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他的孙子忽必烈谁更厉害?
优质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抽象的把两个人物对比,而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对比。从蒙古民族兴起看,成吉思汗最伟大,从蒙古民族发展看,忽必烈最伟大。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出生于蒙古贵族家庭,幼年丧父,经历了严酷的生活磨炼,他率部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等,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1206年,蒙古各部首领在沃南河源召开库里尔台大会,一致推选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他在军队中设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作为军队不同级别的军官,同时也是行政官员。他建立了怯薛制度,作为自己的警卫部队,有1万人,这也是一支精锐部队。他为蒙古各部制定了法律《扎萨克》,从而结束了以前的习惯法,为蒙古各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秩序。他又组织人力创制了蒙古文字,让年轻人学习。促进了蒙古文化的发展。
蒙古汗国稳定后,成吉思汗开始了一系列的远征。首先向南方的金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一直打到金中都,今北京城下。又向西征服了花剌子模和布哈拉。接着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南俄草原,给俄罗斯联军以毁灭性打击,又回师进攻西夏,积极谋求与南宋联合灭金。1227年6月成吉思汗病逝,他是元朝的奠基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1260年他继承蒙古大汗的汗位,积极任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改革,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的实质就是封建化,蒙古民族迅速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它采用汉族地主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他在黄河流域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使遭到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在中央设大司农司,管理指导农业生产;在全国推广《农桑辑要》一书,作为农业生产的科普书。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一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设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又在中央社宣政院,管理青藏高原地区,这是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直接管理西藏事务,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他还组织人力创制了蒙古国字,在整个元朝,蒙古国字与汉字一起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在军事方面,忽必烈继续包围进攻南宋,直到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忽必烈一生维护中华民族的大统一,积极平定各地的分裂和叛乱,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是元朝的开创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直观地做一个比较的,关于爷爷和孙子到底谁厉害呢?我们可以一些评论中得出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成吉思汗的评价:
1,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将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从那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塑造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军队。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在战场上,他的部队运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的种种不变的要求”。
2,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对忽必烈的一些评价:
1,宋濂: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2,邵远平:遂辟雄图,混一中外;德威所指,无远弗届;建号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败;英明克断,用无祗悔。
3,毕沅: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区宇,扩前古所未有。惟以亟于财用,中间为阿哈玛特、卢世荣、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纲陈纪,殷然欲被以文德,规模亦已弘远矣。
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评价主要注重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对忽必烈的评价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才能。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成吉思汗享年66岁,他的一生中进行了60多次的战争,也就是战争频率是很高的,所以在政治方面是有些无暇顾及的,相对忽必烈时期,战争就少了很多,可以让忽必烈有时间有精力去处理一些政治方面的事情,所以综合上述还是成吉思汗要比忽必烈厉害。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谁才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优质回答
忽必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少年时代就历经磨难,以坚忍的性格屡败屡战,最终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又率兵西征,又灭亡了西夏。为以后元朝建立打下了基础。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蒙古大汗蒙哥死后,在竞争汗位的斗争中,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阿里不哥。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因此忽必烈才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优质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忽必烈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按照中国封建正统王朝的排列来看,忽必烈是灭亡了金朝。在金朝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当时金朝的中都在北京,北京又是金朝的中间部分,利于统治。
首先忽必烈统一了蒙古国,因为忽必烈的想法是想统一整个中原,所以把都城迁往北京,北京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而且城防也非常的牢固,作为首都非常有利。忽必烈把首都迁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可以统治金朝的部落,这样金朝的残余势力也不敢造次,进一步巩固北方的稳定与发展。
还有就是当时的北京是草原和中原地区过渡的地方。这样便于蒙古人居住的适应能力,还有就是当时北京的交通也非常便利,自从隋朝的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使得北京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北京是一座新型的城市,修建也比较的辉煌大气,适合作为首都,当时的长安由于年年的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不在适合于做首都。
洛阳处于当时蒙古和南宋的一个过渡地带,也不适合作为首都,北京按照古代思想家来讲,是一座俯视群雄的城市,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
文明原因:离中原文明发源之地较近,能够有效地推动民族汉化政策的执行
政治原因:能够远离旧军事的政治贵族的势力范围,能够有效地平衡新旧势力的政治影响力
客观原因:为了能够较快的疏通南北大动脉的京杭大运河,政府的执行力能够延伸到南方
骁勇作战的忽必烈,是蒙古族人,外蒙人为何不喜欢他?
优质回答
外蒙人并不认为,元朝的历史是他们的一部分,尽管元朝统治着现在蒙古国的领土。简单来说,外蒙人的思维立足在【蒙古帝国】(1206年至1260年),而不是继承蒙古帝国衣钵的【元朝】(1260年至1368年)。那么,蒙古帝国、元朝有什么重大区别吗?
从外蒙人的视角来看,【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大本营就在现在的蒙古国。【忽必烈】建立的蒙古帝国,大本营在汉地,2个统治中心(上都、大都)都在今天中国境内。蒙古国要选择历史说法,显然选择蒙古帝国的历史,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历史的传承,最重要的表现,在于学校教材对下一代的影响。蒙古国的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成吉思汗的子孙,在征服的过程里,在各地建立起很多国家。其中,忽必烈跑到中国,建立元朝。
外蒙人的脑回路如此清奇,粗粗看上去确实挺怪,明明始终被元朝统治着土地,就是偏偏不认元朝的历史。这种矛盾心理一直延续到今天,蒙古国要发展经济最好搭上“中国列车”,但是有机会搭车又怕走的太近。
因此,外蒙人不喜欢忽必烈,对他们来说也是正常。但是,元朝的历史,毫无疑问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元朝绝大部分版图与今天中国的疆域重叠,元朝的重大政治活动、人口的主体、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也都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之内。
结尾列一下数据,全球现有1000多万蒙古族人口,其中650多万生活在中国,230多万生活在蒙古国,在俄罗斯和其他地区还有约100万。可以说,中国蒙古族构成当今蒙古族的主体,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忽必烈终结了蒙古帝国。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忽必烈的父亲拖雷是铁木真嫡出的第四子,忽必烈又是拖雷嫡出的第四子,忽必烈自然是铁木真的嫡孙!但是,忽必烈既不是出身嫡长房、也不是拖雷的嫡长子,为什么他最后却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和蒙元王朝的首任皇帝呢?这还要从铁木真晚年选择继承人说起。
蒙古帝国初期并没有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而是遵循着“幼子守灶”的蒙古旧俗。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蒙古帝国初期虽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但是嫡庶之别还是事实存在的。“幼子守灶”中所谓的幼子并不是最小的儿子,而是指最小的嫡子!庶出的儿子依然是没有继承权的。所谓“幼子守灶”指的是父亲在世时对儿子进行分家,让年长的儿子分家另立门户。自己去世后,由幼子继承家产。当然,这里所说的儿子依然是指嫡子。因此,铁木真晚年对年长的三位嫡子进行了分封,形成了后来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雏形,而嫡出的幼子拖雷则被留作了“守灶”之用。
但是,铁木真的一个决定最终为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在遵循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同时,铁木真又学着中原王朝玩起了立储、指定嫡出第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接下来麻烦就大了!铁木真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但是铁木真原来的领地、百姓、军队、财产却被划到了拖雷名下!一时间,拖雷的势头甚至盖过了新老板窝阔台。因为蒙古帝国初期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残余,新任蒙古帝国大汗必须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最终确认才能作数。因为不少宗王尚在对外征战途中,忽里台大会无法如期举行。结果,窝阔台虽然继承了汗位,却是“不合法”的蒙古帝国大汗。最终,只能由拖雷先执掌权柄,等宗王们征战回来后召开忽里台大会,此即《元史》中所谓的拖雷监国。
拖雷掌权后尝到了甜头,开始贪恋权位,时不时找点儿小麻烦、企图阻止忽里台大会召开,这一拖就拖了三年!直到三年之后,窝阔台才经过忽里台大会确认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合法”大汗,而这三年不愉快的经历也为后来拖雷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窝阔台正式掌权之后,对拖雷先进行了安抚,在地位稳固之后便借助巫师之手、以替自己挡煞为由毒死了拖雷。拖雷死后,窝阔台为了吞并拖雷的军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先是企图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拖雷的遗孀唆鲁禾帖尼,从而吞并拖雷的军队。在唆鲁禾帖尼以儿子年幼、需要照顾为由拒绝后,窝阔台又采取了蚕食的手段,企图慢慢吞并消化拖雷的军队。因为唆鲁禾帖尼的极度低调,窝阔台始终没有找到什么小辫子,最后只吞并了拖雷留下的少量军队便撒手人寰了。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拖雷死了,他的领地、百姓、军队、财产最后还是留在了自己儿子手中。
窝阔台去世后,为了给出征在外的儿子贵由抢到汗位,乃马真后先下手为强,玩起了临朝称制的把戏。为了安抚诸王,乃马真后暂时放弃了窝阔台吞并拖雷系的企图。后来,贵由正式继承汗位之后不久便去世了,窝阔台系对拖雷系的吞并还没继续开始便结束了。贵由与嫡长房术赤系以及拖雷系的关系都非常一般,以至于这两支产生了严重的离心倾向。贵由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位,老婆海迷失后也横插一杠子、学婆婆乃马真后玩起了临朝称制,窝阔台系内部乱作一团。这个时候,嫡长房术赤的儿子拔都与拖雷系却达成了默契,支持拖雷的嫡长子蒙哥争夺汗位。在一系列实力较量和权力斗争之后,蒙哥登上了蒙古帝国大汗的宝座。但是,此举也导致了察合台系、窝阔台系的离心。自此,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事实独立,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开始分崩离析。
蒙哥即位之后,开始重用自己的胞弟忽必烈,让忽必烈负责经略中原地区、负责对南方的作战,此举也让忽必烈有了培植自身势力的绝佳机会。蒙哥在进攻巴蜀时命丧钓鱼城,跟随蒙哥南征的忽必烈在随蒙哥南下的宗王们“拥戴”下继承了汗位。可是,留守哈拉和林的宗王们不干了!于是推出了蒙哥的另一位胞弟阿里不哥,拥立阿里不哥继承汗位。一时间,同胞兄弟剑拔弩张,骨肉相残无法避免!最终,手握重兵的忽必烈逐渐占据了上风,兵锋直指哈拉和林。阿里不哥见大势已去,只得向四哥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在幽禁了阿里不哥之后,正式成为了蒙古帝国大汗。而蒙哥的儿子们因为实力并不算强大,根本无力与四叔忽必烈对抗,最终选择了接受既成事实。实际上,早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蒙哥的儿子们就已经放弃汗位了,他们选择了站队,而不是参与争夺。
但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拖雷系内部,察合台系、窝阔台系早已事实独立。随着拔都的去世,钦察汗国与后来元王朝的拖雷系也渐行渐远。最后连忽必烈胞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也走向了事实独立。元王朝的皇帝只剩下了一个蒙古帝国大汗的虚名和四大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地位,盛极一时、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不复存在。后金天聪九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正式降清(后金),蒙古帝国大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孙。忽必烈是拖雷的第二个嫡子,而拖雷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嫡子。
成吉思汗与大皇后孛儿台旭真一共有四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在生前曾对自己继承人的选择苦恼不已,尤其是在窝阔台和拖雷之间犹豫不决。后来,成吉思汗在综合考量年龄与能力之后,选择窝阔台为自己大汗之位的继承者,并要求以后的大汗之位都出自窝阔台的子孙。
窝阔台在位十余年,因为酗酒而去世,汗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贵由。但是贵由在位近二年时间,并未规定谁是继承人,于是围绕着大汗之位发生了激烈争夺。最后是拖雷的长子蒙哥得到了大汗之位。
拖雷共有四个嫡子,分别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蒙哥成为大汗,也就表明大汗之位由窝阔台家族转到了拖雷家族。但是不久,蒙哥在征战南宋的前线上暴毙而死,于是引发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汗位的激烈争夺。最终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成为新的大汗。
忽必烈有9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孙子?
优质回答
无论传儿子,还是传孙子,【元世祖忽必烈】都有不少麻烦。事实上,他有传位给儿子的正式举动,但没有传位给孙子的正式表态。不过,元朝的第2任皇帝【成宗铁穆尔】,即忽必烈的嫡孙,他的上台也是凭实力。
纵观元朝始终,皇位的继承始终不稳,皇室的争斗消耗不少国力,否则国祚绝不止于百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跻身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谱。换言之,元朝不是把汉地并入蒙古,而是以蒙古并入汉地。
但是,元朝权贵又不甘心被汉族同化,不像清朝权贵那样,大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这种尴尬也表现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元朝既没有承袭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没有采取蒙古传统的代表选举制(忽里台大会)。
反观清朝,或许吸取元朝的教训,这个皇位继承是有明确制度。清初的时候,新皇帝的上台,由八旗会议决定。后来,由皇帝在生前写下密诏确定,以避免诸子夺储、后继无人。
元朝就比较糟糕,一方面不弄忽里台大会推举继承人,破坏草原传统让很多蒙古人反感;另一方面没有稳定的皇位传承规则,导致皇族内部有实力的人都蠢蠢欲动。从1307年开始,到1333年为止,短短27年间,共有10人坐上皇帝宝座。
回到【成宗铁穆尔】这边,他的父亲是【真金皇太子】,由【忽必烈】根据汉族传统所立。上文也说到,在蒙古人眼里,连大汗都是推选出来的,哪里会有什么皇太子的存在。加上皇太子确立之后,汉人式的朋党又马上出现在朝廷,让忽必烈也是颇为头疼。
因此,真金皇太子病死之后,忽必烈就没有再立太子,不过依旧表现出对太子第3个嫡子的期望。这个幸运儿就是铁穆尔,他接受祖父授予的皇太子之印,并被派去北方监督军队。
这种暗示,仅仅是忽必烈向朝臣发出的1个信号,并非正式的立储宣告。但是,这对于铁穆尔登上帝位,却十分重要。忽必烈死后,铁穆尔受到【伯颜】力荐,后者是先帝的亲信兼顾命大臣。
这个伯颜不简单,长期代替忽必烈在北方同叛军作战,数度化解元朝的统治危机,令【窝阔台汗国海都】为首的草原军队止步不前。伯颜在朝廷上,不仅断然否决诸臣对铁穆尔的异议,还下令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觐新皇帝。
可以看出,铁穆尔登上帝位,制度上给的红利是薄弱的,毕竟没有确定传承给他。他靠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嫡孙身份。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大老婆(皇后)生的子孙有优先继承权,中外的情况一致。当年,【成吉思汗】确定继承人,也是在4个嫡子当中挑选,以他如神的地位,忽里台大会只是过1个重要的形式。
2、皇太子之子。如果说嫡孙身份,减少一大半竞争者,那么皇太子之子的身份,就让他更容易获得汉地军民的支持。忽必烈生前对铁穆尔的重视,更是给他带上加持的光环,号召力大大增强。
3、伯颜的支持。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凭借伯颜的威望和实力,他轻松让朝廷的蒙古异己者折腰,强行否决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必要性,也强行确定汉式君臣的名分。
铁穆尔即位,但蒙古人并没有忘记大汗选举传统,其后皇位继承难免纷扰不断。在乱局之间,后世的元朝皇帝只有依靠“拳头”和“谋略”争天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忽必烈是谁的儿子啊】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