中包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这么一幅形象,手握羽毛扇,面带微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已千里之外,不过现在我们终于弄清楚了,赤壁怀古里面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他们的衣服只是同款了而已。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抑曹扬备,作者罗贯中先生不但跟曹操过意不去,就连英姿飒爽的帅哥周瑜也不待见,把一个神武英明的军事将领活生生给写成心胸狭窄,鸡肠小肚的小人,难道是因为他娶了一个美人叫小乔吗?

大家好,我是@梁城月 ,关注我,我们一起谈笑古今。

要问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谁,毫无疑问是指周瑜。

但是有人要问了,羽扇不是诸葛亮用的吗?咋又成了周瑜的代表了?苏轼写周瑜为什么是羽扇纶巾而不是横刀披甲,是谈笑间而不是绞尽脑汁累到吐血?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这么形容周瑜。

首先“羽扇纶巾”作为一种古代司空见惯着装习俗,最开始并不是诸葛亮专属打扮。

但是诸葛亮天天这么穿,鹅毛扇一摇马上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常有魅力,被无数文人墨客崇拜,于是成了羽扇纶巾的代言人,也成为后世大儒名士们纷纷仿效的形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诸葛亮的穿衣风格流传千年对后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一提起羽扇纶巾人们肯定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诸葛亮了。

但苏轼为什么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呢?这不是矛盾吗?

你说对了,苏东坡就是要制造矛盾。这句话引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演义中(注意不是正史,历史上周瑜很大度)周瑜和诸葛亮明争暗斗了无数回合,可以说这两个人谁都容不下对方。尤其是周瑜,对诸葛亮那是相当的嫉妒,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慨,恨不得看见摇扇子的就想推河里淹死他。

因此,苏轼动了小心思,故意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别出心裁,制造矛盾。而且史上火烧赤壁周瑜的功劳是比诸葛亮大的,因此羽扇纶巾这一智者的代表放在周瑜这个高气质高智商的美男子身上更合适,你诸葛亮就应该把这套装束让给人家。

历史上的周瑜非常大度,谈吐不凡,非常有大家之气。在现场上,周瑜镇定指挥,胸有成竹,大势在握,肯定当时是是手摇羽扇谈笑自若,转眼间就赢了战争。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优质回答

引言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这是清代词论家徐轨对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词作的评价。苏轼一生诗词创作产量颇丰,最能体现英雄气概的当属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这句有着四重含义。它包含了对赤壁美景的陶醉、对过往人物的缅怀、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释怀后的旷然豁达。

苏轼人生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他聪慧放达、为人率真。在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的教导下,苏轼自幼饱读诗书。在他21岁的时候,与他的弟弟苏辙一同考上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职位。

熙宁二年(106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反对新法,自请离京,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事件被贬黄州。高太后临朝时,又逐渐升迁入京,供职翰林院。哲宗亲政后,又远贬惠州、儋州等地。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徽宗的大赦下北归回朝。但不幸在江苏常州病故,时年六十五岁。

创作背景分析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给皇帝一封谢表中的两句话。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但苏轼却因此受到了新党的抨击,说他“讽刺政府、妄自尊大”。他们还在苏轼的诗词中挑出了很多他们自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事情越演越烈,苏轼最终被逮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了朝廷元老的合力营救之后,苏轼最终保全了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看着仍然是一名官员,实际上有职无权,是一个闲职。

面对人生如此大的落差,加上被贬后的生活十分困苦、拮据,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由于是闲职,但任后的他无公务可做,又心情郁闷。遂寄情于山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玩,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两赋一词”。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美景、陶醉东坡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了月夜下,长江上的壮美景色:陡峭的山崖耸立云霄、汹涌的骇浪拍打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雪浪。在这种惊心动魄的景象中,作者精神振奋,陶醉于其中。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来看,苏轼曾多次到赤壁游玩。就文章来看,一次是在盛夏时节(七月既望)、一次是在深秋时节(十月既望)。文中所描写的赤壁风景优美,四季各异,令人神往。

因为沉醉于赤壁的美景,苏轼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犹如梦幻一般,让他产生了庄周梦蝶之感。所以“人生如梦”这句,第一重含义就是感慨赤壁美景,此时的东坡已然陶醉其中。

三国不再、周郎已矣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些豪杰中,有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有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有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有纵马射虎的孙仲谋。苏轼最向往的还是那破敌赤壁的周瑜周公瑾。

所以在此词的下阙中,苏轼用“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几句来着重刻画周瑜的形象。体现了周瑜的年轻有为、佳人在侧的潇洒风姿。

韶华易逝、英雄成冢。三国已经成为了历史,周瑜也英年早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自己亦“早生华发”。所以词末“人生如梦”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光的追忆,对周瑜等三国先贤的缅怀,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感叹。

被贬黄州、失意落魄

苏轼自幼博学多才,二十一岁便高中进士及第。入仕以来,仕途顺利。虽然后来任杭州参军,但这也仅是因为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年少有为,春风得意。

但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被贬黄州后,有职无权,生活困苦。这对苏轼来说,是自己人生中最重的一次打击。这让他感到十分的失意落魄、茫然彷徨。

对比之前的春风得意,苏轼此时的境地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让他自己产生了恍惚感。人生就像一场大梦,宦海的沉浮、人生的起落都是不可预测的。自己的被贬也可能只是一场梦,或许梦醒了,一切便都好了。

大梦已寤、旷然豁达

苏轼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于后期的人生经历加上自己的感悟慢慢养成的。被贬黄州是他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养成的起点。

在赤壁的山水里、在东坡的泥土中、在定慧院的禅语熏陶下,苏轼对仕途、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即“人生如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就像做了一场梦,不要让那所谓的“闲愁”乱了心境。周郎如此雄姿英发、年少有为,到如今还不是成了烟云消散了。我人生中的这点挫折是在算不上什么,还不如看山川美景、举酒赏月。

所以“人生如梦”是作者的一种明悟,是对现实遭遇的一种放下。表现了作者豁达、超旷、积极的人生观。

结语

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东坡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怀古抒情,上下阙中的思想变化十分明显。词尾“人生如梦”包含了多重的意思,可谓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文/若木 图/网络)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气贯凌霄的名篇。全篇将写景丶怀古和抒情结合到一起,纵横古今,大开大合,意境恢宏,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全词激荡着动人心魂的阳刚之气,即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还有对人生如梦的慨叹。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整首高屋建瓴,气势宏大,闪涵丰富意境深远,为宋词之典范,千古之绝唱。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所写的。当时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多了,那时候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头上也开始出现白发了,大好的年华就这样,在无情的流逝着,他的心情非常的苦闷和压抑。

一日,苏东坡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散心,忽然想到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不由得百感交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至于,词里的“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我认为当然指的是周瑜周都督。

因为词里写着: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还有一句

这两句话说的非常清楚,男主人公是周瑜,女主人公是小乔,英雄配美女,画面感十足。遥想当年,周瑜刚刚娶了天姿国色的美人小乔,神仙美眷,意气风发。周瑜头戴纶巾,手拿羽扇,和小乔笑谈之间,就让曹操的大军,樯橹灰飞烟灭。

这份英雄气概,真是羡煞苏东坡了。

想想人家周瑜相貌俊秀,风流文雅,一表人才,当时人们称之为周郎。是一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青年儒帅。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指挥若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老婆又是美若天仙。事业和爱情都是那么的美满。而自己却仕途不顺,空度时光,头发都白了,却一事无成。

在这里,苏东坡对周瑜的完美人生充满了羡慕。

如果在周瑜和小乔的画面里,再放了诸葛亮,那就太煞风景了。这首词也会因为画面违和,缺乏美感。就算是诸葛亮本人也不会同意的,因为这个灯泡太亮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与诸葛亮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任何词语离开了语境,都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语境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实在意义了。所以,理解词语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来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公瑾当年”,那么后面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这些描写显然就是针对“公瑾”,而不是针对别人。

再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大战孙刘联军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刘备,有人认为是周瑜,苏轼的观点这次大战的主帅就是周瑜,所以才有“遥想公瑾当年”,这里暂时没诸葛亮什么事!

之所以这个“羽扇纶巾”与诸葛亮扯上关系,是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专用,其实不然。《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且在苏轼那个时代还没有《三国演义》这部书呢!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很好,所有好事都希望有他的功劳,完全可以理解,但苏轼这首词与他真没有关系!

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为什么手里一直拿着羽扇?

优质回答

三国中的诸葛亮形象中总是拿一把扇子扇来扇去,给人以特别的感觉,那为什么老拿着一把扇子呢?

扇子本来的用途是夏天纳凉用的,徐徐而扇,似有凉意扑面而来,让人顿感舒适;可是诸葛亮是四季都用扇子,那自然就不是纳凉用的了。

首先的用途是装饰门面用的,即形象上装饰品;古人常用“羽扇纶巾”来形容有身份的人,头上飘着纶巾,手里轻摇羽扇,一种很儒雅的外在流露,诸葛亮也一样,在这里是装饰作用。

其次是气质上的需要,打仗或待人接物时手拿羽扇,是内心淡定从容的表现,两军对垒,手握羽扇,谈笑风生,气定神闲,展示了诸葛亮内心的精深的智谋和韬略,让对方一看就心有余悸。

一把羽扇微不足道,但已经成为一代智星诸葛亮的固定道具,它自始至终陪着诸葛亮五十多个春秋,见证了三国争斗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好多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

这是一个道家的标志

文学中,“羽扇”一词到底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你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首先,羽扇只是一个名词,是古时候一种用动物羽毛制成的扇子。

文学作品中的“羽扇”一词,常常用以指代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儒雅之士,并非某一个特定人物的代名词。

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羽扇纶巾”,则是指风采非凡,气质优雅,指挥若定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事实上,我们从众多的历史书和影视剧中所了解到的周瑜是不用羽扇也不戴头巾的 ,“羽扇纶巾”只是东坡先生对周瑜的一种写作上的表现而已,并非真是如此。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